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翻译《西方哲学经典》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充实自已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我经常用列宁的这句话激励自己。
“夫人虽秉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这句古训,时常在我耳边萦绕。
我1955年出生在原阳县黄河滩里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经历过“文化大革命”。1973年1月,我高中毕业后回家当农民,一有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空就读书、练字、画画。1974年5月,一位素不相识的技术员到我们黄河滩区搞避水台测量,看到我的字写得好,就介绍我到他所在的原阳黄河修防段当临时工。高中毕业后,我的理想是当正式工人。当上f临时工,向我当时的理想迈进了一步。我所在的原阳黄河修防段工务股,除我之外,其他人都是从黄委会、河南黄河河务局下放的工程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他们都鼓励我努力学习。《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人民文学》、《诗刊》……那是一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真没想到,几年之后,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我被郑州大学中文系录取。
进入大学的我,没有找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感觉,反而觉得自己这个丑小鸭变得更丑了。入校时,有的同学已经用英语记日记了,可我却只会用英语背一句“毛主席万岁”,连写都不会。有的同学谈起外国文学如数家珍,而我当时连美国首都在华盛顿都不知道。我虽然没有要超过同学们的胆量和野心,但却有接近他们的强烈欲望。这是一种自觉的学习、快乐的学习。4年之后,我被分配到《河南日报》当记者,这是组织上对我大学学习成绩的肯定。彼时的我,已经超越了当初刻骨铭心想当工人的理想。但是,上大学时那种丑小鸭的感觉,仍然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的学习,是我减轻这种内心痛苦的一剂良药。1983年底,到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工作后,业余时间学习英语成了我的一大嗜好。当别人告诉我他在某某报刊看到我发表的翻译文章时,我会从中得到社会对自己学习成果承认的愉悦。我学习英语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在步步接近知识比我渊博的人的过程中获得天天进步的快乐。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我45岁的时候,会通过全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出国培训英语考试,在郑州大学集中学习半年后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培训半年。更没有想到,在我47岁时会考上南京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2005年元月,我拿到了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和毕业证书。为继续提高哲学素养,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精读我在美国学习时从一家旧书店买的英文版《西方哲学经典》。这本书收录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等16位西方顶级哲学家的28篇代表作,篇篇
都是精品。为进一步学深学透,我开始把它译成中文。2009年底,全书译完。又打印出来逐字逐句修改一遍。这是一个十分艰苦也非常愉快的漫长学习过程。
翻译这部书,用了我5年时间。5年,1825天,我的业余时间全部贡献给它了。我尽心尽力了。我希望它完美无瑕。
我在《西方哲学经典》中译本后记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博士论文发表时我说过,把取得博士学位作为起点。尽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当走完人生历程回首往事时,没有愧疚和遗憾。翻译出版《西方哲学经典》,就算我取得博士学位后为国家和人民作的一个小小贡献吧。”
《西方哲学经典》(中译本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共151.8万字)出版后,见到的人都说好。有人告诉我,两口子晚上在家争着读,有人说要写体会文章,有人说要给孩子买,有人问哪里有售。我听到这些消息。心里感到很幸福。
“人生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在不断追求知识中获得满足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这是十几年前我给某杂志写的世纪寄语,也是我的人生态度。
我的人生格言是:“学海无涯乐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