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秦家懿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秦家懿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秦家懿(julia ching,1934-2001)是著名的加拿大籍华裔学者,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北美宗教学家和哲学家。在长达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中,秦家懿给我们留下了蔚为壮观的学术成果。她的哲学思想体系既涵盖哲学理论方面的建树和开创,也有宗教方面的独创研究,犹如鸟之两翼。从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学者开始对秦家懿发表的著作和其学术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也开始展开对秦家懿的研究,但仍只是起步阶段。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一些专门的单篇论文、相关专著中对该论题的涉及、和书评中对其哲学思想的论述。本文拟对秦家懿哲学思想的海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一番梳理,概述其哲学思想的综论性专文、专著中析出的相关部分、书评以及缅怀性的文章和报道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以期将其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综论性专文
  on-cho的《信仰的诠释学:秦家懿对儒家思想的解读》(hermeneuties of faith:julia ching's reading of confucian thought)一文主要分析了秦家懿在解读儒家思想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信仰的诠释学。从考察秦家懿的主要著作人手,作者指出秦家懿忠诚于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诠释学,强调批判,力主“同情的理解”。她的研究方法虽然有点保守,但却令人宽慰,因为它试图寻回并挖掘思想家和哲人撰写的中国文本中的意义和真理。据此我们可以看到秦家懿研究方法的特点,也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思路。
  jinfen yan的《妇女宗教体验中的智慧和存在主义的选择》(wisdom in women's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existential)一文梳理了智慧、宗教体验和神秘主义者的界定。重点考察了秦家懿的choice三种智慧。作者认为这三种智慧主要是作为一位女性的平凡智慧、作为诠释者的未知的智慧、以及作为非二元化的神秘主义者的转识成智。此外,作者还将秦家懿与《妾薄命》中的王氏进行了比较,验证了三个假设:(1)女性生活中的危机常促成有神秘体验或无神秘体验的宗教体验;(2)女性对宗教的解释或神秘体验的解释大量地依赖传统的信仰;(3)传统的信仰和对待性别的传统态度决定了女性对宗教和神秘主义体验的细节。该文为研究秦家懿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探讨其思想演变和独特的研究。
  潘凤娟教授的《他乡遥记:秦家懿的乡愁与儒家的离散》一文认为,作为旅居他乡的汉学家,秦家懿与其身份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其儒学研究实际上是一种乡愁书写。文章以其著作为核心,分别从四个子题进行了论述:儒与耶,祖国与天家、上下求索中国魂,以及寄寓他乡和天家。该文主要从秦家懿在海外飘散的背景人手,既为当前海外华人的安身立命的研究主题,也为研究秦家懿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材料。
  二、相关专著
  施忠莲的《现代新儒学在美国》一书陈述了秦家懿关于儒家中的道德自由以及儒学现代化的问题的看法。作者指出了秦家懿在道德自由问题上与过去西方汉学家的不同之处。过去西方一些汉学家认为,中国主要的哲学争论是关于人性“善”还是“恶”的问题,但未对道德自由和责任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然而,秦家懿认为,儒学虽未清楚地表达人类自由的理论,但自由的主题贯穿于整个儒家思想。作者还指出,秦家懿以日本近代的改革发展为例。提出儒学对现代化的贡献问题。秦家懿认为日本的近代化是受到儒家的理性主义影响,“儒学促进了日本的爱国主义或日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确是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主力”。此外,关于秦家懿是否是新儒家,作者认为,她与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余英时等被认为现代新儒家。之所以称为“现代新儒家”是因为虽然起源于文化民族主义儒家,但其追随者却对儒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批判。但是,武汉大学的郭齐勇先生却明确指出:“与孔汉思合著《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的秦家懿教授当然不属当代新儒家”。
  湘潭大学胡康的《论秦家懿的儒学观》硕士论文主要针对儒学的宗教性、儒学和人文主义、儒学和现代化、以及儒学的未来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论述与剖析。作者认为,要揭示儒学与宗教之间的实质性关系。从根本上阐释儒学的宗教性问题,有必要进一步从理论与历史的结合上,在东西方文化进一步沟通的前提下,重新界定宗教。从儒学发展过程内部去寻找儒学与宗教关系的本质。探讨儒学宗教性的奥义之所在,就是要重新弘扬儒学对安身立命和精神完善所起的作用。作者对秦家懿的儒学思想的论述在国内的确具有开拓之功,但是对秦家懿学术的挖掘不够深入。有些只是泛泛而谈,对她著作的涉及也不够全面,甚至研读还存在错误。譬如,在第四章第三节中,作者写道:“对秦家懿所进行的儒学和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同时就是基督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其实这是作者的错误论断。事实上,虽然儒学和基督教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之间仍有质的区别,何谓“就是基督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其次,秦家懿的英文著作和论文很多,作者并没有进行充分发掘和运用。再者,作者对秦家懿同时代的海外汉学研究学术背景论述得不够,对秦家懿的学术评价和定位不够准确,有些结论甚至比较勉强。一个思想家和哲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其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作者没有仔细考虑秦家懿所处的时代和学术背景对其研究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三、书评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国外对秦家懿著作的书评分量居多,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接下来的叙述将采用时间线性和以著作为中心的方式展开。
  1.《获智之道:王阳明》(to acquire wisdom:the way of wang yangming)
  此著作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掀起了研究宋明理学的浪潮。roger t.ames认为,秦家懿的著作《获智之道:王阳明》是第一本对王阳明思想进行分析的英语著作。irene bloom认为,此书是“英语世界中篇幅较长的第一本对王阳明思想进行研究的书”。这不仅暗示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哲学的不了解,而且突显了秦家懿贡献的重要性。
  conrad schirokauer认为,这本书的一大优点就是能让读者理解为什么王阳明本人及其思想在东亚一直享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因为秦家懿同情地描述了王阳明的知识和精神在多层面的智慧上的发展。作者指出,秦家懿谨慎地将王阳明置于其所处的传统中,采用语言的探索,尤其是探索阳明哲学词汇中的关键术语。深入地剖析了其超越的、形上的和道德的思想。此外,conrad schirokaue评述到,秦家懿研究了传统关注的问题:阳明与正统的关系。这事实上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她可以深入剖析阳明对于佛教和道教的态度。但遗憾地是,秦家懿将意识形态问题只作为一个次要的主题来处理。
  hao chang认为,秦家懿研究的长处首先在于其独特观点:经历多个世纪发展的儒家学说可被看作是在真理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依秦家懿看,真理是指“伟大的哲学思想家借助经典文本对现实的解读”。而意识形态是指“由政府权威导致的真理的制度化。政府权威通过教育和考试系统来选择和操纵对经典文本的评论,从而对人、社会和世界进行诠释,这有助于该权威的巩固”。秦家懿只在她所谓的意识形态范畴里来解析儒家学说。hao chang还进一步指出,秦家懿在著作的最后两章还讨论了王阳明思想的宗教维度,实为创新之举。可是,秦家懿在书中没有直接或清楚地讨论某些智趣问题,如借助韦伯的区分,王阳明的意图伦理是否为责任伦理留下了一点空间呢?据此我们可以得知,秦家懿把儒家学说不仅仅视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道德—精神真理的综合体。这真是意义深远。此外,整本书都表明,儒家学说体现了一种道德一精神的体验和理念,这是功能主义方法难以把握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
  roger t.ames提醒读者注意秦家懿研究的基本方向。虽然秦家懿没有把阳明当做历史人物进行处理,并从历史的角度解析其思想,但当秦家懿使用“螺旋式”的方法——系列的同心圆时,这一想法就成为了关注焦点。roger t.ames指出,秦家懿讨论了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而这些概念抵制了在典型的西方逻辑模式中的表达。于是秦家懿颇具匠心地设计了一种方法:允许她自由圈出无法表达的东西。并让读者从多方面来体悟这些核心思想。roger t.ames觉得。在处理这位明代学者所提出的难以捉摸的概念时,此方法颇有收效。这篇评述对分析秦家懿的研究方法颇有启迪,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
  白诗朗(john berthrong)发现,秦家懿已注意到王阳明绝没有公开呼吁和解释超越的有神论。天、地和人的合一继续保持三位一体的形成。这里并没有彰显出本质一存在的分裂。人和世界的合一优先于任何可想象到的“超越他者”。白诗朗还评述说,秦家懿已关注到王阳明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道德动机和象征性的形成。尽管阳明的思想具有宗教性,但他更是一位哲人。冷静地讨论了不同立场的相关优点:成圣敦促他将人性中可能和必要的因素融合为一个整体。对王阳明而言,既然前有孔子。成圣的道路又是如此漫长,那么道德心理的负担自然而然变得十分沉重。从此书评中可以看出,无论研究者和读者是否信服阳明的论证,或者被他的问题触动,秦家懿的确树立了一个榜样,因为她将阳明这位新儒家的丰富思想组织了起来。
  艾琳·布鲁姆(irene bloom)对杜维明和秦家懿的著作进行了比较,深刻地指出,虽然二者对研究主题怀有同情,并坚信王阳明的哲学贡献超越了他所处的历史脉络,但在研究王阳明的方法上和对其思想得出的结论却是截然不同的。艾琳·布鲁姆认为。秦家懿的方法优势在于照亮精神性的永恒价值(或人世或出世的价值)的能力和一个人的宏愿。与此同时,布鲁姆指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真理”与“意识形态”的并列尤为鲜明。阳明中具有的可变换的真理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描述王阳明时。杜维明凭借非同寻常的智慧和洞察力使用了知识分子传记的路向,而秦家懿旨在将阳明的思想看作是在正统问题背景下的获智方法。杜维明在适当的地方采用了心理历史学的视角。然而,他也认识到思想有其自己的生命。因此需要在思想和象征性层面进行探究。正如其在前言中所说,他的研究“致力于阐明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阳明在形成自己的自我规定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思想资源,另一方面是他通过自己对这些资源的利用。重新塑造了他所继承的那种思想的某些既定模式”。通过返述阳明所继承的陆象山的思想,秦家懿试图坚守“心”的现象的传统观点,而聚焦阳明生活早期的杜维明注意到陆象山对1509年前阳明的影响似乎被忽视了。由上可知,秦家懿与其他北美学者在研究儒学方法上和思想上的异同之处,这有助于准确定位秦家懿在北美学界的研究地位和作用。
  2.《儒与耶:一个比较研究》(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a comparative study)
  在多伦多大学任教时,秦家懿的首要任务就是比较中国宗教和基督教。《儒与耶:一个比较研究》一书的出版激励了世界宗教之间的对话。希望它们从他者那里学到新的知识和长处。charles d.orzech认为。此书是“以当代人对基督教的理解为关照来研究儒学的第一部书”。
  charles d.orzech指出,秦家懿将中国人分等级的理念视为关注和谐,并将其任务描述为“分析探讨儒家思想的内在结构。从而开辟出两大传统互为参照从而更透彻地互为理解地新途径”。这种态度的确令人耳目一新。charles d.orzech还发现,当秦家懿在神之问题和政治社会问题上探求一些饶有兴趣的途径时,她意识到基督教的启示限制了对话,并指出儒与耶只能进行关于人的对话。因此,charles d.orzech评述到,这本书最终是两种人本主义的比较,即儒家人本主义和当代基督教人本主义的比较。秦家懿对基督教人本主义的范围和内容的定义过于简单。并且只在零散的几页上对儒家人本主义的核心概念——“仁”——进行了讨论。实属遗憾之至。恶的问题以及人类试图理解和抑制恶为中西对话提供了前景和基础。她对孟子和荀子进行了简短的讨论。但却掩盖了两者在方法和道德教育的良方上具有强烈的相似性。秦家懿还回避了新儒家关于人的本质的争论焦点:对恶的认识论的讨论。charles d.orzech指出,秦家懿暗示儒家传统已经从“先知型”演变为新儒家的“神秘型”。这完全是一种误导。该评述指出了秦家懿对于儒与耶实现会通和融合的可行性途径,即进行关于人的对话,为进一步研究儒耶对话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lee h.yearley认为,在《儒与耶:一个比较研究》一书中秦家懿用了两种方法来比较儒学和基督教:神学家的方法和学术研究者的方法。当提出“我们是否拥有同一个神”的问题时。当宣称中国人对“仁”的思索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基督徒的神的爱时,当陈述儒家需要一个更为清楚地人性的弱点理论,而基督徒则需要对人性本善进行更为深刻地询问时,秦家懿采用了神学家的方法。lee h.yearley相信,这些问题并未在书中进行论述,但这些问题既复杂又至关重要。选择什么来进行比较,以及阐明选择的标准是尤为艰难的。学术研究者可能会对秦家懿选择来比较的部分感到困惑不解。此外,lee h.yearley还指出,秦家懿使用了比较宗教中比较老的方法,即依赖海勒对先知宗教和神秘宗教的区别。这的确是令人费解之事。lee h.yearley推测,对于早期方法的信任是选择的结果。早期的路径对神学家充满了诱惑力,这是因为它们可以满足神学家的目的。此外,秦家懿采用的多数范畴是值得怀疑的,如“信仰”的范畴。相比是否有正确的信仰。儒家更多地担心是否有正确的情感,而且儒家没有适应西方信仰思想的认识论和语言理论。此外,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也会出现,如西方定义中的伦理学是否可在中国找到相应物。该书评反映出秦家懿在进行儒耶对话时所面临的两难境地:神学家还是学术研究者。可以说,这直接与秦家懿的“儒家基督徒”身份相关,也为进一步研究秦家懿的儒耶对话提供了启迪。
  3.《中国宗教与基督教》(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s)
  至于秦家懿和孔汉思合编的《中国宗教与基督教》(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s)一书,michael saso将其看作是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在宗教研究上进行持续对话的第一步。作为宗教的儒学特色就是其对宗教问题的人文主义方法,世俗事件、个人成长、家庭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宗教关怀。
  david a.dilworth指出,孔汉斯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解中国宗教,而且通过积极建构后现代中国基督教来转变它们。秦家懿既是一名中国学者,又是神学思想家。david a.dilworth对秦家懿的思想和孔汉斯的未来神学进行了细微差别的比较,指出秦家懿提供了中国宗教永恒遗产的独特视角,勾勒出中国宗教互补的、潜在的更新和可延伸的特点。实际上,她指出了明朝时三教合一的新儒学主旨的创造性的变化,在阳明学派里也有所呈现。david a.dilworth还进一步评说到,在接受“理”这个强有力的新儒学概念并再次对它进行规定时,秦家懿产生了中国文化实在论的版本。诚然,作为学者中的学者。秦家懿将各式各样的研究综合起来。她的判断犹如黑夜中的明灯将他们照亮,传递了一种精神的更新,也为我们提供了向导。
  4.《王者与天人合一》(mysticism and kingship in chinm the heart of chinese wisdom)
  1997年,秦家懿出版了《王者与天人合一》(mysticism and kingship in china the heart of chinese wisdom)。t.h.barrett认为,这是一本外观颇有吸引力的书,标题无疑就会吸引大量对当代中国关注的读者。它对与政治生活相关的前现代中国“迅速定位”。如果有一种宗教的最高权利能赋予当今中国的政治氛围。那么就值得指出过去笼罩中国政权的强烈的神圣氛围。圣王的概念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阐明它的方法。一些惊人的讨论内部生活的古代文本实际上是特别针对在普通人时代的统治者,这一点值得欣赏。
  james mille评述说,《王者与天人合一》是一部珍贵且杰出的著作。这既是秦家懿一生研究的结晶,也是对中国宗教传统遗产的详尽的个人描述。主题发人深省,文本写作精致,普通读者容易读懂。这最终还是一部关于儒学传统的权威学术著作。借用圣王的模式,读者可以洞察到中国宗教的复杂性。james mille指出,研究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家和比较宗教的学生都承认:秦家懿的论点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并且她将中国宗教的、政治的和哲学的历史编织成一篇精细入微的文本。james mille还进一步发现,在研究了宗教仪式的祈祷时,秦家懿将其与圣经的赞美诗进行了比较。尽管这种比较视角也许会激怒历史学家,但却有助于阐释中国术语的含义。此外,“救世主型的圣王”充分体现了宗教的主题,是个引起争论的话题。james mille认为,这种激起争论的做法正是秦家懿最让人敬佩的品质之一。秦家懿认为,圣王模式不应对独裁统治负直接责任,但她希望独裁和民主两种模式混合在一起。
  由上可知,这两篇书评明确地指出了秦家懿是一个善于激发起学术争论的学者。而且,她对中国宗教、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无疑也为研究秦家懿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5.《朱熹的宗教思想》(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
  《朱熹的宗教思想》是秦家懿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此书出版后,好评不断,牢固奠定了秦家懿在北美学术界中研究宋明理学的地位。白诗朗评论说,这是“一本内容详实、堪称一流的关于朱熹最有争议的宗教性质的研究著作”;chu hsing-ying cheng认为此书“不仅是她所有著作中最好的著作之一,而且如果不是英语著作中最好的研究朱熹的著作,那么也是最好的研究朱熹的著作之一”oncho ng评论说,这本书从无数研究朱熹的书中脱颖而出,是“一本无价的介绍朱熹哲学的主要特征的英语专著”。像陈荣捷一样,秦家懿研究朱熹时,大量地使用了欧美日韩的研究成果。
  oncho ng评点了秦家懿的研究方法,肯定了她完成一件极其困难的任务:把一系列持不同个人观点的文章整合成一个形象生动的统一的中国思想家,给读者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朱熹。oneho ng还发现,秦家懿是如何通过考察得出朱熹的主要思想在本质上具有宗教性的重要结论。这一发现使得秦家懿在诸多研究宋学哲人的研究者中凸显出来。oncho ng完全同意秦家懿的论点。提出了应如何系统地定义儒学的宗教性和神秘性的问题,并探寻了朱熹的“知识系统化”。
  白诗朗认为,本著作的第二章《太极》是最关键且最令人激动的一章,它反映了秦家懿对朱熹宗教思想的基本洞察。白诗朗觉察到,秦家懿试图将朱熹特有的儒家精神与基督教神学的形式进行对话。在比较时,秦家懿宣称在朱熹的思想中潜伏着一种神秘主义,并坚信朱熹本人实际上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她认为,朱熹思想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助于对从修身角度所觉察到的神秘主义进行正确理解和挖掘。
  以上两篇书评充分体现了秦家懿对朱熹的宗教性思想的发掘,例证了秦家懿对儒学宗教性和神秘性的肯定,肯定了此书可以激发起研究者对秦家懿关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的探讨。此外,今后任何读过此研究的人想忽略朱熹思想的宗教层面,也实属困难之至。
  四、纪念文章和报道
  除了为数不多的论文和书评,还有秦家懿生前的同仁、弟子所写的为数不多的文章,表达了对秦家懿的渊博学识和高贵人品的佩服之情,对她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其学术成就进行简单的报道。譬如,陈荣开教授撰写的《我所看到秦家懿教授的一个侧面》、沈清松教授在网上的“宗教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religion)所写的有关秦家懿的条目、盖索(rick guisso)在《宗教研究》(studies inreligion)上撰写的“秦家懿教授(1934-2001)”、以及其丈夫在《思想史期刊》(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上撰写的“秦家懿(1934-2001)”。这些纪念文章和报道对研究秦家懿的学问和做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没有相关哲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