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制化进程,稳定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首先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所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资金短缺、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养老保险共济性差等方面是制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瓶颈,最后分别从制度方面、资金来源方面、加快城市化方面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土地保障;社会养老保险
中国有近13亿人口,其中8亿是农民。农村的社会保障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保障的规模和水平。因此,在有序进行城镇社会保障的同时,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保障我国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1.1土地的保障能力有限,农村养老难以完全依赖土地保障
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成为农民的主要生产和生活资料。但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的生产性成本不断增加,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加上人均耕地面积小,不能进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在许多地方农民种地的收入不仅不能获得维持基本生活,甚至出现的亏损。由此可见,农民很难依靠土地收入来保障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
1.2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无法参加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无论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是商业性养老保险都与他们无缘。具体原因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式解决的是“未来老年人”的养老,对于当前的老年人则是无能为力。而商业性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它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资金积累期,现在的老年人同样无法利用商业养老保险来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
1.3养老保险覆盖面小,共济性差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一个县,这与保险的大多数法则的数理要求存在差距。对于养老保险,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来说,想在一个小的区域范围内把养老负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颇有难度,因为一个小的区域内的人口指标差别很小,同一年龄层人口的老龄系数,疾病谱以及家庭结构和收入水平等基本趋同,这就使得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过低
原因是它的基金筹集方式为自我平衡方式,即个人按一定数额积累基金,到一定年龄后按积累额支取。过低的缴费必然导致保障的低水平,这一点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数学模型的推导过程可看出。设每个缴费r元,年利率为i,管理费为α,缴费年限为n。那么,第一年缴费的保险费的终值为12r(1+i)n,第二年缴费终值为12r(1+i)n-1……,最后一年缴费终值为12r(1+i),则个人在n年中总共缴费额为:
![](https://www.11665.com/society/uploadfiles_6006/201103/2011031701024349.gif)
由于农民缴费能力有限,即使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的最高的缴费额计算:每月交20元,交足40年后,每月可得养老金700元。按照目前的数额算还可以,但是四十年后,即使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它也将变成不足100元的现值,其养老的价值到底有多大确实值得怀疑。如果靠多注入保费的方法来应付通货膨胀问题,农民对保费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2.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严重匮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直都采取存入银行的办法。但是1996年下半年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在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最终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信心大打折扣。
2.3农民的参保意愿低
大量的调研资料显示,现在的农民不再倚重传统的养儿防老手段,说明通过十几年的农村社保的实践,保险的意识已经慢慢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所接受,多数农民希望能和城镇居民一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实现老有所养。但是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前提条件,西部农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社会保险的根本性问题仍然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前,还不具备为将来筹划的经济能力。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探索
3.1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完全个人账户制,根据参保者缴费计算积累总额,而后确定给付标准,因此基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如果不能保值增值,就不能保证养老金的充分给付。因此,具体的做法是,第一,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因为增值最大化并不是养老保险的最大目的,国债仍是首要选择。其次,允许养老保险基金适当放宽投资领域。第三,可以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
3.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险的支付能力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都是其基本的物质前提和根本出路。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克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瓶颈制约。
3.3选取适宜的缴费系数
所谓缴费系数就是实际的年缴费基数与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比值。西部地区农民缴费系数的选取是社会保险确定的最基本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农民个人的受益程度和社会保险的总体规模与水平。西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水平以低标准为起点,社会保险的缴费系数可在0.6-1之间选择,即将西部地区农民纳入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定为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100%。
参考文献
[1]陈丽宇.我国西部地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行性数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
[2]金淑彬,蒲晓红,崔炳玮.西部地区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难点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8,(5).
[3]马新文,方涛.我国西部地区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j].宁夏社会科学,2005,(2).
[4]梁春贤,苏永琴.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经济问题,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