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探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必定在人类社会的内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贯强调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只有在人类社会的内部才能找到社会发展动力的正确答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1〕。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作了简洁而又经典的概括,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2〕
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明确指出促进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动力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清楚地阐明了正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观点,确立了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结构,为人们科学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质,认识和预见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不仅指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而且还进一步指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即阶级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根源于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基本矛盾斗争尖锐化的产物,正是由于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和斗争,才有阶级斗争的必要,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竭力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基于原来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必将不再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合,而统治阶级又不愿主动做大的改革,此时,就需要以改革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雄辩地证明,社会形态的更替和转变,都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最高形态,即社会革命来实现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3〕,“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4〕这充分地肯定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能够不断变革社会基本矛盾的两对关系,使之相适应协调,进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阶级斗争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并不是永恒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阶级斗争,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就在于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人,才有了人类社会,有了人的生产劳动,才有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5〕
按照历史合力论的观点,一个人正是构成“合力”的一部分,而历史正是汇集到一起的人民群众的“合力”构成的,人民群众正是通过这种合力创造了历史,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这里也就说明了正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也就宣告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彻底破产。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说到底是通过人民群众的活动实现的,是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机反映出来的。在这里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的重要性,正是人民群众的革命构成了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和发展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正是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四)“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的研究,在晚年提出了“历史合力论”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些不同的力量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合力”,形成一个动力系统,一起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恩格斯对历史合力论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作为个体的人的意愿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而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第二,任何人的意志必须与社会发展总的规律相吻合,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起作用;第三,个人意志只有顺应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才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和发展;也就是说,只有那种积极的进步的,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相符合的力量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纠正了他们先前一些思想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完善和发展,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更加的科学、合理、全面。
以上我们概括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主要思想,除此之外,交往、开放、科技也内含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之中,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在人类社会探索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使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的继续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列宁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又一位大师,是全世界将社会主义理论落实于实践的第一人,他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特别是关于“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成功地策划、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暴力革命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学说由一种理论变为现实;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指导下,列宁立足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6〕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正是这种非对抗性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对于这种“非对抗性矛盾”是什么,列宁没有系统的概括,但能认识到这一点已是很大的进步。不仅如此,列宁还对这种“非对抗性的矛盾”的解决方式进行论述,他指出,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不能用暴风骤雨的革命方式来解决,解决的正确方法是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革和完善苏维埃的政治制度,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更好地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为此,列宁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
此外,列宁还进一步肯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论断。他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个人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必将会失败。
翻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列宁是第一个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一生主要的精力都用于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的暴力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国家,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他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指导下,在领导苏俄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暴力革命的创新理论。在领导和开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并以此为基础创造性的提出了以改革的方式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并依据当时苏俄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成功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形成了系统的符合苏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
列宁不但是第一个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革探索方面,仍然是鼻祖。在其领导苏俄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试探,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的认识形成了一个雏形,这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起步与发展难能可贵,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指针作用;其探索实践的用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非对抗性矛盾,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改革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理论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以及马列主义理论宝库的继承、实践、丰富和发展。
然而,令世人遗憾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就英年早逝了,永远离开了毕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和系统的论述,他这些极具远见和理论深度的思想主张还没有来得及付诸于实践就中止了,这些问题留给了后人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