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认识、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程度,不仅是检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也是检验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并实施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体和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强化“自我教育”的教学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二项就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里讲的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无疑也是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基于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自我教育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并实施教育活动,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成为教师对学生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施教的过程,而且成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过程,努力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现象。
  二、遴选“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之树常青的奥妙,在于掌握人民。如果离开了人民,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要想掌握人民,就必须集中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必须有效地回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取决于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程度。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呢?其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学生”,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关键。目前,教学内容中存在的脱离学生的倾向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学生”。首先,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当代大学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思想活跃开放,由渐进转为跃进;主体意识觉醒,但权威意识淡化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想脉搏和行为习惯,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深造、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才能解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心悦诚服地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其次,贴近学生的生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解释、说明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感受、体验、认同现实生活,并在观念世界中构建“理想生活”的过程。“生活”不仅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而且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永恒主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与生动具体的社会生活相比,理论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等特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严重脱离生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那么,它不仅会变成抽象的教条,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丧失吸引力、亲和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切入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不断增强吸引力、亲和力。
  三、实施“对话式”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的自我建构。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强调:“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2]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并实施民主式、平等式、“对话式”教学方法。雅斯贝尔斯认为,对话式教学方法应该是教育的“神圣本源”,是提高教育效果的主要形式。“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3]“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对话式”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惑,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诚感人,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能够使教师在平等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思想的沟通、交流、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促进学生把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觉悟,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四、突出“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具有更多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培育,让学生把社会的要求、规范逐渐内化为主体的知识、情感、信念,内化为思考、分析、解决社会、人生中具体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再外化为行为的过程。内化与外化是学生必须完成的相辅相成的两次转化。所谓内化就是在教师的帮助和促进下,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筛选和接纳,即将其纳入自身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所谓外化,就是在教师的帮助和促进下,学生把自身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内化与外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而内化和外化的互动,只能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才能实现。马克思曾指出:“德育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学生只有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自觉运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指导社会实践,外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教学从灌输走向实践,即从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抽象概念原则的解释走向学生对抽象概念原则的实践体验,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即让学生从“课堂教育”走向参与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会团体的活动,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阔视野,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五、力求“通俗化”的教学语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使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从由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掌握,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理解与吸纳并转化为行动的强大思想武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艰深与晦涩的语言历来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忌,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敌。教师的语言通俗性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6]。”语言通俗化,有助于理论贴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理论对学生实践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真理带来的愉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深刻领悟“大众化”的真实含义,创建通俗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实现教学语言风格由“学术语言”向“通俗语言”的转换。用通俗易懂、平实质朴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深邃的理论讲清楚;用现实生活的鲜活实例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把深刻的道理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融入学生的心灵;用具有“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激发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信念;用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通俗化、生动化、生活化的语言,以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和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更新时间: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其哲学思想中的地位
    从西方哲学史上的超越主体看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人民历史观”的中国化路径
    论马克思多维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契…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外科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创新及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
    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以十八大为契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海洋生态道德关怀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