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成长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和孩子们朝夕相处。我发现,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家庭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衍生出了孩子们的种种陋习,如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只讲究吃穿,乱花钱……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但却苦于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教育、引导他们。因为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大人都围着他转。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他们。而新世纪新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一代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反映了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不能再停留在备课、上课等方面。正在我彷徨无助的时候,自上而下掀起了学习经典文化的热潮,我们学校也及时启动了经典诵读活动。正如雨果所说的那样:“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以名著为伴,以经典为伴,行走在教书与读书之间,我如沐春风。
我是个很喜欢读书的人,虽然现在是各种传播媒体并存的时代,读书却仍是我最喜欢做的事。即便如此,以前对国学经典的了解,也只限于自己所学的那点历史和文学知识,觉得国学经典是让人顶礼膜拜的,从没想过有一天国学经典可以走进我们的校园。自从我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国学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对孩子人格教育的缺憾。读这样的经典会使一个人受用终生。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老的经典文化被外国人当作宝贝研究学习,可是我们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行经典诵读活动,不但幼儿园的小朋友要读,小学生要读,大学生也要读。从幼儿园开始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在读经典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得到了培养和改善。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或饮食,或坐者,长者先,幼者后……这些看似小事,不被大人重视的一些规矩,应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儿和少年时期正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教育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
初中生虽然已有了很强的自立意识,但他们的判断力仍然是有限的,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如果这块领域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他们中诸如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打架、抽烟、早恋、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这些教育者将在孩子们制造的各种事端中疲于奔命,充当“消防员”的角色。
自学校开展诵读活动以来,我感觉到学生通过读经典,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不仅如此,在其他方面也有了变化,有些学生记忆力明显增强,有的学生变得明白事理了,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通过这些变化,使我对《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领悟更深刻。让孩子读经典就相当于孔子、老子这些大教育家帮助我们教育孩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就会更深刻,经典将伴随孩子的成长,它的精华会沁入孩子的内心,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让孩子知道怎么做一个真正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偏不倚。
中华国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相信,孩子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而我自身也通过从对国学的不甚了解到慢慢地领悟到它的精髓。在这一过程中,感悟颇深,它的博大精深,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既让我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方面有了更多的依据和材料,也让我的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为作为母亲的我为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好了准备。
读国学经典,学生们在成长,我也在成长,让我们一起与圣贤为伍,读圣贤书,在感受国学的无限魅力的同时,师生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