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五至·养气·心斋
       孟子说他善养浩然之气;《庄子》记有孔子教颜回心斋之术;现在更得楚简“五至”之说(见《上博藏简(二)·民之父母》)。互相参读后发现,三者之间,竟存在着深厚的思想关连;且分析如下。

五  至

 

       以形成时间为序,“五至”之说似应排在首位。其说曰:

 

子夏问于孔子: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敢问何如而可谓民之父母?孔子答曰: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至五至,以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其可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五至乎,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诗之所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哀乐相生。君子以正。此之谓五至。

 

按引文的说法,五至以达于礼乐之原为前提,乃为民父母者必至的境界,是修身养性的律己功夫(所谓的“君子以正”)。一旦至于五至,将能先知四方之败,免民于水火之虞。五至的细目,分别为志至、诗至、礼至、乐至、哀至。

       五至未及“仁”“义”,且以“志至”打头,形成为一个有别于儒典中其他常见系列的特殊系列;这一点特别惹人注意。

       看来,其从“志”字开始,并抬出礼乐之原作前提,显系意在提高“何如而可谓民之父母”这一问题的档次,使之从一般的仁政范围和恕道水平,提升到哲学高度来讨论。我们知道,在《礼记》中,曾经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层次上讨论过民之父母问题,并收录有三条不同内容的记录,具体要求颇为参差。其一见于《表记》,文曰: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

 

这是以仁政要求于民之父母的例子,虽然也提到了“非至德”莫办的话,其具体内容则未曾超出教化养成的范围。

       其二见于《大学》,文曰: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这是扩大了的絜矩之道或恕道,翻转过来的推己及人,是从道德上要求于为民父母者。

       其三见于《孔子闲居》,其文句与竹简《民之父母》大致相同,都以“必达于礼乐之原”为首要条件,将为民父母定位为世界观的问题。

       众所周知,儒家主张以礼乐治国。只是其所谓的礼乐,并非玉帛钟鼓之类的礼乐之器,亦非揖让进退、高下疾徐之类的礼乐之用,而是礼乐之所以为礼乐的那个“礼乐之原”或“礼乐之本”;简单说来,就是藏于礼乐之中、化形而为礼乐的“志”。

       “志”者意志、志向,心之所之。唯心意空灵,不可闻睹,而情动于中,必将“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于是由志而诗、乐生焉,是为“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以及——请容我们仿造一句——志之所至者,乐亦至焉。其他礼之所至、哀之所至二者,亦大体如此,皆随志之所至而至。

       因此,五至之中,志之所至最为根本。五至之间,是一对四的统领关系,不是字面上所示的逐一串联关系。这也就是说,诗、礼、乐、哀四者,其地位是均等的,大家都是志的表现,都随志之所至而起,都是具了体成了形的心志。而志,则是礼乐之原,是一切人事的大本,是沟通天人的锁钥。为民父母者,不应止于能够施仁政、行恕道而已,还必须立志励志,应该首先有志于道,然后方可有形于言行,有容于哀乐,而俨然君子矣。

      

  气

 

       五至之说到了孟子,一变而为养气之论。孟子曾说自己善养浩然之气,学生问以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答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按这个说法,浩然之气是靠“集义”而慢慢培养起来的,需要“义与道”的配合,且不能有任何亏心行为,以免泄漏。一俟养成,则将“塞于天地之间”,万物皆备于我矣。

    我们看到,这个浩然之气,虽说“至大至刚”,可以“塞于天地之间”,却并非是第一性的;在它上面更有“义”“道”“心”在左右和主使,使之塞或使之馁,成其大且成其刚。而这个主使者“义”“道”“心”,正就是我们上一章所见过的那个“志”。这一点,看孟子的另一提法便将了然。孟子说: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同上)

 

这里有个志、气、体的梯级。志是气之帅;所以“志至焉,气次焉”,志到了哪儿,气就跟着到了那儿。志和气的这种主从关系,正是五至说中所谓的“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那样的亦步亦趋关系。五至中其他的“礼至”、“乐至”、“哀至”,就其性质来说,正与“诗至”相当,也是随着“志至”而亦至的诸气。

志、气、体三者之中,“志”是不可闻睹的,因“气”而显;“体”虽有形而实在,得“气”始充。所以,“气”便成了三者的中心,成为特别值得关注的对象。在儒家著作中,这样的气,远不止于五至说中所已提到的那几项,譬如帛书《五行》篇中,便有所谓“仁气”、“义气”、“礼气”:

 

知而安之,仁也』。知君子所道而讠耎然安之者,仁气也。

『安而行之,义也』。既安之矣,而亻殺然行之,义气也。

『行而敬之,礼也』。既行之矣,又愀愀然敬之者,礼气也。(帛书《五行》《说19》,参见《说》10、11、18)

 

《礼记·乐记》中,亦有所谓“乐气”,其文曰: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明显就是“志至焉,气次焉”的一例。这些个“气”,当然都是孟子所要直养的,都属于“浩然之气”之列,都是本于心、制于“志”、充于体的种种精神状态,或者叫做气质,有别于性质和体质的气质;宋儒以后,则多称之为气象。

    志、气、体这一三级阶梯,组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三者互相影响,有所谓“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心广体胖”之类的说法。其中志、气两级,在儒家眼里,尤为重要,被认为是一切成败的关键所在。上博楚简《从政(甲篇)》9号简有“志气不旨(至?诣?),其事不□”之句,便是一证。而气,作为志、体两极的居间者与统一者,具体反映着两极的状态与关系,尤其值得关注,孟子之所以倡为养气者,盖有由焉。

 

心  斋

 

    志、气之论在庄子书中,变形而为“心斋”之术。

庄子认为,人有师心(师其成心成见)的痼疾,难以得见事物真相而行正途,治之之法首在心斋;故其书乃托为孔颜问对曰: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我们看到,心斋的功夫也是从“志”开其始,而有所谓“一若志”的步骤。一志者专一其志,亦即孔子所谓的“志至”,孟子所谓的“志壹”。

    “志至”则气亦至,“志壹”则动气,故“一若志”而后,必有气动而至,遂得“听之以气”。听之以气不同于以耳以心;听之以耳者,所恃为感觉器官,所得为感性之知;听之以心者,所恃为思维器官,所得为知性之识;唯听之以气,全身心地去体知统一着的事物,与物为一,丧其自我,方可透过感性知性并依据感性知性,而得大全的理性认识,或者叫做“道”的认识。

    就这样,一志而气至,气至而心虚,虚怀待物,同于大通,成见尽去,道乃来集,此之谓心斋。

    旧有庄子出于颜氏之儒之说,虽未必无据,若具体说来,谓“心斋”与“五至”有着源流关系,或更能令人首肯。至于庄子的心斋和孟子的养气之间,鉴于二人年岁不相上下,且无任何交往记录,我们不敢断定它们互有影响,当然更无传承;如果猜想他们都熟知“五至”,并由之化出各自的新说来,也许不算勉强。

    果如此,先秦思想史画图中的一个局部,便突破以往的陈说,而凸显出来了。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没有相关哲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