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先秦美学中水之意象分析
摘 要:中国哲人向来善于从水中寻找本喻的源泉,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分别对水的意象进行过阐释,只是二者的视角却有所不同:儒家观水是从水的形态流动中获得心灵感动的,认为水能获得人生的启迪,开发人生的智慧;而道家则以水为镜,认为从中可以获得一种宁静的启示,达到静谧澄明的境界;儒家欣赏的是活水,而道家欣赏的是静水;儒家看到了水的勇猛,而道家看到了水的柔弱和谦卑。
 
  关键词:儒家;道家;美学;水
  
  先秦时期,无论是在儒家美学还是在道家美学中,水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呈现出不同的意象,使它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文明的象征,智慧的象征。但是儒家和道家对水的意象的阐释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本文欲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试图揭示之。
  
  一、先秦儒家美学中的水
  
   在对水的观赏中,儒家认为人能从水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开发人生的智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孔子将流逝的时间比喻成东去的流水,引人萌发生命无常,今昔兴衰的感嗟,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升腾于孔子心中,流露出了强烈的惜时观念,他看到了水的生生不息,永往直前与一去不返!因而对于水的尽头,孔子也做出了美妙的想象,因而他说“道不行乘将浮于海”。这是诗意的志向,也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在孔子的言行里,他把夜空里神秘的星斗,大地上的流水、松柏,都可以作为观赏的对象,把一个仁者、智者的心灵感动,融注于自然界之中,因而孟子称孔子“观水有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则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在这里讲,观水应有一定的讲究,也就是说,观水是要从水的形态流动形式中获得心灵感动的。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离娄下》)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
   孟子所赞美的就是水的“义”,“唯无不流,至平而上”,孟子还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水总是向下流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也没有不向下流的。抛开孟子的“性善论”不说,这也不能不说是对水的谦卑的一种赞赏。
   中国哲人对水的取象是多方面的,荀子则是更多地是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从水的意象中隐喻出人民力量的巨大。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就像船与人的关系一样,水虽然能够承载船,但是一旦掀起巨浪也能把船吞没。所以说统治者要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应该顺应民心,安抚人民,否则其统治就会受到如同洪水般的威胁。荀子还说:“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以水为鉴,向统治者提出了为政之道。因而说,水有时也能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孔子曾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矣。”
   所以说,水不但可以产生万物,也同样可以毁灭万物。孟子也认识了这一点,他指出:水是按照自然规律和它的本性去流淌的,因而治水就是要因循着水的本性去引导水流和控制洪水。
  
  二、先秦道家美学中的水
  
   “水”是老子之学的主题特征之一,集“道”之所有特征于一身,非常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道”的生命哲学的自然内涵。老子将具备天性物质的 “水”,与万物之灵即人的生命相结合,阐述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本质,表现了水是老子富有自然哲学底蕴的生存理想。
  “江涛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第六十六章》)
  老子喜欢用川谷江海来比喻生命的处下居后,他认为,百川都能汇归于江海,就是因为水有向下的品性,以及江海能低洼处下的原因。生命也是一样,只有具备内敛不争的品性,谦下任物的德行,才能顺任自然,体现大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老子认为水是最柔弱的,但没有任何刚强之物能够摧毁它,因此,水才是天下最坚强的事物。 “柔”是老子生命哲学最重要的特征,而水又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柔”是水的特性,又是人生命的自然本能。而这里所说的“柔”的韧性便是生命所要具有的意志力,它是老子生命理想最高层次的追求,即对生命之美的向往,表现了老子以柔胜刚的理想目标,达到了生命韧度的真正再现。
  在庄子这里,大自然已经完全成为诗人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已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他总是不断的观察自然,深深的热爱着自然,不仅是自己活动在大自然中,而且让他想象中的圣人等皆活动于大自然之中。他站在一个极高的不动的位置,以“道”作为参照物来俯视宇宙万物,他以大为美,这自然就包括了山水万物之美。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企众止。”(《庄子•德充符》)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庄子•天道》)

  在庄子看来,人以水为镜,可以获得一种宁静的启示,达到静谧澄明的境界,庄子认为平静的水可以照出人们的面目须眉,虚静祥和的心境也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第十六章》)这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本来就是宁静的,就像那平静的水面。
  
  三、先秦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中水的意象之差异
  
   水的意象给了人启迪,给了人生的智慧,因而儒道两家都赞叹水,以水喻道,以水比德,但他们对水的赞叹又是不同的。
   1,儒家欣赏的是活水,而道家欣赏的是静水。
  儒家欣赏的是源头活水,是那种浩浩荡荡奔腾向前的流水,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欣赏的就是这种奔腾不息的精神;孟子的“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把有源的流水和无源的雨水作了比较,七八月间的雨水虽然密集,一下子排水渠道都满了,但由于它无本无原,过不了多久又干涸了,而从源泉流出来的水滚滚向前,昼夜不停,注满了坑坎之后又继续向前,直到流入大海。孟子指出只有有水源的流水,才会永不停息的奔腾,因此,万事万物都要有本有源,才不致枯竭,就像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浩瀚天边的海洋,水势汹涌,浪涛滚滚,就是因为有无数条大江大河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它的怀抱。孟子眼中的水就是源头活水,它不畏坎坷,奋勇向前,它有蓬勃的生机,有奔腾不息的精神,所有这些,都值得人去效法,是人获得力量,获得启示的象征物。而道家取象的不是永往直前的流水而是宁静澄明的静水,从对静水的描绘中体现出对水的一种赞美,如“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企众止。”(《庄子•德充符》)、“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庄子•天道》)。在庄子看来,人以水为镜,可以获得一种宁静的启示,达到静谧澄明的境界。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第十六章》)这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本来就是宁静的,只是由于外物的吸引,欲望的诱导,才使心灵失去了宁静,因此,回到原初回到自然即是心灵虚静状态。
   2.儒家看到了水的勇猛,而道家看到了水的柔弱和谦卑。
   儒道两家对水的赞赏另外的不同就是,儒家看到了水的凶猛及水所具有的摧毁万物的能力,如孟子:“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下》)。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等;而道家则看重了水的柔弱,水的向善。《老子》中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认为水是最柔弱的,但没有任何刚强之物能够摧毁它,因此,水才是天下最坚强的事物;《老子》中也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江涛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第六十六章》)很明显,《老子》所赞扬的也是水的谦卑,像江河吸引山涧溪流一样,圣人也应以卑下自居。
   总之,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美学虽然有不同之处,分别从动和静、过程和结果等不同的视角对水进行了观察,但二者都是从以水为主要载体之一的大自然中寻找了本喻的源泉。在其中,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文明的象征,智慧的象征;水的流动也是道德的流动,思想的流动,艺术的流动。在道德范围内一切高尚的词,诸如“德”、“仁”、“勇”、“智”、“正”、“善”“卑”等,在水的意象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便是最抽象的道德也永远与大自然融汇一起。这样,在对世界充满情感的观照中,大自然则充满了生机和诗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周啸天.先秦八代诗赋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黄承贵,何应敏,明雍比丘.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j].江西社会科学哲学研究,2003,(5).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更新时间:
    美学教学改革的现代性思考
    2012年老年题材影片影像美学风格透析
    浅谈毛泽东诗词的美学欣赏
    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
    试论传统编结服饰的美学意蕴
    基于虚实相生理论的产品设计美学及方法研究
    论广告美学的社会心理价值企向
    《闲情偶寄》与晚明闲赏美学之差异
    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的关系初探
    浅析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美学内…
    美学与设计美学
    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美学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