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以硅光电池作为光感传感器,实现对光照度的测量。硅光电池输出弱电流信号通过调理、放大,接至单片机的a/d输入端,单片机对相应的电压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通过线性化处理、工程量转换等方法,实现对100~5000lx范围照度的测量。照度的精确检测除可以有效指导光度的调节外,还可针对密封环境中化学反应物发光强度来估计反应物的成分。
[关键词]硅光电池;单片机;照度;测量
中图分类号:tp2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095-01
1 引言
硅光电池是一种自发电式的光电元件,在受到光照时能够产生某一方向的电动势,在没有电源的条件下,会有电流通过外电路。硅光电池在不同的光照度下,产生的电动势和光电流是不同的,其线性范围较宽,接近短路状态时,可以作为电流源使用。
采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实现将硅光电池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数据处理,还原出照度值,直接显示在显示器上,或者对于密封环境采用rs-485通信方式将数据传输到外部显示器显示。
2 系统组成及电路设计
采用硅光电池检测照度信号的系统组成如图1。
单片机采用c8051f410型,它含有12位ad转换器,基准电压选择1.5v。裸片硅光电池的输出信号通过信号调理电路,接入单片机的a/d端口,通过a/d转换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包括线性化、温度补偿和工程转换等处理,再经过单片机的i/o接口把相应的电压数值显示在lcm046液晶显示模块上,并通过uart接口与外部设备通信,比如pc机。
由于单片机的a/d端输入信号是0~1.5v的电压信号,硅光电池输出的电流信号需转换为对应的电压信号,才能接至单片机,图2(a)电路实现弱电流到电压信号的转换,u1接在单片机的a/d输入端。lcm046是一种4位多功能通用型8段式的液晶显示模块,具有尺寸小,功耗低,显示清晰的特点,单片机提供3个端口与lcm046连接,驱动其正常显示。rs-485接口用于测量数据的远传,它是异步、半双工通信方式,rs-485转换ic有4个引脚与单片机连接,如图2(c),当仪表用于测量密封环境中的照度时,启用此通信电路可实时的将测量值传输到外部进行显示或存储。
3 程序设计
系统程序主要包括主程序和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主程序含有系统初始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两部分。系统初始化主要是针对系统的将使用的功能进行配置,包括系统时钟、i/o端口、a/d转换、定时器、uart端口的参数设定。系统时钟选用24.5mhz的内部振荡器;使能端口交叉功能,使i/o端口具有特殊功能;设置p0.2 作为模拟量输入端,a/d转换的基准电压为内部1.5v;使能uart串口通信功能,采用8 位uart 方式,每个数据字节共使用10 位:一个起始位、8 个数据位(lsb 在先)和一个停止位,数据传输速率为9600bit/s。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包括数字滤波、线性化处理和标度变换,数字滤波采用平均值滤波,连续采集256次数据,取其总和的平均值,为了获取此平均值与照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标准照度计进行标定,其对应关系如表1。当采样值落于表1中的某一区间时,对应照度值在此区间按线性计算,如公式(1)所示,如rn≤r
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主要用于显示屏定时更新和串口数据远传,根据需要可设定更新或传输的频率,对于显示屏更新一般是3次/秒;串口数据远传频率可高一些。
系统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4 结论
硅光电池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度较好,将它作为光感传感器,以单片机作为控制器进行照度的测量,测量准确度高,通过rs-485数据传输可以实时的显示和存储相关数据,便于后期分析、处理,比如对某些生物、化学发光过程的强度进行精确测量和记录,可实现对反应物组分含量或功能的测定,对产品性能的测试和优化起着指导性作用,在医学、食品学、药理学、农业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朕,卢佃清,史林兴. 硅光电池特性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30卷11期,pp:36-39.
[2] 李杰,金俊扬.硅光电池伏安特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研究[j].企业导报, 2013年第2期,pp:219.
[3] 苏黎明,刘爱华.自制简易数字照度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pp:57-60.
[4] 徐进,叶文通,祝永华.基于硅光电池的便携式糖度测量仪
的开发[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9月,pp:169-170.
[5] 魏宇星,张健男,刘平洋,杨胡江,王鑫.太阳能电池特性的自动测量[j].物理与工程,2011年21卷6期pp:25-28.
[5] 钟秋航,王晓萍,闻春敖,赵文义.基于单片机c8051f020的自动测控led节能照明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19卷2期pp:122-125.
作者简介
马栋萍,女,硕士,北京联合大学教师,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智能仪器仪表。
基金项目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phr201108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