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中从近年来的公共工程审计报告的结果中发现大量公共工程表现出成本大幅超支现象,并从技术角度,心理角度,经济角度,政治角度对国内公共工程项目成本大幅超支现象进行多维度解释,给出如下问题的解答:公共工程项目中实际和预计的费用差异是否显著?这些差异的原因只是因为技术上的错误码?如何从心理角度,经济角度与政治角度解释公共工程成本超支的现象?
关键词:公共工程、成本超支、多维度解释
一、 公共工程成本大额超支日益严峻
当前,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大量的公共工程建设在全国各地展开,它们不断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基础设施、崭新的城市面貌、并印证着中国经济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巨大成就的背后,我国公共工程建设中一直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工程成本的大额超支。随着公共工程规模和影响的不断的扩大,这一问题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为了更彻底的解决问题,了解成本大幅超支的各个角度的原因十分重要。
二、 计划总成本作为评估成本估计的精确性的基础是否公平?
成本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所处阶段的深入而更加的精确,并且在决定项目是否实施时的估算成本与最终的决算成本差异很大,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项目前期阶段的成本估计是非常不准确的。一般而言,目标设计时的计划成本可能有±30%的误差,可行性研究是的估算可能有±20%的误差,初步设计时的预算有±15%的误差,施工图预算阶段的预算有±5%左右的误差。在项目的目标设计时就要提出总投资目标,经过可行性研究对总投资目标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项目被批准立项,则确定了该项目的计划总成本,它对今后每一步设计和计划将其总控制作用。那么,以此计划总成本与项目实际成本进行比较以衡量成本估计的精确性是否公平合理呢?
首先要明确,在决定项目是否实施阶段,即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因为目的是决定项目是否应该实施,计划总成本则是关注的焦点,决定着项目是否能够通过,而之后我们所做的更精确的分项估算预算费用已经与决策是否执行无关。
其次,信息的不完整和对未来预测的固有风险会引起计划总成本的不精确性,但是这不精确性需要是随机的或者是在一定偏差范围内的,而不是故意的成本低估,而在近年来的公共工程项目中,成本计划超支却呈现惊人的幅度,远远超过了差异允许的范围。通过比较计划总成本与实际总成本的差异度,可以合理的判断出工程项目的超支是否正常,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导致大幅的成本超支。
三、 成本低估的原因——只是技术错误?
在成本计划不精确的技术解释中,可以从成本估计的技术,风险成本,项目进程中的成本控制技术三个层次入手。
首先,如果具有误导性的成本预测真的是被技术不完善、低级失误和预测时存在的内在问题所引起,在成本估计时我们希望在合理偏差范围内的成本变动。其次,如果技术不完善、数据不充足和缺乏经验是成本低估的主要原因,我们期望预测精确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提高,因为成本估计偏差的来源会通过数据搜集、预测方法等途径的不断提升而被反复验证和处理,经验的积累和成本估算人员素质的提高,更好的估计方法的产生,以及通过获得更多的项目经验也使成本计划更加可靠和正确。
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在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因素和随机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是不断变化的,由此造成的工程风险直接导致工程费用的超支。但是,随着近年来风险识别、估计技术的完善及经验的积累,风险预留费用已在计划成本中占一定比例的且大部分风险是可以被预测的,所以关于风险的技术解释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解释成本估算着是否故意一贯的忽视潜在的时间、地理位置和项目类型带来的成本风险。
四、 心理学解释——三种错误倾向
在公共工程中, 工程项目的决策者、计划工作者对成本计划常常有几种错误的心理倾向。首先,政府发起方和投资者对公共工程有完美主义心态。在项目初期,对成本计划的精确度要求过高,期望在项目初期能够快捷而又准确的预先获得将来的成本值。这样急功近利的想法反而会导致成本的缺乏理性估算,出现成本的低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者又会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做出新的决策,对项目提出变更指
令以使项目范围远远扩大,追求更完美的项目效果。其次,在项目初期,政府和发起人对于项目评估有过于乐观的倾向,比如乐观的认为项目中所有的任务都按计划完成,没有任何拖延;没有任何有关项目安全与对环境影响的改变;成本控制与管理没有问题;合同的安排没有问题;没有重大的冲突;没有违反的政策规范等等。第三,业主和承包商在工程招标投标中的尔虞我诈的游戏心理,如业主一味地压低合同价格,使得承包商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而承包商为了中标有意压低报价,企图通过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索赔追加补偿。项目发起者,成本预测者,项目参与者的心理都对成本计划的精确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用准确合理的技术来进程项目成本估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技术解释一样,成本预测师和项目发起人应当因为经验的积累而减少心理因素导致的成本估计不精确,但事实却相反,由此可知,心理因素并不是成本低估的主要原因。
五、 经济解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制衡
对于公共工程而言,单纯追求工程项目的经济利益显然是不可取的,公共工程项目的价值体现的是该项目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价值,而不能仅仅由政府或者少数几个利益集团决定。但是公共工程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得工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显得更为复杂,此时,若从经济学的角度试图解释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成本低估,则应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是个人利益,另一种是公众利益。
六、 政治解释——地方与中央政府预算
低的公共工程造价,是工程获得公众普遍认可的重要因素。工程成本的高低关系到是否能获得资金支出上的优先权,如在东北部或者西南部之间公共工程的取舍。相同规模或者性质的工程,如果只能选择一个,那么工程成本的合理性与可接受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能否顺利开展,从而影响地方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不同地方与集团,为了争取到公共资源,不得不低估工程成本以体现工程的效率、效果以赢得群众和中央的支持。所以,对正确的成本估计的“加工”以压低工程成本才能得到使上级官员与政府和群众满意的使工程项目得以启动的成本数字。
压低公共工程的成本,也是对与其他政府服务如医疗保障,社会治安的资源争夺,在公共工程项目是否决定实施的工程阶段给出的低成本与预测的未来的高的成本效益分析能为工程资金的获得加大筹码。此外,低的成本估计也有利于反应出更合理的政府资源服务于不同目标的决策的相对比例。过高的工程成本估计会使政府对各类社会利益群体的支出失衡,而引起公众对政府服务的公平性的质疑,甚至产生对全国经济的影响。
七、 小结
应该说,中国在公共工程项目领域的时间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工程成本控制上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政府官员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并被赋予了过度了自由裁量权,为工程成本低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同时,公共工程中多方利益的冲突、公众权利的保证又在不同程度上对成本估计产生影响。这样所产生的公共工程成本低估对于保证决策方向的正确,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保持社会和谐,保障可持续发展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希望社会各界能对此问题加强关注,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来防止公共工程成本故意低估的行为,避免公共工程成本大幅超支,使中国公共工程建设更加蓬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