作者:王爱萍 韩淑芬 王立红 赵艳萍
内容摘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手段。本文在阐述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的基础上,以河北省昌黎县为例,分析了其经济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县域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人口约占70%,家庭户数约占全国2/3,gdp约占全国的55%。在国民经济中,县域占据了近6成的经济总量、1/3的市场和1/8的财政收入。因此,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城市、集镇的发展为龙头,城镇化始终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变的方向。只有农村的城镇化,才能为农产品提供交易信息、市场、工具和设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比较优势和规模效益。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旺盛需求和县财政收入资金紧张之间的矛盾,只能靠发展县域经济来解决。县域经济繁荣了,财政收入增长了,县财政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就会增强。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全方位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岗前培训,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一个必要途径。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厕等居住条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实现村容整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都离不开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财政支持。
本文以河北省昌黎县为例,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昌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六大以来,河北省昌黎县通过实施“五带兴昌、八业立县”(五带:沿海经济带、中部沙带、沿滦河经济带、北部山区经济带;八业:干红酿造业、海上养殖业、旅游业、高效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粮油食品加工业、市场商贸业、冶金建材业)总体战略,依托“一区六园”(昌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黄金海岸生态工业园、东部工业园、中部工业园、西部工业园、南部工业园和后双坨工业园),形成了八大立县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建设格局。
(一)现代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农业产业化提升了传统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昌黎县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的优势,已初步形成了干红酿造业、食品加工业、海上养殖业、畜禽养殖加工业等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00余家,建成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9家,全县各类农产品企业销售收入达70多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65%,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的农户达1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0%。
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县12.8万亩果树已全部通过省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在葡萄酒生产行业,已有华夏、茅台、朗格斯等10家企业的20个品种取得“采用国际及国外先进标准验收”资格。
农业科技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实施优种工程、沃土工程,贯彻落实科教兴农发展战略,树立农业精准化理念,不断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试验、普及和推广。全县以多茬立体种植和保护地栽培为主要标志的“两高一优”农田面积达到6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3.8%,保护地栽培面积达到44.3万亩,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46%,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6.3万亩。高效种植业已经跳出以蔬菜、果品为主的二元模式结构,开始向特色蔬菜、专用粮油、时鲜果品、观赏花卉和食用菌等多元结构发展,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推进农民组织化,形成规模效益。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形成以产权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有助于解决农民“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有助于形成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如今,昌黎县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0家,会员6800余人,辐射带动6万农户。另外,推进农业国际化,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1.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首先,依托八大立县产业的经济格局,不断壮大昌黎县龙头企业。到2007年,昌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5亿元,上缴税金3.1亿元。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到80家,涌现出7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其次,搭建项目建设的平台和载体。紧紧围绕“突出特色办园区,办好园区促集群”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一区六园”发展模式和园区运行管理体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载体功能。
2.加强项目引进和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设施保证。昌黎县大力引进和实施符合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品链条长、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2005年,昌黎县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32个。2006年,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8109万元,比2005年增长105.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8109万元,比2005年增长39.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0075万元,比2005年增长49%。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2008年上半年,昌黎县民营经济完成现价总产值56.8亿元,同比增长11.1%;实现销售收入58.8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外贸出口额1710万美元,同比增长87.1%。民营经济成为昌黎县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除此之外,昌黎县外资企业仍继续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
4.加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力度。通过对农民免费培训、定向输出、进行城市化建设等方式,使大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市场经营能力的农民离土进城,人多劣势变为强县富民的资源强势。近年来,昌黎县劳务输出人数一直稳步保持在1万人左右,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同时,本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使5万多名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成为既做农活又当工人的双重农民,8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1.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昌黎县已经被省政府确定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县,目前已建成了两家龙头配送企业,形成了由两个大型综合连锁配送中心,12个乡级农家店,71个村级店组成的自上而下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体系。以国家级秦皇岛昌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各类专业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为补充,中介组织为纽带的门类齐全、特色突出的城乡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
2.突出发展现代旅游业。昌黎县以“把自然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的理念,不断壮大旅游业,使之成为昌黎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旅游业实现门票收入1396万元,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实现总收入2.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8.5%和17%。
3.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立足民航机场建设和沿海高速路开通后的新交通优势及区位优势,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合理布局专业市场。重点加强现有皮毛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金海岸市场的改造,并加快大型专业市场建设,推进总投资6.2亿元的鹏成家具城项目、总投资9800万元的唐山冀东机电汽车物流中心项目等的建设,打造特色物流园区,带动相关加工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
(四)对外经济交流取得新进展
2007年,昌黎县23家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总额达117878.4万元,同比增长8.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913.3万元,与2006年同期基本持平;工业增加值26404.8万元,同比下降16.4%;工业产销率为102.2%,利润总额13209.3万元,同比增长269%。同时通过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全县出现了一批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如葡萄酒酿造业等,并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企业。
县域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新型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是农民增收的两大主要渠道。“十五”期间,昌黎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分别以每年9%和4.3%的幅度递增。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2元,同比增长5.4%,人均消费性支出3020元。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54元,比2006年增长15.2%。
(一)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且保证村容整洁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人饮安全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问题,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问题。2008年昌黎县计划投资416万元,建设2座水厂,项目实施后可解决11个村10394名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用生产桥改扩建工程。昌黎县计划投资166万元,对10座农村小型危桥进行维修加固,工程完工后可改善危桥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农民“过河难”问题。
村村通油路和客车工程。昌黎县投资6299.3万元,完成了139个村463.1公里的公路建设任务,全县村村通油路总数达到412个,新增农村客运车辆97辆,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彻底解决农民的行路难问题。
(二)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且提高其整体素质
“十五”以来,昌黎县教科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科技工作的全面开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教育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素质及健康水平。此外,昌黎县还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为群众的生活提供可靠支持。
结论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作为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各方互动的区域经济,其实力与活力直接影响着城镇和农村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已经被实践证明,可以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另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会拉动工业品需求,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只有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协调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陈希玉.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隆少秋.县域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罗来武,汪德和.博士与县长的经济学对话: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