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浅析万物同根物全为富 太平经 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解读
    论文关键词:《太平经》 道教 生态伦理思想 现代启示
   论文摘要:《太平经》看来,“道”生万物,众生平等,万物同受天地恩泽,虽然万物都有类的区分,但他们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物有神性。人时其他自然物的态度应以“贵生”为标准,以“共生共荣”为基本原则。物全为富,情感交融的诗意般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为此,人要遏制自己的贪欲,保存自然万物生生不息之气。“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人应“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在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诗意的栖居。
    《礼记》云: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自古以来,中国的伦理问题,不仅仅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而且还讨论人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自古就与信仰有关,信仰、天地、人事融合一体。中国人的生态伦理观念强力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太平经》原名《太平清领书》,作为中国道教早期重要经典,成书于东汉后期,内容庞杂,其基本思想来源于黄老道家,也包含了徽纬神学和各种方术思想,生态伦理问题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它对环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对我们今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全书第三十五卷中的《分别贫富法第四十一》、第三十六卷中的《守三宝法第四十四》、《三急吉凶法第四十五》、第四十五卷中《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第五十卷中的《草木方诀第七十》、性物方决第七十一》、第九十八卷中的‘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第一百六十》、第一百一十七卷中的《天乐得善人文付火君诀》、《天咎四人辱道诫》、第一百一十八卷中的《禁烧山林诀》、《烧下田草诀》、第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卷中的《和合阴阳法》等都对生态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论述。此外,还有一些散见于其他的章节中。此书对生态问题的论述是和其他的思想相结合的,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生态问题的论述只是作为整体的一个环节而出现的,它和道教对人类社会的认知,对人性的教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天人一家,物全为富
    在《太平经》看来天地是生养万物的父母,在人与自然物之间,人是处于管理者的地位,代表天地统治万物。人对待天地的态度应该遵从父慈子孝的社会伦理规范;而对待其他物种的态度应该是以共生共荣为准则的。
    《太平经》第四十五卷《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共养万物。……以地为母,得衣食而养育,不共爱而利之.人甚无状,不用道理,穿凿地,大兴土功,独母愁患诸子之大不孝.……故父灾变复起,母复怒,不养万物.父母冤怒,其子安得无灾乎?……”。这段话首先说明的第一问题是天、地、人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天地是大化的基础,万物由它们生养。其次,人的地位的重要性,天地生养万物,人是最集中的代表,人不仅从天地那里获得了生命,而且人也要代表天地诞生的万物向天地履行自己的一份义务和职责,人是天地万物的治理者或管理者。在确定了人的基础定位之后,那么,人对待天地的态度和行为应该遵从什么样的标准呢?在《太平经》看来既然两者之间是有父子之实那就应该遵从父子之道,所以,人要像侍奉自己的父母那样来对待生养万物的天地的。《太平经》认为人对待其他物种要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注重物种的保全与繁盛。“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万二千物悉伤为虚空贫家。此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此父母贫极,则子愁贫也。与王治相应。是故古者圣王治,能治万二千物,为上富君也。善物不足三分之二为中富君也。不足三分之一为下富君也。万物半伤为衰家也。悉伤为下贫之人。”
    在《太平经》看来真正的天下富足就是物种的保全与繁盛。物种的兴盛与保全不仅反映人对待其他生物的态度,也是天地给人的征兆,是衡量人治的一个重要标准。富且贵是世人的一种生活的理想,而这里的富贵不外乎人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一般人对富裕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人的世界而很少是从外物的角度去解释的,而在这一点上《太平经》提出了前瞻性的观点。它认为所谓的富裕应该以物种的多寡为衡量标准,物种多就为富,物种少就为贫,它的财富观是超越性的,把人的视角拓宽到了世间万物,把人的财富观念建立在了人和自然的联系上了。这对经济理性充斥一切的现代人类而言无疑是有重要启示的。

    2.物我同根,众生平等
    在《太平经》看来,天下万物不仅俱受阴阳之统,感天地之气而生的,而且在生存需求上是平等的,同样具有“三急”。第三十六卷《三急吉凶法第四十五》:“然!歧行俱受天地阴阳统而生,亦同有二大急一小急耳,何谓乎哉?…但有毛羽者,恒善可爱,御寒暑;有鳞者,恒御害;非必须而生也,故为小急。其余凡行,悉过处也。……”;“今布根垂枝之属,不饮不食不衣,当奈何乎?…万物须雨而生,是其饮食也。…不得昼夜合阴阳气,物无以得成也。天下无成实物,则大凶是二大急也。疏页也实,数页也实,俱实;不必当数页也,是其小急也。实者,是其核也。……”《太平经》认为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生存需求的三个必要条件:动物同人一样需要雄雌、饮食与衣物;植物的生存同样也需要三样基本的东西即昼夜流转、时雨的滋润及其根叶。虽然需求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秉承天地阴阳之统,都有着求生的根本需求。人作为世间生物的管理者,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遵循天地生养万物的基本原则,尊重其它生命,给他们提供一个生存的空间,这恰是体现了道教大道化生,万物同根的基本理念,在生命的起源上万物平等。
    3.天物感应,物有神性
    《太平经》认为天地万物不仅在起源上是平等的,而且有些生物还具备人所不能的重要功能,有些植物和动物因为有天的感应而能为人治病。“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驱使也,名之为草木方,此为神草木也。…十九相应者大臣之草也;十八相应者,人民草也;过此而下者,不可用也。误人之草也。……"不仅有些植物是这样而且有些动物也是这样。“生物行精,谓飞步禽兽歧行之属,能立治病。……使九治愈者,王侯之神方也;十八治愈者,大臣百衣至德处士之神方也;各有所出,以此候之,万不失一也……”,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在《太平经》看来都是带有神性的,正因为此,它们能给人治病,而且对疾病所起的作用跟病人德性的高低是成正比的。虽然这样的说法带有神学的色彩,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它对动物和植物的一种价值观,即动物和植物也在感受天地的精气,它们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理由,天地对万物的恩赐并不只限于人,这也是对人盲目的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否定。
    4.坚守“三宝”,抵制“浮华”
    其实,生态问题说到底是人性的问题。人的贪欲的膨胀,导致一系列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形成,从而在生态问题上造成了一些无可挽回的后果。对于这个问题《太平经》是有论述的,“…今天地开辟,淳风稍远,皇平气阴,灾害横流。上皇之后,三五以来,兵疫水火,更相兢与,皆由亿兆,心邪形伪,破坏五德,争任六情,肆凶逞暴,更相侵凌,尊卑长少,贵贱乱离。致二仪失序,七耀远经,三才变异妖讹纷纶。鬼神交伤,人物凋丧,告祸荐至,不悟不悔,万毒悠行,不可胜数。……”,灾害地发生是因为人性中邪恶因素地失控,贪欲极度膨胀,从而导致道德败坏,人心不古,世事失序,因此,要想构建太平世界就要遏止人的贪欲。那么如何去遏制人的贪欲呢?《太平经合校》第三十六卷《守三宝法第四十四》说道,人之三宝长急而不可废者,反之,即为浮华之物,如果过分的追逐,奸伪必起。“何谓也?此三者应天行。男者天也,女者地也,衣者依也。天地父母所以依养人形身也。过此三者,其余奇伪之物不必须之而活,传类相生也。悉就浮华,因还自愁自害,不得尽其天年也。后生多事纷纷,但以其为不急之事,以致凶事,故常趋走不得止也……”世间的灾害都因为人心的贪欲而起,也就是对不急之物的过分追逐,这种现象不是仅存于当前社会,而是古已有之。
    作为有理性的人就是要从心底去遏制这些浮华之物的诱惑,让情感和理性充斥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清风明月所带来的诗情画意,这也正是道教一直实践的人生理想,因此,《太平经》提倡节欲即“去浮华”,就是要控制对“不急”之物的追逐。它的这种认识是深刻得,发人深省得,闪烁着中华文明古老智慧的光芒,更值得活在今天的人好好地去体味。

    5.顺势取用,适度消费
    顺势取用,适度消费是《太平经》所提倡的对于生态保护方面的主要行为规范。道教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人们应该遵循天道,不要随意干预自然界的客观进程而应顺势取用。

   “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此外,《阴符经》开篇即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天之道”就是认识自然规律,“执天之行”就是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类的本领就在于此,所以说“尽矣”。若不懂得自然规律,凭主观意志盲目行事,便如《道德经》所言,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凶”。而在道教看来,“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对它们进行杀戮,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
    为了在对自然物采取的各种行为中正确地贯彻适度消费的原则,道教主张以“道”观物,反对以“我”观物。以“道”观物,实际上就是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审视万物,而不是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导致干预自然的行为。而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往往会诱发连锁反应,有时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丰富的,作为一种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它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意韵又有宗教文化的特色,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
    《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善待众生,或者说是慈心于物。这首先表现为它对万物的基本态度是尊重生命。它讲物种的保全、讲生命的平等、还讲到物的神性等,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对万物的关爱之心。《太平经合校》卷三十《草木方诀第七十》:“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驱使也,名之为草木方,此谓神草木也。治事立愈者,天上神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立延年者,天上仙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生物方诀第七十一》:“生物行精,谓飞步禽兽歧行之属,能立治病。禽者,天上神药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十十治愈者,天神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十九治愈者,地精方在其身中;十八治愈者,人精中和神乐在其中。此三者,为天地中和阴阳行方,名为治就疾使者。…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故万物芸芸,命尽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寿,失天意者亡。凡物与天地为常,人为其王,为人王长者,不可不审且群也。”在《太平经》看来草木与禽兽都是上天再生之德的一部份,是有神性的。它们都是“命尽天,根在地”,而“用而安之者在人”,也就是说对自然万物的生杀欲夺的大权不是在人而是在天,人不仅没有权利去随意处置自然万物,而且还应该善待自然万物,因为,善待众生不仅是天意也是人积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德行高深的人才能终成正果,得道成仙。因此,人要慈心于物。
    2.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
    关于贵生的思想在中国的秦汉时期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吕氏春秋》中对个人生存意义的讨论,显现了个人优于社会的价值观念。它说天下虽然很重要,但不能以天下危及个人的生存,“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生养生之道也”。作为思想大融合的《吕氏春秋》中的贵生思想似乎是源于极端个人主义的杨朱,但它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了,而是把个人生命的高度重视,生活方式的自然安逸,养生之道的“用其新,弃其陈,揍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都通通的贯穿在一种似乎来自宇宙的原理上。

    道教建立“道”化生万物的宇宙观,强调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从而构建了作为道教生态伦理基础的生命平等观及其贵生思想。“天道无为,任物自然”,贵生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也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太平经》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强烈地体现了贵生的思想。道教的贵生是泛指一切生命体的,因为,“大道”化生万物,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是人顺道而行的重要标准。《太平经》积极的强调物种的保全,强调人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强调节欲,规劝人要顺道而行,慈心于物等都很好的体现了它的贵生思想。《太平经》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爱护,如:动植物和人一样有“三急”;人对自然万物只是用而安之,而没有生杀的大权等,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其实,贵生在道教中不仅是一种提倡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一种美德的象征,因为,只有行善积德的人才能得以长生,这种长生是上天对人善行的一种奖励。
    3.劝善成仙和神明赏罚的宗教实践方法
    《太平经》作为一种宗教典籍它的实践方案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对于能按天意积德行善的人,上天是会给予奖励的,反之,就会遭受惩罚,不在今生,就会在死后,不在自身也会在后人身上体现出来,这就是“承负说”。《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解“承负决”:“…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也,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遁者逃亡也,故主死生之会也。如行善不止,过此寿谓之度世。行恶不止,不及三寿,皆夭也。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谓之无辜承先人之过也。……”世事万物受承负之灾的影响,人积德行善最大的体现就是应和上天之气,应和上天之气最为关键就是要顺应上天的法则,具体表现为自然万物作为天地调和的产物人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去任意的践踏和毁坏而是要应和这一法则,这也是免去承负之灾的根本,:“…欲解承负之责,莫如守一。守一久,天将怜之。一者,天之纲纪,万物之本也。思其本。流及其末。”
    “承负说”是《太平经》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是其行善劝善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行善就会得到上天的善待,会惠及子孙后代,反之则祸及后世。道教对人性的态度上是偏向于性恶论的,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对人主动的行善不抱有太大的希望而主张通过借助于外力的手段来达到让人行善的目的。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对生命永恒的认识,按两条线索发展:一是在群体的共存中努力寻找出个体生命的永恒价值;另一是从天地自然和天生万物的观点出发,把生命之内质复归到天地的本体,企图从中找出生命永存的途径,即“人与神不隔,人与人不隔,人与物不隔”。在《太平经》的环境理念中以“生”为宗旨,以“太平”为目标,以节制有度为行为的基本标准。《太平经》对生态问题的思考方式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合而为一,偏重感性的思维方式。虽然它把问题地最终解决归于宗教的神秘主义力量,但它对问题本身的思考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物有神性的思想。作为被无神论思想影响多年的中国人.对其它生物的尊重态度.已经是荡然无存了,在人对其它物种大肆毁灭的今天,古老典籍的一些思想观点也许会对我们的精神面貌作一些改变。如何让这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它能对今天的环境问题地解决作点贡献这就是我写作的目的。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浅析铬盐市场前景及企业竞争力预测
    浅析昭阳区苹果病虫害防治面临的新问题及解…
    浅析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浅析落叶松高生长受松瘿小卷蛾的影响
    浅析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浅析桥梁施工技术及其裂缝成因
    浅析房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浅析电气工程中监理质量控制方法的运用
    浅析公路工程土石方造价编制
    浅析基于环境保护的高速公路路线设计
    浅析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
    浅析建设工程招投标问题与对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