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克服对于道德权利的传统看法,将道德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台起来,作为道德的基本属性看待。以道德的属性规定,实践“以德治国”的理论。
[论文关键词】道德属性道德权利道德义务
在“以德治国”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道德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道德理论上困惑和道德实践中矛盾,不少正是由于对道德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认识不清,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道德权利与义务关系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是道德两大基本属性
所谓道德义务,是指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承担的责任,也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例如,古训日:“子不教,父之过。”说的是做父亲的要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不然,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舆论及谴责;商贸交往的道德义务则讲求买卖公平、诚实守信,保证市场秩序正常运转。正是有“道德义务”的存在和规范,使得不同行为主体的各种活动受到相应约束和限制,避免产生无序及混乱。所谓道德权利,涵盖两层意义:一是指人们有权学习和掌握道德理论及观念,培养和实践道德隋操及品质。二是指人们学习和实践道德所获得的道德地位、道德信誉及道德权威。例如,做父亲的要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就必须学习道德及行为规范,树立应有道德地位.才能履行好教育孩子的义务;商贸活动的主体执行道德义务,也必须掌握相应的道德权利。了解商业道德规范及要求,努力培养优良的道德信誉和形象,才能使得利益和道义“双赢”。掌握道德权利才能履行道德义务,而履行道德义务又是道德权利的体现。道德的权利与义务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讲道德权利不讲义务,道德权利所指的“学习道德思想和获取道德地位”则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只讲道德义务不讲权利,道德义务所要求的“承担对社会和他人道德责任”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从“他律”转向“自律”。其次,道德权和与义务之间相互作用,不断推动道德成立、丰富和发展。现实生活里,若要使某种道德秩序和规范的确立.就必须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认识它和拥护它,才有可能立足于社会,并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道德价值标准和约束。那么,这种道德才会富有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例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建立的新型道德观念及思想,就需要人们行使权利和义务去了解它、掌握它和履行它。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社会主义市场道德观念和思想的基本内容、特征和规范,认识它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无穷魅力,亲近它喜欢它.而不是拒绝它和排斥它。在社会主义市场道德观念和思想影响之下形成积极、健康的个体或群体的道德情感和意识,形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道德价值标准以及道德行为。在现实活动中,自觉地根据社会要求调整和处理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不义、自尊与自卑以及怜悯与嫉妒等关系。道德观念和思想不仅需要通过权利与义务的用,由抽象变具体、由概念变行为。道德观念和思想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权利与义务的相互作用,不断地促进自身发展。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形成之初,并非成熟之时。它需要在具体的道德权利和义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补充、完善和提高。人们只有通过行使道德权利和义务,了解新型道德观念和思想,发现其不足和缺陷。人们也只有通过行使道德权利和义务,克服新型道德观念和思想存在的不足及缺陷,并及时纠正、补充和完善。将道德权利与义务同等看待,并同视为道德的两大基本范畴,共同作用于道德体系,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建设的飞跃。首先,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区别于一切旧道德观的显著标志。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出于其统治的需要,总是千方百计剥夺人民群众应有的道德权利,或者诋毁道德权利作用和地位。其恶毒用意就在于不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道德思想武器,反对腐朽落后道德观念。反动阶级总是通过各种手段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护剥削制度的伦理观念强加于人,成为道道精神枷锁,禁锢人们的头脑及行为,为反动统治服务。在剥削制度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权利”可言。即使讲“道德义务”也是在反动强权压制下进行的为剥削制度服务的“义务”,强制执行反科学、反社会进步、反人民群众意志的道德义务。在阶级社会,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经常发生互相背离、矛盾和冲突,严重地阻碍社会各种关系协调运作,阻碍社会道德进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群众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道德权利和义务。拥有对科学道德权利的向往和追求,拥有履行科学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成为“道德王国”的主人。尊重和鼓励人们拥有道德权利,自主地行使道德义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并且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及要求。正是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道德建设,从根本上协调道德权利与义务之关系,有效地发挥了道德的作用。其次,道德权利与义务科学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防止片面强调道德义务而淡化和削弱权利的错误,防止片面强调道德权利而忽视和放弃义务的错误。回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历程,这两种错误都曾有过表现。相当一段时间里,只注重研究道德义务,不讲道德的权利问题。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禁区”乃是以为一讲道德权利,就会走向“功利”,就会亵渎道德的“纯洁性”、“崇高性”。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它混淆了道德权利和经济利益的本质区别。道德权利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为调整利益和其他社会关系而作用。但是,道德权利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利益,道德权利强调的是学习道德规范而调整利益等关系,强调的是铸造道德形象而调整利益等关系。道德权利与经济功利相似,也讲“回报”,但是,不是金钱和物质利益的回报,也不是沽名钓誉的回报。而是追求为调整好利益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回报,追求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回报。道德的纯洁性和崇高性正是表现在源于利益等关系,体现于利益等关系,引导于利益等关系。运用社会道德时,由于只讲道德义务,人为地割裂其与权利的联系,使得人们缺乏对道德权利的透彻了解,缺乏对道德规范及道德地位的高度重视,缺乏对道德权利与义务之关系的足够认识,因而常常引发轻视、否定或抛弃道德义务的现象。由于不懂得珍惜自己的道德权利,所以任意践踏道德义务。例如,有的人缺乏公共道德素质,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公共利益、损人利己、违纪违法等;有的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工作失职或渎职、以权谋私、官僚主义严重等;有的人以极不负责的态度对待婚姻家庭问题,生活腐化堕落、婚情、家庭暴力、邻里纠纷不断等等。这些不道德的现象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十分不利,于“两个文明”建设十分不利。在道德建设中,同样不能只讲道德权利而遗弃义务,无论人们拥有的道德权利多或少,它最终要靠道德义务的落实来体现。道德义务是道德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的重要纽带,与人们各种行为联系的主要途径。讲道德义务,就是要讲献、讲大局、讲负责、讲秩序。
二、充分发挥道德属性的积极作用,解决道德实践的主要问题
道德权利与义务之关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还是重要的实践问题。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道德的权利与义务属性的积极作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道德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根据道德属性的本质要求,克服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的缺陷,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我们的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之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道德权利的认识日趋明朗和深入,而原有的道德教育却未能把道德的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教育,无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教育,或是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的日常教育,基本上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一味地把教育重点放在道德义务上,强调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主观愿望固然是好的,往往却是事与愿违,道德义务由于没有客观对立面的牵制,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时候、受主观意志的支配为主.履行道德义务的程度可高可低、质量可好可差,甚至于可以拒绝履行。这就无法保证道德义务落实到位。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教育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道德水平的特点,适应道德属性的要求。在进行道德教育中,塑造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使广大人民群众科学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和特点,认识市场经济的道德及属性要求,努力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荣辱观、利义观、善恶现、廉耻观、正义观、良心观等,使人们在社会各种活动里,处处注意树立自己的道德地位和威信。珍惜和爱护道德地位和威信,如同呵护自己生命般重要。
其次,发挥道德属性的基本功能,能够有效调动人民群众建设新型道德观的积极性。“以德治国”是伟大的群众事业.必须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道德建设,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9-,“以德治国”则成为一句空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讲奉献与讲报酬并存、讲全局与讲局部并存、讲无私与讲利己并存等等。这种复杂的态势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带来了各种困难,如何将不同层次的思想道德观念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共识,将蕴藏在群众中的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积极支持“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依据道德权利与义务之联系分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群众根本利益为基础,让群众切实掌握道德权利与义务的职能,构建与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的道德地位和权威,实践为群众利益服务的道德义务与责任。才能从根本上促使人心归向,形成道德共识。客观的说,无论是哪个层次的群众,都存在着根本利益问题,都十分关心利益问题,只是关心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已。而道德及两大属性都在对人们的根本利益发生作用,无论是哪个层次群众的切身利益,都要受到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道德及其所属的权利和义务支配及影响。把人民群众与他们的根本利益和道德权利及义务联系起来,让群众知道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及权利、义务属性对于自身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甚至眼前利益的发展意义重大。促使群众从根本利益出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注、重视和投身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采取此项办法,除了能够发动群众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外,还可以解决长期困扰道德实践存在着的道德“他律”与“自律”的矛盾问题。一旦人民群众从根本利益出发执行道德权利与义务,必然会自觉主动地将道德外在“他律”转化为道德内在“自律”,成为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与指南,达到道德建设的最佳效果。
再者,提倡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联系,有利于营造道德建设的优良社会氛围,顺利实施“以德治国”战略措施。基于对道德属性的科学认识,不仅要求人们按道德属性规律办事,也要求社会积极构建宣传、鼓励和支持人们科学、合理地行使道德权利与义务的优良风气,使得人们理直气壮地坚持应有道德权利,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某种道德观念和思想的推广_和运用,除了进行教育外,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社会舆论、习惯势力等进行多方渗透新形势下的社会舆论、社会势力的导向,就是要下大力气改变不尊重人们应有的道德权利的观念,关注和呼吁社会各界都来重视和使用道德权利,积极树立社会不同个体及群体的道德声望和形象,以便更好地处理社会关系。要抨击那些侵害人们道德权利和义务的做法,反对各种侵犯道德权利的行为,反对各种放弃道德义务的行为,争取和捍卫人民群众的道德权利和义务。此外,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还要积极探索实践道德的权利和义务具体“机制问题,使人们的道德权利与义务在行使过程中,确实达到质与量的统一,并且,有相应科学准确的评估标准。总之,依据道德及其属性科学准确地理解“以德治国”的理论内涵及实践作用,促使“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