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儒家伦理思想 契合
[论文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深入挖掘儒家伦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发现其“天人合一”、“重义轻利”、“仁者爱人”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契合性。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内涵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概念。战略机遇期所涉指的时限是“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内容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根据十六大报告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更加和谐”是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的主调。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明确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际上,《决定》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三位一体”的目标,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成为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有两点是相同的:从社会性质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从关系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结合中央文件概括地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制,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中心。基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把握,从人的视角出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目标。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赋予人以新的角色定位和新的价值观。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千百年来人类以统治者、征服者的身份对待自然,为了近期的、局部的利益,不惜自毁家园,对自然界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开发,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肆意破坏,终于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危机。今天,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整个人类明显地遭遇到了自然界对人类强烈地“报复”,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由于脱离人的控制,正在转变成为妨碍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反主体性效应”。目前世界性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枯竭、气候异常等一系列自然问题,实际上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痛定思痛,为了避免自食恶果,人类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是人类迷途知返的体现,乃是人类理性的彰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反对无限扩张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自觉地把人自身视作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与自然界之间平衡、协调的交流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上,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反对利己主义和白私自利的思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发展,西方利己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导致许多人思想信念迷失,道德价值观堕落。诸如,集体事小,个人事大;个人凌驾于集体和国家之上等等思想和行为比比皆是。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丧失人格、甚至侮辱国格。还有些人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可见这些人站在集体和国家的对立面,无疑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就必须舍小家顾大家。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最后,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要坚持自由平等、互帮互助的原则,坚决反对自我中心和相互隔阂状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蚀,由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思想的作祟,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往往会造成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指责、相互抱怨和互不信任的情况。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大力弘扬个人的开拓创新和竞争进取精神的同时,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社会稳定。
三、儒家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契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深入挖掘儒家伦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就可以找到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契合点。
1、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儒家认为,人在治理和改造自然,必须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能力,但绝不能是人的随意逞能,而是要“顺自然”、“不违天时”,即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孔子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把自然界的山水和仁智等德行联系起来,效法天道始终不改的法则,并认为人对天不是消极被动的顺应,实现“天人合一”要靠自身的努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o儒家把大禹治水的智慧看成是“顺自然”治理自然的典范。在这样的治理自然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2、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重义轻利”。儒家思想对“义”与“利”的关系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导向。“义以生利”是孔子提出来的命题,也是孔子乃至整个经典儒家义利观的核心。儒家主张“见得思义”、“观得思义”,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则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主张,物质利益的得失取舍,应该以“义”为准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所谓“义”也就是“仁”,孔孟往往把仁义联在一起论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准确地说,是“仁义之道”,它是物质利益取舍的唯一依据;在处理公与私关系上,儒家传统道德主张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的整体利益,“义”是“公利”,“利”是“私利”,义和利的区别,不在于要不要利,而在于公与私的区别,这也是“小我”与“大我”关系的延伸。
3、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仁”乃德之根本。通观孔子的思想,“仁”既是他道德学说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通篇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在对“仁”的诸多解释中,“仁者,爱人”是最简括的解释,表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孔子不仅重视人,而且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爱”。孔子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的说法。在儒家那里,仁义道德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准则;失掉了仁义道德,人类必将陷于混乱,人类就无法进行。儒家劝诫人们奉行“忠恕之道”,强调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即“礼”)展现仁爱精神,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立达精神,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开放同情的胸怀求得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儒家仁学到宋代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朱熹等新儒家将孔孟附带道德情感之“仁”升华为道德根据,确立了“仁”的道德宗元地位。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重义轻利”、“仁者爱人”的儒家伦理思想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相契合,彰显出儒家伦理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代价值。进言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深人挖掘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合理成份,加以继承和发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从而赋予儒家伦理思想新的内涵和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