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和谐理念的地位与作用研讨

摘要: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其内涵外延逐步完善,现实意义日趋明显。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制度设计和全面实施。笔者认为在和谐理论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和谐理念,它是两者之间联系的关键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关键词:和谐理念;和谐社会;地位与作用

abstract: the theory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extension of its contents gradually improved, becoming more obviou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theory under the guidance systems were designed and fully implemented. i believe that the theory of harmony and social harmony between the concept of harmony, it is the link between the key link, plays a role of bridge and tie.

   key words: ideas harmonious;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tatus and role of

  一、全面理解“理念”的深刻内涵
  理念最早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概念,其内涵十分广泛、丰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论,他认为,理念是同名可感个体事物的本体、本原,在所感个别事物之前就有可感个体事物的同名的理念,个别事物乃分有理念而产生。康德认为,理性用以达到绝对统一知识的理念有三,其一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灵魂”,作为思维主体绝对统一的理念;其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世界”,作为现象的条件系列的绝对统一的理念;其三是其一、其二两者的统一“上帝”,作为一般思维对象所有条件的绝对统一的理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理念乃世界的本质,是理性构成世界的元素。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理念,有理义,庶几近之,指的是规矩、规律和道理。理念一词在西学东渐中由日本语转引入中国,一般作为翻译词语来介绍、研究西方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性认识通常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高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表现为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以此区别于感性认识,又与感性认识互相联结。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然后运用对这种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关于非哲学概念的理念,一本新修订的辞书里面是这样解释理念的:(1)观念、信念;(2)思想。《辞海》(1989)对“观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综上,无论是哲学,还是非哲学概念,“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念。一是指思想意识,如传统观念;二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有时指表象)。理念实际上就是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要把和谐社会理论转化为和谐社会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和谐社会理论转化为和谐社会理念,形成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精神,当下又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和谐从理论上,是指一种存在形式和发展形态,是指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在动态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相生相宜、共生共荣、稳定有序的合乎规律性的发展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和谐以事物的差异性和联系性为前提。和谐存在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存在于事物的各个层面。和谐是相对的、运动的、有条件的,和谐中有不和谐的因素,不和谐中有和谐的趋势和可能。因此,和谐具有差异性、包容性、互补性、平衡性、发展性特征。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和谐社会的一般规律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理论要转化为社会和谐的实践,应转化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和谐理念:
  (一)整体性理念
  整体性看自然、看社会、看世界,从矛盾对立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全面着眼看问题,社会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宽到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二)和而不同的矛盾理念
  矛盾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状态。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结合在一起而实现的。不正视矛盾,不正确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必然要导致不和谐。正确处理社会各种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一个显著特征,即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凸显,是现阶段形容我国社会矛盾状态的术语。一是指量的增长。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内部矛盾”概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上的矛盾,而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到各阶层的各个方面,除了思想政治上的,还包括经济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地区之间的等等;二是复杂程度加大。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纵横交错,异常复杂,有经济运行的矛盾、社会运行的矛盾、文化建设中的矛盾等等。同一性中的和谐好理解,斗争性中在原则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和谐的解决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矛盾更多的是采用协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1)妥协性协调。(2)互补性协调。(3)斗争性协调。因此,倡导和谐理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形成和而不同的矛盾理念,观察矛盾、分析矛盾、处理矛盾和化解矛盾。
  (三)双赢、多赢、共赢理念
  双赢,就是交往的双方都能受益,都为赢家。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可以通过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仅使自身获得发展,同时促进对方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双赢,既发展了生产力,又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多赢,是多个双赢的组合,以双方合作带动多方合作,以多方合作深化双方合作。共赢,就是把双赢、多赢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实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在社会化大分工深入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只顾自己甚至损人利己的做法,只能制造对抗、破坏合作,最终也会孤立和损害自己。而在公平正义前提下,谋求双赢、多赢、共赢,则显示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智慧与途径,只有以广阔的胸襟、包容的精神,把追求和关注自身应有的利益同尊重和顾及对方、多方直至所有各方合理的利益统一起来,在扩大共同利益中拓展自身利益,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统筹兼顾中协调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促进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四)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不是一般的思想方法问题,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是培育和谐精神的“总开关”。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建设相信谁、依靠谁、服务谁、为了谁的根本原则;不是一般的工作要求,而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有的同志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牺牲奉献与人文关怀、从严要求与人性化管理、建设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往往就建设抓建设、就工作抓工作、就管理抓管理,见物不见人。这种“以物为本”、“以任务为本”、“以工作为本”的思维定势应当摒弃。要进一步强化“人是决定性因素”的思想观念,防止和克服单纯用物化成果衡量建设成效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人的素质是发展之本”的观念,防止和克服重使用轻培养、重任务完成轻素质提高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人民是建设主体和国家主人”的思想观念,下大力气纠正那种单纯把人民作为教育对象、工作对象、管理对象,而不重视发挥其主人翁作用的现象。努力使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意愿诉求得到充分表述,正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发展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所在,要把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融入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到科学发展全过程,努力让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感、精神生活的充实感、素质全面提高的进步感、权利使用的公平感。
  (五)善待自然的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生态。过去,人类自视为大自然的主宰者,与天斗,与地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征服的对象。恩格斯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界对人类报复的表现就是越来越严峻的灾祸。人类在遭到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界报复以后,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必须善待自然,同自然界和谐相处。因此,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也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法制与道德的理念
  中央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国家必须是公民社会。公民应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对应的关系,公民具有的权利就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公民应尽的义务就是国家具有的权力。明确这种对应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法律保证。构建和谐社会除了强有力的法制以外,还需要用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要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要弘扬我国传统美德。
  (七)民主理念
  民主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方法问题、手段问题,实质是政治问题、国体问题、目的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其重要内容之一。要努力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党的领导、自由、平等、民主、法制观念;完善政治制度;规范政治行为,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实现。
  三、和谐理念转化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途径
  和谐社会是建设出来的,把和谐理念转化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和谐理念具体化为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理念
  和谐社会提出了各项目标,完成这些任务必需有相应的各自具体的和谐理念。班子和谐的具体理念是:坚持原则,分清是非,必要争论,不是一团和气,一片赞歌。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是工作岗位的相互理解、支持与配合。党委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和谐理念的具体内容是:理顺情绪,不激化情绪;化解矛盾,不回避矛盾;解决问题,不派生问题。促进社会阶层和谐的具体理念是:对底层社会的生存改善多一些悲悯和关怀;把握中国中产阶层发育成长的历史机缘;斩断“特殊利益集团”染指国家公共机器的利益链条;保障并拓展充分体现广大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维护机制、落实机制的政治话语权。干部在工作中的具体理念是:辨证的决策理念;系统的发展理念;人性化的文化理念。还有科学发展中的和谐,新型工业化中的和谐,大中小城市发展中的和谐,劳动关系的和谐,医患关系的和谐等等,只有理念具体化了,才能转化为和谐实践。
  (二)努力形成体现和谐理念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
  如在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时需要十分重视讲求和谐的艺术,在差异中求美,在对立中求稳,在矛盾中求进。(1)提高认识,正视矛盾。存在差异、对立与矛盾是必然的,只要认识差异、正视问题,不漠视、不懈怠、不推脱、不粗心,正确加以应对,就能实现目标。(2)把握大局,化解矛盾。矛盾时时有,问题处处在。关键是要把握大局、抓住重点,解决好主要矛盾,解除严重的阻碍,解剖典型的案例,化差异为协调,变纷乱为有序,使对立转为统一,从而推进发展。(3)坚持原则,处理矛盾。讲和谐,决不能面对困难放弃原则,面对矛盾姑息迁就。应当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有理、有节、有度地开展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4)积极服务、减少矛盾。就是以和谐为先,以人为本地深化服务功能,使矛盾和问题在服务中相对中和、在相互理解中强化法治。(5)注重教育,消化矛盾。通过教育宣传,晓之以法,明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各种认识差异、行为差异,经过教育疏导的缓冲,逐步转化为一种良性的互动、一种和谐的合力。(6)超前工作,预防矛盾。预则立,不预则废。应对困难、矛盾、问题,就是要想在超前、备在充分,决不能软、慢、拖,更不能怕、推,做到防患未然,有备无患。(7)规范管理,解决矛盾。坚持和谐理念、追求和谐目标,就是要从眼前做起、从现在抓起,注重和稳步推进规范工作,以此提升驾驭水平,解决面临问题,实现和谐目标。
  (三)做好由具体的和谐理念转化而来的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努力克服一些不和谐观念的影响,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影响,要做艰苦卓绝的工作。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更新时间:
    分析当前造林工作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并挑战
    当前我国幼儿园在“尊重幼儿”方面的现状及…
    尼采哲学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在当代
    对当前中国招标投标存在的弊端之我见
    浅析当前世界观的分类与发展
    儒道德育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秉持和谐理念,妥善处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矛…
    关于当前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期待与现实差距的…
    文艺规律在当代的若干转换
    当前价值观的走向
    一只正在蜕皮的蝉——作为西方哲学当前生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