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哲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信仰心态研究

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信仰心态研究

  在近代欧风东渐之前,国学教育不是一个问题。随着中国近代救亡主题的凸显,加上西学进化论的影响,最终掀起了一场读经之争。大概经历了几十年的争论之后,结果是废经灭古占了上风,国学逐渐退出了教育的历史舞台。实际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完全离开自己的文化传统之根而强行开出现代化之果的。20世纪70年代,唐君毅等人发表了《中国文化本位建设宣言》,提倡恢复传统国学。2004年许嘉璐、庞朴等人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再次掀起国学热的高潮。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文化的寻根热日渐凸显,是否需要读经?社会还将持续争论下去。然而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国学,依国际儒学联合会的估算,以各种途径普及儒学的青少年超过一千万,其背后还有两千万家长与教师参与[1]。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多。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国学,而在于怎样将国学精粹运用于现代社会。
  一
  信仰说到底乃是价值观的问题,指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价值的执著追求。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在和未来。从我们搜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来看,当前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整体上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也呈现出诸多困惑与错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重视并着力进行解决,对他们自身成长和国家未来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理想信念缺失,功利主义至上。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为了考研、考证或者出国而在努力学习,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学习目的却很茫然。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认为在大学里面来就是混日子、混文凭,有些学生甚至自己退学。在他们看来,为国家、为人民而读书乃是一种空话,与此相应,很多学生都趋向实际,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主义,有着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林建辉的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方面,从高到低依次是家庭幸福(57.4%),事业成功(52.3%),身体健康(44.2%),排在末尾的是纯真爱情(18.8%)和国家强盛(10.7%),他们的价值目标转向了金钱、物质、权力等领域,而对于爱情和国家责任都是抱着或有或无甚至不相信的态度了[2]。
  (二)宗教信仰复苏,政治信仰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冷淡。邵龙宝研究发现:中国信仰宗教者大约占到了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信仰最多的是佛教,达52.7%,其次是祖先保佑和民间俗神,占26.2%[3]。左鹏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的信教人数在10%左右,且有逐年增加的态势,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准备在中国发展1亿的教徒,最终目的是要用宗教“像打败苏联和东欧一样在中国打败社会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4]。大量的烦恼、紧张、浮躁等社会心理,造成了人们的精神焦虑、孤独和不安,他们希望在宗教信仰中找到心灵的安宁和朋友的关怀,也有人希望通过此方式达到“求财神”、“去灾祸”、“保平安”的目的。与此相反的是,他们对国家主义、民族情感、政治信仰却正在逐步走向冷漠,一方面他们反感于脱离实际的政治理论说教,另一方面,社会政治领域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在体制面前个人力量的弱小也使得他们开始冷漠政治。
  (三)荣辱观念淡薄,心理敏感脆弱。荣辱观念其实是一个道德判断和行为取向的价值问题,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全球化和网络化等的影响,很多学生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形象方面呈现滑坡现象。比如考试作弊、生活懒散、举止粗俗、我行我素,有时出现严重的人格缺陷。比如经常出现有大学生当卖淫女被抓,有的学生为了保送研究生等原因闹师生恋的事情。也许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责任感、道德感、耻辱感的缺失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两人喜欢就可以发生关系,丝毫不考虑到父母、他人以及社会的感觉与看法。他们往往受媒体的影响,追求的所谓时尚和流行,受“笑贫不笑娼”等不良观念影响,精神信仰正在朝着功利化、世俗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而对于传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修养则被他们所疏远或者遗弃,也因此产生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心理素质的脆弱,由于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砺,同时亦缺乏相关的心理调适资源和能力,在投身社会的过程中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很多学生出现了极端行为,像马加爵、连勇的杀人以及很多学生的自杀现象都显示出他们心灵的脆弱。
  (四)迷恋虚拟网络,价值取向紊乱。网络无疑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事物之一,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大学生是最具活力与求知欲的群体,有85%以上的大学生都是网络的常客,当代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对他们发生影响最大的途径就是来自网络。但是网络的复杂性常常使得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陷入价值紊乱、信仰多元的生存状态,甚至陷入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陷阱而不自知。通过李晓菲的研究[5],网络的“去身体”、“去中心”、“动态性”、“虚拟性”等后现代特征通过一些正面价值一起进入了网民的世界,形成了知识本位与唯科技主义,民主、自由与道德相对主义,世界眼光与民族虚无主义等同时并存的局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大学生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在网络世界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做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或者在其中追求低级欲望的满足。每天网络大量流传的怪、力、乱、神的东西久而久之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极坏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网络管理采用的是堵的办法,其实还必须要配合疏导才行,从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上提高大学生的辨别力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这个问题应该要靠灌输正确的文化理念才行。
  产生以上信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造成的阵痛。每次大的社会转型,尤其是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都会造成人的精神信仰以及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加上当前处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信仰多元和价值多样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其次是核心价值的建设缓慢。一种社会公认的信仰体系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逻辑构建到实践推行、社会接受乃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不是靠搞运动的方式能够奏效的。与传统佛道宗教信仰复苏不同的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由于诸多的因素正在走向相对的边缘化,这既与历史有关,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严重曲解,导致人们的思想混乱,其影响也波及至今,同时也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建设进程缓慢有关,这个过程也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一些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自己都没有完整读过一本马恩的经典著作,往往满足于教科书的几点结论,这样往往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和脱离实际,最终使得学生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第三是西方现代性的危机。后现代主义也是冲击当代大学生信仰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科技加速化的今天,个人的身心都被外物役使,个人的自由在物质和体制面前显得十分的渺小,逐渐就丧失了自我。人们开始解构崇高、权威、理性等,借以表达对工具理性和体制压抑的不满,然而往往弄假成真,到后来崇拜物质、功利和强权变成了生活的目的,科技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就应运而生。从文化上来说,西方近现代以来受启蒙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将传统与现代看成两个不相容的系统,席尔斯在《论传统》中说:“读一下当代社会科学家对特定情况中发生的事情所作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他会提及参与者的金钱利益、非理性的恐惧与权力欲,他们用非理性认同或利害关系来解释群体内部的团结,他们还会提及群体领导的策略,但是他们很少提到传统与重大事情的密切关系。现实主义的社会科学家不提传统。”[6]现代社会正在走向无传统的状态,“利害关系”和“权力”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第四是当前社会问题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影响和钱权勾结等不正当的竞争进而产生的腐败,虽然尚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但是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艰难,而官员的贪污腐化报道屡屡见之于媒体的时候。整个社会也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自我中心主义和唯利是图的人多如过江之鲫,社会成员普遍缺乏公共道德和公民意识。在此情况下,不要说大学生,整个时代都存在着诸多的困惑。灯红酒绿的市场经济刺激着人们快快赚钱,快快享受,似乎那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第五是教育理念的扭曲。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德、智、体、美、劳变成了单一的智,教育也走向了功利主义的道路,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考上比较好的学校,就如一位校长所说,要是每年没有几个考上清华、北大,谈什么都是虚的,因此在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信念教育等方面基本上就形同虚设。到了大学,一下子从高中的老师管变成自己学,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自由而走向了散漫,甚至有些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是在混,只图一个学期混完了事,学校重视的也只是专业课,公共课和人文教育在他们可有可无,他们所需要的是将来的就业率,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就业教育;同时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也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人格修养、信念教育,绝不是上一个学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就能一劳永逸,乃是一个春风化雨、知行合一的过程。教师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些老师知识结构老旧,有些老师不敢面对现实问题,有些老师自身素质不高……诸如此类,导致很多大学的教育都是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严重不足。
  二
  就信仰而言,当前中国处于一个多元并存的时期,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体系正在建设之中,各种价值体系异彩纷呈。而实际上国学热的兴起,可以说具有某种必然性,首先它对于医治西方现代性的伤痕,尤其是解决所谓物役性的问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伴随着世界民族主义的兴起,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国人的文化寻根热,毕竟传统就是流淌在我们身上的血液。其次,国学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到底就是要跟传统文化相结合,要跟儒学文化相结合,二者在实践理性层面本来就是一脉相承,但是也还有学者总是抱着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不相容的老观念。与中国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做法不同,东亚很多国家和地区是充分发挥了儒学的积极作用,因而取得了现代化的丰硕成果,如韩国、新加坡等都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的学习与熏陶,日本更是要求在中学时代都要能背诵论语。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出现了一阳来复的局面。老子热、孔子热、养生热、中医热、书画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可喜现象,我们应该因势利导,结合时代精神,将国学教育贯彻到大学教育系统中去。遗憾的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缺乏起码的国学知识,因此在大学推行国学教育得从基础开始,得从精读基本原典开始。比如就儒家经典而言,应该从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等古代幼学启蒙入手,然后渐次深入到《大学》、《论语》、《诗经》,学习为人、做事、从政、修养等道理,然后再深入学习《礼记》、《周易》、《春秋》等,深入到儒家学说的哲学义理层面。此外也应该有系统和层次地阅读一些诸子百家的书籍,如《道德经》、《金刚经》、《史记》、《资治通鉴》等,全方位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进而达到用国学教育来弥补当前教育在信仰教育方面的不足。
  第一,用圣贤信仰来代替宗教信仰。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我们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干涉。客观地说,很多人参加宗教后,精神上有了寄托,心态也变得平和,道德上也更加注重自律,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宗教发挥了心理调适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因此,我们觉得只要宗教的团体及思想不与主流意识相对抗,没有反党、反国家、反人类的教义和行为者,我们应该遵循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同时要将学生的信仰往国学方面引导,中国几千年来儒释道思想其实充当了宗教的角色,仁爱万物、积极入世、举贤选能、勤政敬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成了古代士人的精神家园。对于儒家的“仁”、“诚”、“太和”以及道家的“道”等观念,完全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后变成新的精神资源。
  第二,用人格教育来补充挫折教育。中山先生当年就指出[7]:人生的要义在于完善人格,我国民生而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德,学校不能光教知识,必须学会知识与道德两条腿走路才行。中国古代的君子品德,如恭宽信敏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谦虚敬慎、克己复礼、明德亲民等,现在看起来不仅不落后,恐怕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另外,国学中有很好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例子。如儒家的历史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当一个人有了更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后,他就不会想不开而寻短见,在儒家看来生命的不朽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作贡献,要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统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春秋·左传》)。再比如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毁伤。个体的生命还与父母以及家人息息相关,一个人如果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也无疑给父母带来巨大的伤害。而佛教的破执著,破除人性的贪、嗔、痴、慢、疑五种不好的习性,认识到万物迁流无住的本性,也就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不至于走进思想的死胡同。
  第三,用审美教育来代替实用信仰。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文艺教育,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审美的超功利性可以对抗现代的物欲膨胀,欲望的过度发展最终会导致贪婪,而贪婪最终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的是伤害。文艺带给人的审美享受可以获得比满足物质欲望更高级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是无害和持久的,不仅如此,中国文学艺术作品贯穿了伦理和道德的要求,体现了某些超越性的价值,不仅可以缓解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压力,而且还有利于养生,书法和绘画的悬腕挥毫直接就调动丹田之气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而且通过对文艺作品的艺术境界探索可以提高我们的精神修养,最终达到“恬淡虚无,病安从来”的养生效果。在这方面的典籍是非常多的,如《乐记》、《林泉高致》、《庄子》等都值得推荐,最关键的是落实到文艺创作的实践中才行。
  此外,用民族精神可以深化政治信仰。很多学生对政治的冷漠源自于历史知识的欠缺。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如《尚书》、《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二十四史,里面的勤政爱民,举贤选能,舍生取义,民为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理念,完全可以与现代爱国主义结合起来。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更新时间:
    初中历史在生本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基于“本真教育”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
    新时期高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初探
    远程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模式效度的影响和制…
    探讨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之我见
    模式识别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
    新疆教育学院美术专业网络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
    中小学英语衔接教育初探
    探讨新时期初中政治教育教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