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伟大历史变革的新起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本文结合延安市宝塔区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五项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在人类跨入世纪之初,在中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概念,结合延安实际,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全面正确的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特指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改造自身落后面貌而确立的一种奋斗目标,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对当前建议新农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1.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在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地提出,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2.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保障
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等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3.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和参与感明显上升,要求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趋向,改革深化和某些改革相对滞后,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扩大,部分社会群体就业难度增加。因此,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农村建设对于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才能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2.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为国民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3.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延安市宝塔区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按照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扎实开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好全局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抓重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3.抓措施,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
三、目前,宝塔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认识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
现阶段农民的思想水平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如没有开拓创业的精神,依赖政府的“等、靠、要”思想;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思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见识少,眼光短,缺乏科普知识,愚昧落后的思想不同程序的在农民中存在着。
2.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教育负担重,让农民不堪重负,“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处于空白、
3.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少
我区的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深加工能力低,尽管发展起来了三大主导产业,但是只注重了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难以适应产业快速发展需要。
4.农业投资较少,项目资金短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的建设。
四、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因此,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突出主体,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地实施。因地制宜,重点扶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培训,优化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扶持力度,二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
五、建设新农村,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新思路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追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进步与全面发展。
1.围绕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
2.建设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3.强化核心,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4.贴近民心,认真解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这项工作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而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和吸取以往农村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确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申瑞锋.农业经济问题[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82-209.
[2]吴济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新华出版社,2006.1-9.
[3]石建国.宝塔区调查研究成果.中共延安市宝塔区政策研究室.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