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逻辑<导言>》中看黑格尔的哲学观
一、黑格尔所批判的哲学观
(一) 经验科学不是哲学的论证
在《小逻辑<导言>》中,黑格尔曾说:“在无限量的经验的个体事物之海洋中,寻求普遍和确定的标准,以及在无穷的偶然事物表面上显得无秩序的繁杂体中,寻求规律与必然性所得来的知识。”[1]这就是说从个体事物和偶然事物的研究中得出来的普遍规律和必然性,都只是人们对于哲学事物的一种个别的、带有个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人情感的直观的表象,而不是一种合乎理性的现实,也就算不上是从最初的、最纯粹的角度去研究世界或者事物的本质。
经验科学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或实验,得出不同的结果以及人们对对象的一种最初级的理解,即经验。在黑格尔看来,经验科学与上述所说到的“哲学的难懂性”无异。我认为,黑格尔这样说的原因在于,经验科学根据与对象的一种亲密的接触以及对对象的研究和实验得出经验,但在此过程中,人们研究的不是对象的最纯粹的本质,而是一种表象。这种实验只能加深对对象的理解,不一定能把握对象最纯粹的本质。此外,由于在实验过程中会运用到以往的规律或命题,因而很容易对对象加入了已被规定的概念,使研究的结果事先被规定在某个定义之中,难以把握对象的本质。
因此, “经验科学不是哲学的论证。”[1]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在教人在进行探究上帝以及事物的本质等问题之前,先对于认识能力本身,做一番考察功夫,看人是否有达到此种知识的能力。”[1]也就是说,我们在认识研究对象之前,必须要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进行剖析,弄清楚自己是否有这样子的一个能力去研究、认识该对象。对于此观点,黑格尔是持批判态度的。
黑格尔说:“结果使得认识活动将探讨对象、把握对象的兴趣,转向其自身,转向着认识的形式方面……对于别的工作的工具,我们诚然能够在别种方式下加以考察,加以批判,不必一定限于那个工具所适用的特殊工作内。但要想知行考察认识的工作,却只有在认识的活动过程中才可进行。”[1]这就是指,“批判哲学”也有适用的地方,除了认识过程之外,其他工具的实用性、有效性可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解、实现,而不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去考察该工具所应有的特殊属性,从这一个角度去分析康德的“批判哲学”是有其可靠之处的。
但把 “批判哲学”用于认识过程中,这就有所偏颇了。要对认识的工具进行考察,则必须放入到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考察。如我们要认识一个对象,必须对这个对象进行思维,那么思维就是我们用以认识该对象的工具了。但我们不能够在认识该对象之前难道就能够知道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这一个对象。思维的对错、认识的能力高低必须要在认识的过程中得到检验才能够得出,这是黑格尔认为“批判哲学”的不合理的方面。
(三)莱因哈特对于哲学开端的“假设性思考”
莱因哈特提出了以一种初步的假说以及试探式的哲学思考来作为哲学的开端,用以补救康德哲学研究上的困难。这一种“假设性思考”在黑格尔看来也不是一种从根本上把握对象的本质来认识对象的学说。在当今的研究中,也有学者认为黑格尔的哲学开端也是一种假设性的开端,并认为黑格尔这种哲学的开端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哲学而假设出来的。但我认为,黑格尔的这种对哲学开端的假设性,与莱因哈特不一样的是其哲学体系中有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就是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自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因而黑格尔所说的哲学开端,并不是胡乱地以假设一种原有的经验作为开端。
而莱因哈特的这种假设性的开端,无论是从已经得到的理论经验还是从一个假定的概念中开始,这种假设性的开端一开始就加入了一些规定性的东西,是从表象出发对对象进行研究,因而在黑格尔看来,莱因哈特的这种对哲学开端的假设性的思考也是不合理的。
二、黑格尔的哲学观
(一)本质先于存在
黑格尔曾经强调了一般的思想与哲学上的反思的区别,在他看来,如果忽略了这种区别,就会引起一种误会:“误以为这类的反思是我们达到永恒或达到真理的主要条件,甚至是唯一途径。”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忽略了一般的思想与哲学上的反思的区别,就会使我们陷入了本质与存在的矛盾之中,表现为我们容易出现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我们没有对一个对象进行思维或反思以前,这个对象是不进行任何活动的,这个对象不存在,也没有本质。但事实却是,不管我们是否对这个对象进行思维或反思,这个对象都有着自己的一个发展和活动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会因为我们是否对它有所认识而改变。但是由于在我们没有认识这个对象之前,它对我们来说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因而对我们来说,这个对象其实是不存在的。
因而一个对象,在人们对它进行研究进行认识之前,它就有它自身的本质以及区别于他物的特殊属性了。在人们对它进行认识,发现了这个对象对人类对社会有意义的时候,对于人们来说,这个对象就是存在的。
(二) 何为“现实”
黑格尔曾说:“……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的和内心的世界。简言之,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作经验。”[1]由此可见,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内容是绝对精神所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是自在世界,再一次说明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而“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这句话则可以表明,黑格尔所说的现实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现实不是同一回事,现实是由绝对精神产生的,对人类、社会有意义的合乎理性的东西,它的表象是与其本质相一致的,它包括了外在的世界,同样也包括了内心的世界。
黑格尔在《法则学》的序言中说过:“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2]我认为,结合上一段所说的话,虽然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是包括了外在的和内心的世界,但一个对象要从现象变为现实,首先它要是合乎理性的,对人类、世界有积极意义的。何谓合乎理性,就是指我们研究的这一个对象所得到的经验、表象是合乎其本质的,是体现其本质的,能够体现其本质对自在世界的积极的意义的,而不是转瞬即逝、毫无意义的。
因而,“现实”就是指由绝对精神决定的、合乎理性的、存在于外在和内心的世界的一种绝对精神的表现形式。那些不反映其本质的表象,是非理性的东西,不能体现其本质,是无意义的,就不是“现实”。
(三)从对思维进行思维看“正、反、合”的哲学思维模式
黑格尔说:“而以思维为它的对象。这样,精神在最深的意义下,便可说是回到它的自己本身了。因为思维才是它的原则,它的真纯的自身。”[1]因为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它决定着世界的一切,因而,思维的本原、思维的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精神。当思维作为精神研究的对象时,其实就是研究精神的本身,而哲学的研究也回到了认识自身当中,回归到了原点。因为人们一般的认识是,研究的主体和客体应当是不同的,因而,在对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思维自身便会陷入矛盾之中,因为它认为,被思维着的思维与用于作为考察工具的思维是“不同一”的,这样就使得在对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就不能达到它自身的回归,甚至会在其对立面一直徘徊不前。
因此,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合”的哲学思维模式。在我们进行思维的时候,必须先在肯定了这个认识对象之后,又对其进行否定,超越对象的本身,得出对不同于之前经验的认识。然后在对这个认识进行思维的时候,又对其进行否定,再次超越对象的本身,得出新的经验认识,并且再次回到对象本身,使其达到自身的回归,但对对象的认识在经过这样子螺旋式的认识和被思维之后,虽然回归到本身,但对对象的认识已经不同于最初的、原始的经验,而是新的、更深层次的经验。
“正、反、合”的哲学思维模式同样适用于对思维进行思维的过程当中。因为思维自身思想的“不同一”性,使得它对自身的考察被其对立面所束缚。因而“正、反、合”这一思维模式能够使对思维进行思维的过程中,对思维进行否定,把其从对立面中转变过来,回归到对自身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