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月季是商丘市的市花,也是主要绿化花卉,栽培广泛,但由于受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白粉病的发生影响了生长和观赏价值。本文对月季白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月季;白粉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682 文献标识码:a
月季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其自然花期长,一般在5~11月,花型大,有香气,广泛用于园林绿化栽培和切花。北京市、天津市、南阳市、商丘市等市的市花就是月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但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常遭受白粉病的危害而侵害嫩叶,上下2面出现白色粉状物,早期病状不明显,白粉层出现3~5d后,叶片呈水渍状,渐失绿变黄,严重时则造成叶片脱落,给月季栽培带来了不利影响。
1 分布
月季白粉病普遍发生于各地,属世界性病害,是温室内切花月季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危害月季、玫瑰、蔷薇等蔷薇属植物和凤仙花等植物,可引起病叶卷曲、枯焦,嫩梢可枯死,花不能开放或花姿不整,影响植株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2 症状
病菌侵染月季的叶片、花器、嫩梢等。初期,叶上出现褪绿黄斑,逐渐扩大,之后着生一层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全叶披上白粉层。嫩叶染病后叶片反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叶柄及嫩梢染病时,被害部位稍膨大,向反面弯曲。花蕾染病时,表面被覆白粉霉层,花姿畸形,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开花。
3 病原
病原为蔷薇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pannosa)真菌,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后期上边产生黑色颗粒为有性时期闭囊壳,其上有菌丝状附属丝,闭囊壳内有子囊一个。菌丝体在寄主表面发育,以吸器伸入植物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分生孢子梗短,直立,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叶片上的白粉为无性时期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为单胞、无色、椭圆形、5~10个串生。
4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芽、病叶、病枝上越冬。次年春天以随病芽开放产生的分生孢子或闭囊菌中形成的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早春,病芽展开的叶片上下2面布满白粉。叶片皱缩、反卷、变厚,逐渐干枯死亡,成为初侵染源。生长季节叶片受侵染,出现白色的小粉斑,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连接成片。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病斑略显肿大,节间缩短。花蕾被满白粉层,萎缩干枯,病轻的花蕾开出畸形花朵;重者花蕾枯萎,丧失观赏价值。嫩叶感病后,叶片皱缩、卷曲呈畸形,有时变成紫红色;老叶感病后,叶面出现近圆形、水渍状褪绿的黄斑,严重受害时,叶片枯萎脱落,植株衰弱。嫩梢及花梗受害部位略变膨大,顶部向下弯曲。叶柄及皮刺上白粉层较厚,很难剥离,引起植株落叶,花蕾枯僵而不能开放。病菌孢子随风力及空气流动传播到幼嫩组织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并穿过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进入寄主表皮细胞进行危害,并随寄主植物生长进行不断再侵染。土中氮肥过多或钾肥过少时易发病。天气干旱的年份及长势衰弱的植株发病严。白粉病一般在温暖、干燥或潮湿的环境易发病,5月中下旬初次侵染,6、7月份蔓延。5~6月和9~10月是发病盛期,最适发病温度为17~25℃,降雨不利于病害发生。过多施用氮肥,在土壤少钙缺钾肥时易发该病,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时发病严重。
5 防治技术
5.1 选用抗病品种
在栽培中要选择抗病性强的月季品种,这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2 园艺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在栽植月季时可适当稀植,适度进行修剪,保持植株通风透光,合理掌握土壤含水量的大小,进行适时适度浇水。科学合理用肥,不宜过多施用氮肥,可适当补施钾肥和钙肥,培养生长健壮的月季植株,以达到增强植株长势和抗性的目的。掌握合理的修剪整形时间,改善植株间的通风和透光条件。若在室内进行月季盆栽,应将其放置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冬季注意控制好室内温湿度,夜间注意通气情况。早春要剪除病芽、病枝、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清洁园地,防止病菌的传播与蔓延。
5.3 药剂防治
根据栽植园地土壤实际情况,全面做好对栽培园土壤的杀菌和消毒工作,可于早春发芽前,对月季喷洒波美3°~4°石硫合剂,能起到消灭在芽鳞内的越冬病菌作用。在月季生长季节,用药时可交替使用500~800倍的代森锰锌或百菌清,或甲基硫菌灵各1次,发病
可喷70%甲基硫菌灵1000~15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三唑酮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秋雨期和夏季湿热多雨期是发病高峰,此时施药间隔要缩短,喷药时间8:00~10:00和16:00~19:00,晴天无风喷洒为佳。
参考文献
[1] 郑智龙,丁鸽,邱雅林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马冬梅,女,汉族,河南省睢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助理工程师,从事林木及花卉的新品种引种和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