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新 哲学 诞生 提纲 实践
内容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篇光辉著作,本文主要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含的实践观、认识的基拙、检验真理的标准、哲学的根本特征和 历史 使命,以及对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批判的思想,揭示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一篇著名的哲学笔记。这篇笔记虽然只有11条、1500多字,但它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 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新世界观进人成熟期的开端,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诞生的划时代的著作。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提纲》全面、 科学 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奠定了新世界观的基础。(1)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并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把对实践的认识抽象上升为实际地改变客观事物和现实的人类感性物质活动的一般哲学范畴,第一次打破了旧哲学对实践认识的片面性、狭隘性。(2)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方面,而黑格尔则是“抽象地发展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方面,即抽掉了物质的制约性和实践活动的现实基础,把实践活动排除在认识之外。(3)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进程”,脱离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观察人,简单的把整个社会看作是许多个孤立的个人的机械总和,是完全错误的。(4)马克思还多次强调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坚决反对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地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个人利己主义的活动。
2《提纲》坚持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在马克思看来,客观世界只有构成人们的实践才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与发展的。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提纲》坚持科学的实践观,也就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唯心主义者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因而只能错误地从认识本身去寻找真理的标准,标准是主观的。而旧唯物主义者虽然把实践同检验认识的真伪联系起来,认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但这种实践是指吃吃喝喝,投机经商的利己主义活动,而不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所以也没有解决真理标准问题。只有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就是说,一种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在思想理论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实践是解决真理的标准。
3.《提纲》实践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 教育 问题上的唯心主义,指出了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马克思批评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里只看到环境机械决定人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的实践经验对环境有能动的改造作用,因而得出环境决定人的错误观点,并批判旧唯物主义因此得出的唯心的英雄史观。“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把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其中一部分”杰出人物)上。马克思在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后,得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的重要论断。(2)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马克思在肯定了费尔巴哈在对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批判的同时,又指出:“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意思就是说,人们根据现实的人间世界幻想出一个宗教的天堂世界,并使它成为凌驾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独立王国,要探索宗教产生的根源,就要从客观存在的社会(“世俗基础”的内在矛盾(“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中去寻找。还说明,宗教的产生是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对立和斗争分不开的。由宗教产生的根源可知,要消灭宗教,就要“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即提高对宗教的认识,“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即要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在这里所阐明的道理,也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 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3)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的理解。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爱,是因为他不理解实践的意义,把人看作是“撇开历史进程”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并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不变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且在阶级社会中总带有阶级性。(4)揭示了社会意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提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这一论断。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是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 的条件。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 规律 。而旧唯物主义正是由于离开社会实践去观察社会现象,因而陷人唯心史观的泥坑。如费尔巴哈认为:“人是环境和 教育 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就是说,人的思想和行动是教育和环境决定的,马克思批判说:“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一定是受教育的。”因而不能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说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4.《提纲》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 的根本特征和历史使命。在《提纲》的最后两条,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对立,归结为它们的阶级基础和理论出发点的根本对立,深刻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 科学 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说: 日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其中“市民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资关系,“人类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资关系。因此,这里说的便是哲学的阶级性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哲学都是有阶级性的,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新旧唯物主义由于所服务的阶级不同,因而它们的世界观也不同。
《提纲》最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意味着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引人哲学,正确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同时,马克思还对旧哲学进行了批判,指出他们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懂得实践的科学含义,只给自己提出解释世界的任务,而没有给自己提出改造世界的使命。
总之,马克思在《提纲》中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集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形而上学性和社会历史观的不彻底性,阐明了新世界观的基础、内容和特征,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以后进一步具体阐述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