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发展——科学发展:一个哲学范畴的再思考

发展——科学发展:一个哲学范畴的再思考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发展”无疑是一个“高频”词汇,它频频出现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策略中,出现于各级政要的讨论中,出现在百姓的闲谈中——一句话,“发展”似乎成了包治一论文联盟http://切社会百病的“良药”。然而,在我们津津乐道于“发展”之时,却鲜有人对“发展”的前提乃至发展本身进行追问和清算——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发展在怎样的预设基础上才是正当的?怎样的发展才能与人们所追求的愿望相符合?如果不从学理上进行一番“自明性”地考察,发展也许会蜕变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游戏,甚至会成为“决策失败者”的遁词和借口。
  
  (一)
  
  那么何谓发展呢?若从哲学的角度追本溯源,当知“发展”之实质乃是变化、运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指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其意表明事物的发展在时间维度上是一维的,是不可重复的。“不可重复”表明“动”,然而这种“动”是“有序”还是“无序”的呢?在自然科学中,有两种运动形式,一则为无序,一则为有序。如数学中的圆周率(3.14159265……)其变化是无序、无规律的;而对于自然数序列(1,2,3……)则是有序的,物理学中的天体运行规律亦然。规律和有序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可重复或可还原的,它将直接导致“决定论”、“控制论”。譬如:我们可以根据天体运行规律确定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后某星体的位置,有序的可控性表明只要认识了规律,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因此,《圣经》有所谓“太阳下无新事”之论。然而,宇宙万物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偶在因素——虽然我们可以用辩证法将其实质规定为必然,然而偶然的表现恰恰给人类带来了新奇和挑战,具体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更是如此。由此中国圣哲则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日新”之说。自然,这种“变”带有一种价值意向的附加,即“变”乃向“通”的方向转变。但事实上,古人并非“想当然”的将“变”作为“长治久安”的法宝,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乃至诸多变法并非按其“期望”而运行,相反,很多“变”非但没有“通”,反而导致了失败乃至亡国。事实上,古人赋予“变”的价值之前提在于“穷”,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按照“古法”很难延续下去,“变”才有可能被提到“议事日程”。然而“变”之结果不可预期,无论计划是如何周详、精当,但总有某些环节出现死角,也总会伴随着“变”带来意想不到的意外,结果却有可能导致“变”的前功尽弃。另一方面,“等死”总是被动的,而“主动作为”去“变”则至少有一线生机和希望,甚至有脱胎换骨的大变化。因此古人才有“穷则思变”之箴言,更何况古典哲学推崇“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由是。“变化”或日“发展”就有了一种价值的取向和判断。
  需要声明的是,虽然中国圣哲倡导“穷则思变”和“自强不息”之理念,总体却是处于保守的,甚至“变”还带有一种复归的色彩,如孔孟对“周邦”的艳羡。老子对小国寡民的渴望,等等皆然。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农耕文明的“道”与“天”总是相对稳定的,此亦谓数千年古老文明绵延不绝之要因。从这个角度而言,国人对“变”赋予的价值并非十分强烈,因为“变”、“动”本身就带有一种不确定因素。
  真正予“变”以价值取向的乃来源于西方,尤其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根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近现代工业文明所展示的知识、技术的力量,赋予并强化了变化(发展)的价值取向。而哲学教科书中所谓发展的定义则更增强了现代人对发展的“好感”,“发展就是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变化运动的趋势”。“高级”自然好于“低级”,现代自然也要优越于“古代”了。这样看来,“发展”似乎只是所谓的“规律”在时间序列上的排序而已。其实,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因为若想当然地将发展看作所谓的“自然规律”在时间序列上的展开,将导致背谬——或者降低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或者限制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因为在这种发展观里,“人”似乎纯属是多余,而发展也无非是一种所谓规律死板、机械地呈现而已。如果一切都是预制的和被设计的。这种“发展”与宗教的宿命论又有何区别?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断然不会“被动”地受规律摆布,即言人们在所谓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真正地驯服于自然规律,而是僭越了其作为人的职能。尤其是人之“贪婪”的本性使得“发展”走向畸形,这样就出现了卢梭所谓的“当自然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意志却还提出需求”:“我们的食欲之所以过度,只是因为我们使它遵循自然的法则”。马克思则把这种商业文化所塑造的超越人的自然需要的欲望称做“病态的欲望。”然而事实上,真正的“发展”并不是纯粹“经济学”的概念,亦非时髦的象征,其本质固然为满足人之欲求而来,但其最终目的乃是人性的自我解放和提升,达到人与世界的彼此交融,是一种天、地、人的和谐状态。马克思所谓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共产主义——亦是作为人性的和谐而出现的,这种“发展”无疑带有一种价值判断,但更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对当前人们现状不满的“理想诉求”。因此,对于发展的本质而言,笔者毋宁将发展看作人类对未来的一种希冀或曰“发展乃一种文化承诺”。
  遗憾的是当前的发展乃深受“现代性”之影响。而“现代性”则根源于西方,元论其理论构架还是具体操作模式皆以西方为模板,似乎现代性就是西方的城市化、机械化、工业化,所谓发展就是一种“线性”的“西方化”推进。殊不知这种缺乏深刻反思的简单复制给我们带来多少不必要的弯路。更何况,即使西方所谓的现代化亦存在着诸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感情危机、信仰危机乃至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
  
  在“现代性”发展的观照和影响下,我们的“发展”曾一度陷入误区,回顾建国之初至今的发展之路,我们的“发展观”大致经历了“政治人(集体)—经济人(个体)—技术人(技术主义)—和谐人”之历程。
  建国之初,人民当家作主,凡事讲出身、讲阶级,一切以政治为最高统帅。尤其在文革期间,“政治统帅一切”的观念将全民改造为“政治人”,这一“过度政治化”、“阶级化”价值取向几乎将国民经济推至崩溃的边缘。痛定思痛。一度迷失的国人开始“拨乱反正”,将国家的运行轨道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正可谓“物极必反”,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一切决策的制定、实施皆采取谨慎、反省的态度而进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行,那么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经济过热”大步走的现象明显突出,民谣所描述的“十亿农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张望”形象地勾画出当时人们的心态:全民皆商,全民蜕变为“经济人”,一句“今天你下海了吗”成为当时的时尚用语。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随着“西方管理模式”的深层引人、论文联盟http://推广和运用,以“量化”、“技术主义”为特征的“控制论”进入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打卡、业绩考评、镜头监控……,人甚至被肢解为由各种参数组成的“几何体”。与此相联系。人们的生活不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数量所构成的体系所决定。甚至幸福都需要“量化”,用所谓的“幸福指数”来确定——人的多样性、多元性、丰富性、创造性被冷冰冰的机械指数所描述、覆盖,人似乎真的蜕变为拉美特利所言的“人是机器”——人亦日益演化为“技术人”。当然,笔者不否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亦赞同马克思所论证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解放作用”。笔者担心的乃是技术的过度“滥用”。因为科技亦带有两面性。是“双刃剑”,用之不慎,则有可能走向其反面;“技术”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促逼着人们进行理性的反省,从而提出了“和谐人”的发展目标。“和谐人”是对技术人、经济人、政治人的一种整合,是综合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多维度和谐的理想状态。虽然我们距离理想中的“和谐人”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和谐人”的提出,表明了我们的“社会发展”的心态日趋成熟起来。当前世人所热衷谈论的“科学发展”实质上是“和谐发展”的替代,或日科学发展的内核应该是为“和谐人”的达成而设,其发展的要旨亦是和谐发展。
  之所以将科学发展定位于和谐,乃是由我们发展的现实所决定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综合国力的提升,让国人扬眉吐气,但同时,我们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缺乏对“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和追问。正如上文所言,发展乃需要追问。如果认为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事,甚至为发展而发展,为各种参数而发展,那么这种笼统的发展观至少是不科学的。且不言不同区域乃至不同社区情况各异,如在个别乡村或社区以老子的“无为”式的“顺其自然”本身就是大作为,如以进步、发展的名义去“作为”,反而引起整体的不和谐。更何况,缺乏反省的发展可能走向发展的反面——如当(经济)发展速度超越了大部分人(尤其是农村)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往往使人们在“领受”发展所带来的“惠果”或“灾难”时无所适从:在“突如其来”的成绩、实惠面前“忘乎所以”,由于缺乏理性地判断和深刻地反省,则可能导致“下一步”的失败;在失误、教训面前则“一团乱麻”、无所适从,甚至迷失发展的方向;在由于物质的发展而导致“价值体系”濒临崩溃的现实面前或“无能为力”,或以“发展必须付出代价”为借口,推卸了“发展的责任”等等,不一而足。
  ——发展缺乏综合性、前瞻性。即使我们在进化论的角度谈发展,这种发展乃是“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无疑乃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于一体的发展。然而。我们的发展一度聚焦于“经济”,以为经济发展了,一切都迎刃而解。当然,经济落后的现实固然需要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然而经济毕竟不能代替一切。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就提出了前瞻性的“两手都要硬”的发展策略,然后,遗憾的是经济过热的现象使得我们离“两手都要硬”还有不小的差距。近年来,我们之所以大力倡导“八荣八耻”道德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活动,很大程度上乃是因为精神文明(文化)发展没有真正“硬”起来。这也暴露出我们的政策导向缺乏全局性、前瞻性——至少是措施不力,没有真正体现在行动上。
  ——与发展单一化相关联的是发展评价体系的单一化、机械化。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评价发展优劣的指标是gdp,事实上,这种单纯“数字化”的评价体系极不利于社会的综合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以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的弊端亦日益显露出来。过分注重gdp,导致了不少“数字干部”,更引发了由于忽视客观规律而带来的种种“恶果”:资源的枯竭、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等。无疑,这种重“量”不重“质”,重“数字”不重“代价”的评价体系需要改革,如何采取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发展的代价问题。发展要讲成本、讲效益,更要讲代价。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未有得到彻底改观。有关调查显示,经济发展迅猛的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4倍、日本的5倍。特别是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两大指标,“十五”末期比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分别高出了24%和62%。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让我们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发展不能不讲代价,西方国家已经为经济繁荣的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岂能步前人之辙?
  ——发展的极限问题。发展须考虑其所能达到的限度,或日发展的空间问题。这种“极限”既涉及到发展的“共时性”问题,即不同国家、地区、部门的当下横向发展问题;亦有“历时性”的代际发展问题,即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纵向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米都斯等推出了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结论认为: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照现代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个时候达到极限。也许这个悲观的结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至少在世界范围内敲响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危机的警钟,同时亦警告我们:发展不但要考虑星球的承受能力,亦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权”。
  ——发展的公平、正义、均衡问题。发展还要考量综合考量公平、正义和均衡。改革开放之初,“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乃至开放城市的和特区的设立,目的在于“先富”带动“后富”,渐次达到共同富裕。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各异、又加之政策(导向)偏向之不同,结果不仅造成了各地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亦造成了“差距拉大”的事实——城乡差别尤其明显,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保险养老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如何协调处理发展的公平、正义,使之相对均衡、稳定地发展乃是“发展”处理的大问题。
  
  (三)
  
  我们追问发展,最终将之定位于“文化的承诺”,但并不否认“承诺”的兑现,更不否定人的自主性(主体性)作为。相反,笔者所强调的乃是人之主体性及其作为,且此作为乃是一种高扬理性的实践行为。某种程度上是“文化承诺”得以实现的保证。并且,“文化承诺”并非空穴来风,是伴随着时代任务、人类需求(愿望)、社会问题应运而生,它实质上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期、一种理想,进而也激发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动力。自然。有时这种“美好的承诺(理想)”难以完满地实现,但是正如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柏拉图所言:“将我们的这些图像描绘出来了仍然有价值的;做人的意义就在于他能想象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并且至少要它的一部分变成现实;人是论文联盟http://一种创造理想国的动物。”
  当前,我们将发展定位于科学发展,既暗含当下发展无论在速度、质量还是模式等诸方面出现了某些不适,又蕴涵了我们对未来情景的美好预设和希冀——即希望经过“科学地发展”、良性地发展能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诸元素彼此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动态格局之中,让人们真正地享受“诗意的栖居”的渴求。无疑,“科学发展”乃是人们对美好“文化承诺”的有力保障和实力支持。那么何谓科学发展的意蕴呢?
  科学发展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和谐发展;就其目的而言则是人之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就科学发展的态度而言则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就其涉及领域而言则是天地人的和谐共处。针对人类尤其是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窃以为当下我们践行的“科学发展”(即使在文化承诺的方面而言)应蕴涵如下内容:
  科学发展乃以和谐发展为要件。科学发展既包含经济的发展,亦包含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只有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彼此协同发展,并驾齐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这样的社会也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灵活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但绝不可搞“单打一”,无论“政治单打一”还是“经济单打一”,均给我们造成惨痛的教训,前车之鉴,不可不慎。和谐发展还意味着要综合考量发展的空间限度、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协调处理好不同地区(东西差异、城乡差别)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事实上”的诸多不平等,具体说来,我们应通过宏观政策调控渐次缩小城乡差别、特区与内地差别、东西部差别;通过中观的政策解决医疗、教育、居住等环节上出现的事实上的不平;通过微观的、可操作的制度最大限度为公民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等等。以求达成社会和谐之局面等等。
  科学发展应凸显人性的全面发展。虽然笔者不主张人类中心主义,但发展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人性的自我圆善、丰满。我们知道,马克思所谓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乃是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突出的不正是人、人性的全面发展么?事实上,当下的科学发展亦应体现出对人性的深切关怀,既要在物质生活上做到“老有所终,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更要在精神生活上做到在文化、心灵的沟通和润泽,力求为每个公民创造施展才华机会。
  就科学发展的态度而言则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皆不尽同,岂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裁定“科学发展”与否。譬如,目前大多地区将“城市化”作为其未来发展目标,以为“城市化”是人类应对一切危机的法宝。事实上,在中国人口多、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对较少的农业大国推行“城市化”是很不现实的,且不言城市化浪费大量农耕土地,引发道路交通的阻塞等问题。即便西方发达的“城市化”国家亦存在诸多问题,西方学者芒福德对城市曾不无遗憾地感叹道:“城市文明除了改善的一面,我们必须看到它较黑暗的一面:战争、奴役、职业上分工不细,在许多地方,总是走向死亡。”更何况,农民对所谓的“城市化”不感兴趣,甚至持排斥、反对态度。此外,“科学发展”是实实在在的“做”,而非虚张声势的“说”,因此对“科学发展”的态度应是在立足现实的态势下去“做”,去改变不合时宜的乃至错误的做法。
  科学发展固然以人为目的,而人处于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之中,因此,科学发展所贯通的领域乃是天地人。天地,乃指宇宙空间、自然环境;人,则指整个人类。经济的一体化把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地球村”是人类共同的村庄。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和整个人类密切相关。因此。科学发展就要处理好人类“共在”的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全球变暖、瘟疫传播等共同问题,还要处理好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由于利益分割所导致的边界、能源、安全等问题。一个国家的崛起要综合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而非一味地以个人利益不顾损害甚至牺牲他国的利益,在这方面,某些西方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值得我们反思。
  由“发展”至“科学发展”,进一步凸现了人的理性,表达了人类主宰未来命运的强烈愿望。虽然笔者将“发展”定位于“文化承诺”,但只要人们通过发挥其聪明才智,协调安排,并躬身践行,相信“文化承诺”将会变成现实。在新的现实基础上。人类将遇到新的问题,进而产生新的“文化承诺”,于是人类就在这种自我承诺与自我实现中“发展”起来,而这种“变动不居”的过程实则就构成了人的命运。当前,贯彻并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亦是达成我们文化承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和必经之路。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更新时间:
    发展中小农经济之我见
    面向可持续的住宅产业发展公平性分析
    高粱的主要用途与发展前景
    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浅析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
    对小型化频率源现状和发展分析
    浅谈经济型连锁酒店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从网络推广讨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幼儿语言之我见
    谈现代化城市分质供水发展规划
    河北省重点城镇培育发展对策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