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绩效评价
一、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逐渐从重速度开始向重创新、重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经济增长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等,均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创新能力差又会影响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影响社会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与判断。所以,重视科技创新、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客观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现有的资源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必须选择低耗、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只有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力度,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理论上讲,要素投入的总量总是受限制的,而科技创新则是无限的。因此,在资源稀缺的今天,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使企业在等量资源投入情况下产出更多的效益。所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目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改革传统的绩效评价方式。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多关注的是财务评价,尽管现在已经考虑了非财务指标,但在其内容上对科技因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重大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如何落实总书记讲话的精神,真正实现国家的科技创新;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二、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一般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创造或者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或经营管理模式,研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个开放式的复杂大系统。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科技创新一般包括:知识创新、技术(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我国被称为“制造业大国”,这一地位是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增加人财物的投入来实现的。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消耗高、成本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其劣势日显突出。要想使中国的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才能提高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科技驱动”来替代“物质投入推动”,实现经济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要条件。所以,增强企业创新激励,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是目前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者组织的平衡、协调、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因此,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解释也就不同。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可以说,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早雏形。
1981年,美国学者布朗(lester r. brown)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至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订的《21世纪议程》也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此战略一经提出即得到各国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关注,从而可持续发展被列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新课题,也是当前人类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可持续发展从两方面来理解:持续和发展。发展是基础,是目标;可持续是实现发展的关键。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发展,可持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三)科技创新、可持续性发展与绩效评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正因如此,对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1.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任何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地占有市场、获得市场领先地位,取得满意的利润,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通过技术的创新,企业持续不断地开发、研制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科技创新是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资源稀缺是世界性难题,资源利用效率高低已经成为评价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企业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为科学、客观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提供支持。
3.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意味着企业传统技术的更新与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比的不断提高。要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和动因。通过科技创新,使企业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等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实现企业的“乘数”效应,使得高新技术产品取代传统产品,最终实现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4.科技创新是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价是综合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手段。传统绩效评价以财务评价为主,科技创新因素很少体现在评价体系中。随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将科技创新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充实与完善又会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现状评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1.以成本绩效评价研究为主。19世纪末,企业组织特点表现为规模较小、技术简单、产品单一、经营权与所有权并未分离,因而对绩效的评价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成本,强调对成本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管理,使用的指标有:每码成本、每吨公里成本、每磅成本、销售毛利,但这些成本指标主要是统计性的,与财务会计没有必然联系。
2.以财务绩效评价为主。20世纪初,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通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值率、净值报酬率等指标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日本、德国、英国等结合本国企业实际,也创造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melnnes对绩效评价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指出公司最常用的业绩评价指标是投资报酬率,反映了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高度关注。
3.以战略绩效评价为主。梅森和贝恩(1959)提出scp分析框架。该分析模式认为如果在市场结构变量和绩效变量之间建立稳定的一般关系模型,人们就能够了解其中的规律,分析难以观察的市场行为过程并制定决策。scp分析推动了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和政府制定规制性企业综合评价的发展。布泽尔、盖尔和萨尔陶(1975)提出pims研究计划,该研究结论证实了市场份额与盈利性高度相关,从而为波特竞争战略理论提供了依据。20世纪90年代思腾思特咨询公司提出采用经济增加值(eva)和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dixion等人(1990)认为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同强调产品质量和准时生产的产品战略不相容,而ncnair et al.(1990)认为绩效评价所面临的问题同评价体系偏重于财务指标的度量并没有直接关系,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将财务指标转化为非财务指标。banker等(2000)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指标与企业未来的财务业绩有强烈的相关性,对经理的评价纳入非财务指标后,公司的财务和非财务业绩均有所提高。
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1992)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sc),包括财务、顾客、内部营运过程、学习与创新四个层面,综合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mcnair,lynch和cross(1990)提出的业绩金字塔模型,从战略管理角度给出了业绩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了战略目标和业绩指标之间的互动性。英国学者andy neely和安德森咨询公司共同创立的业绩多棱体评价方法,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贡献角度来考虑目标和战略,以及对于整个经营过程的改进要求。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评价体系研究。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1993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了8个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规定了10项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等部委印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包括32项评价指标;2002年,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正;2006年,国资委公布实施《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其中包含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
2.关于指标选择研究。龚丽、黎毅(2003)借鉴平衡计分卡的主要思想,从财务、价值链流程、创新和环保信息四个层面建立了反映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蔡刚、熊黑钢(2004)从市场竞争能力等七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祝焰、莫清(2005)提出了六个层面的战略性绩效评价体系。温素彬、薛恒新(2005)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探讨了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绩效的三重绩效评价模式。李健(2004)则着重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关于评价方法研究。冯根福、王会芳(2001)认为不同评价主体应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施东晖、司徒大年(2004)侧重于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对绩效影响的研究。梅国平(2004)认为复相关系数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并且权重是动态可变的,能够解决绩效评价中权重分配的难题。赵希男(2005)提出从鼓励创办企业和保护公共资源的双重角度,参考数据包络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法对企业进行评价。赵中秋(2005)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结合因子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技术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探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受平衡计分卡思想的影响较大。无论是将指标细化为基本指标、辅助指标,还是分为战略层指标、关键流程指标和主要绩效指标,还是细化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基础层,或者将评价指标分为不同于以往的几个方向,都只是反映了具体的操作层面和对各种指标的侧重不同。虽然很多学者构建的指标体系中都引入创新维度,但总体上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而且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基本上只是在理论层面进行论述,而没有将科技因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使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未体现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四、基于科技创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一)绩效评价体系基本要素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一般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评价目标。目标是绩效评价的指南和导向,无论绩效评价体系内容如何,其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才能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处理好评价目标和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企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各部门所有的行动必须以企业目标为导向。
2.评价对象。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二是管理者。对两个不同层面的评价对象进行绩效评价时侧重点不同。因此,评价对象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关系到企业的基本生存、可持续发展等活动;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关系到个人或者团队的权利、责任、奖惩及任用等问题。
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与关键。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关系到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指标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既包括财务方面的指标,如投资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周转率、每股收益等;也包括非财务方面的指标,如客户满意度、与供应商关系、产品(服务)质量、技术创新能力等。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地选择衡量经营绩效的指标便成为企业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4.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的设定对于客观评价企业经营绩效起着重要作用。绩效评价标准选择不当,会高估或者低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不能真实反映经营者的付出与努力。绩效评价标准是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标杆,选择什么标准作为评价的标杆取决于评价目的和要求。企业绩效评价标准有多种,一般常用标准包括预算标准、历史标准及行业标准。为了全面发挥绩效评价体系的功能,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可以同时选择不同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选用标准时,一定要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目的。
5.评价报告。绩效评价分析报告是绩效评价体系结果的客观反映,也是绩效评价体系的结论性文件。绩效评价人员以绩效评价对象为单位,通过相关数据信息系统获取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采取一定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按照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相关评价指标,并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责任及影响,得出评价对象绩效优劣的结论,最终形成绩效评价报告。
(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企业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其客观性是保证绩效评价公平、公正的关键。评价者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时,要以其超然独立的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判断。评价过程不能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扰,要独立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唯有如此其评价结论才能反映企业绩效实际,才能向社会提供客观信息,评价报告才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更需要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企业进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创新性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应用。
3.激励性原则。一般而言,报酬是绩效的函数。以报酬作为激励,是企业激励机制中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因此,设计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指标的正向激励性。如果绩效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激励效果,则可以大大激发和调动评价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挥其管理潜能,最终使得企业经营绩效得到全面提升。
4.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指一方面要求对企业绩效的计量和分析要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绩效评价的数据资料都能取得;另一方面要求指标设计要简洁、易懂,能够适用于多数企业。
5.完整性原则。在进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必须考虑指标之间的衔接与完整,既要防止指标间的重合,又要注意指标的全面性;评价指标要考虑财务的特性,也要考虑非财务的要求。只有注重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评价结论才能体现企业经营绩效的全貌。
(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框架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企业科技创新为先导,分别从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社会效益、经济利益等方面综合设计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为此,本文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一套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从两个方面、五个角度展开,评价体系框架如下:
1.定量评价指标:主要从五个角度进行评价
(1)科技创新评价。主要选择三个层面进行指标构建:1)科技创新投入。主要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人力、物力等投入。具体可用科技研发人员比例、科技资金投入比、新技术投入比、新设备投入比等指标。2)科技创新产出。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科技投入后产出的效益情况,主要包括新产品(新技术)产出比率、技改项目比例、专利技术水平、设备先进程度、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指标。 3)科技创新效率。主要衡量企业科技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评价指标包括年度新产品更新次数、新技术转化时间、一定科技投入效益产出比等。
(2)流程创新评价。1)生产效率。主要衡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管理与控制水平,指标可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生产能力利用率、产品生产周期等。2)过程质量。主要评价生产(经营)过程的质量水平,指标可选择产品合格率、新工艺使用率、产品返修率等。
(3)产品(服务)创新评价。主要从产品、客户、服务等角度进行评价衡量。1)产品创新。可选择新产品投产率、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进行创新评价。2)客户关系。主要衡量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评价指标可选择客户保持率、新客户获得率、顾客忠诚率等。3)客户服务。主要指售后服务质量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交货及时率、客户投诉率、服务成本降低率、产品维修率等。
(4)持续发展评价。主要衡量企业一定时期可持续发展、持续增长的能力。1)持续增长能力。一般可采用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收益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技术创新产出效益等指标。2)环境资源利用。主要衡量企业在能源利用、绿色经济等方面的投入情况。指标包括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万元产值能耗降低率、环保投入与工业产值比、“三废”综合利用率等。
(5)财务效益评价。主要衡量企业一定时期最终实现的财务收益与资产运营效率。可以分四层次评价:1)流动性指标。包括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2)风险性指标。包括现金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3)效率性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4)盈利性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经济增加值。
2.定性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六方面
(1)科技管理创新。评价内容包括创新机构设置、科技创新制度与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意识、管理层重视程度等。
(2)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评价指标有员工满意度、目标责任绩效管理、高端人才引进等。
(3)文化管理创新。评价内容有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建设与管理、企业声誉与维护、员工素养等。
(4)战略管理创新。评价内容包括战略目标定位、战略规划设计、战略规划实施、决策执行度等。
(5)财务管理创新。评价内容一般有财务制度建设、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预算管理与执行、分权管理与绩效评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等。
(6)社会责任管理。评价内容包括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社会责任履行等。
(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关注评价体系本身外,还应该注意与评价体系构建相关的其他因素,以保证绩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1.评价因素的可控性。在构建和评价企业经营绩效时,要注重实施指标体系的可控性。对于无法控制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尽量排除在外,否则就会对评价结果的公允性产生不利影响。在评定经营绩效时,对企业无法改变或控制的因素,例如,自然灾害、材料价格变动、货币政策调整、汇率变动等,都应将其在绩效评价中剔除。当然,要客观区分可控因素或不可控制因素。例如,企业本身应注意而未注意或疏于管理防范所发生的火灾,不属于不可控制因素,但因地震等不可抗拒因素而发生的事项,则属于不可控制的范围。总之,绩效评价应以可控制因素和可控范围为评价标准。
2.评价指标的量化与非量化。所谓量化就是将所要考评的评价指标予以数量化,然而,企业实务中并非所有绩效评价内容都能数量化,譬如,研究成果、员工士气、企业形象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评估,就很难以数字来加以表达。对于非量化指标,评价时要客观分析,尽量做出科学的判断。绩效评价过程中,为了实现客观、公平、合理,避免人为主观成分的介入,评价内容尽量予以量化,这样有利于发挥绩效评价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3.评价指标的财务与非财务性。传统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大多选择的是财务性指标,如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现代企业的经营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单纯的财务指标很难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所以新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非财务指标的运用,例如产品质量、科技创新、服务满意度、核心竞争力等,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因此,绩效评价体系要重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以保证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4.评价指标的时效性。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其时效性,也就是说设计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指标本身的短期性与长期性的结合。否则,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所以,为了避免部门过度追求短期效益或者局部利益,绩效评价指标宜长短期并重,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持续、稳定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不断加大,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轨道,实现企业绩效的可持续增长,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