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词语法化是实词语法化表现之一,但这方面的研究却十分鲜见。本文通过历史语料个案分析,发现分词语法化是隐喻、转喻以及类推和重新分析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分词通过隐喻映射获得虚义,并因其连接分句的功能,人们类推出成为连词的可能性。再加上,因分词受事对象与它事物之间的转喻关系,分词经估推而被重新分析为连词。
【关键词】隐喻;转喻;语法化;类推;重新分析
一、引言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变成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hopper&traugott (1993)将转喻和隐喻列为两个重要的导致语法化的过程。隐喻作用于认知域之间,而转喻作用于认知域内部。隐喻模式是在相似性和类推的基础上,促使语义从较实的向较虚的演化;而转喻的基本特征是邻近和突显,其典型表现为部分转喻整体或者整体转喻部分,可以促使分词的受事对象从实物到虚物的扩展。
当今国内对于语法化的研究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均有很大发展。比如,吴福祥(2004) 发现“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语法化与仪式化”、“形式学派的语法化研究”、“语法化与语言接触”以及“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呈现国内外各种观点相互纠结的局面;王寅, 严辰松(2005)运用英汉两种语料,论证了语法化演变过程特征,必要条件、动因,特别指出演变的方式是隐喻、转喻和主观化;张有军(2009) 指出语法化就是重新范畴化;丁冉(2010) 英语反身代词的词缀化;罗瑞球(2003) 等论述了have+-en等体时标记语语法化过程,涂志成,谢莉(2013)探讨了垂悬分词的语法化。
学习及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疑问,往往成为新研究的切入点,掀开更大的研究空间。比如说,当学习者发现providing为代表的许多分词就被当做介词或连词出现,大家不禁会想,类似分词providing的分词是何获得虚词中一员的?
对于这一疑问,笔者尝试运用隐喻转喻理论及语法化理论,对providing由具有实际意义的动词现在分词演变成具有假言推理意义的条件连词的过程中,隐喻转喻与两大演变机制——类推和重新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providen”,来源于拉丁语providere,意为“to foresee; attend to; look after”。到了15世纪末,provide作为及物动词,已经具有了以下意义[10]:① to make provision for the future, exercise foresight; to plan (sth.), plot (a murder);② to arrange (to do, or not to do sth.);③ to take care;④ to have as a condition.
早在15世纪,作为动词的providen已经同时具有了具体(如词义①)和抽象含义(如词义④)。
(一) 隐喻
人们用以形成基本概念的意象图式,其相似性为基础,从某一认知域映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了隐喻。这种映射的目标域的抽象度逐级的递加。也就是说,从人自身及自身的行为出发,到外界事物,再到空间、时间、性质等抽象域。根据heine et al (1991)的观点,映射的一般规律为:人(person)>物(object)>运动(activity)>空间(space)>时间(time)>性质(quality)。例如,
(1) prouydyng euir more that alwey...may have
providing them more that always...may have
(2) hee cared little for our faith, and patience, prouiding that our pursues could answer
his expectation.
he cared little for our faith, and patience, providing that our pursues could answer
his expectation.
从例(1)和(2)中,我们看到了providing作用对象的认知域的如是改变体现了从具体实物(more money,more substance,etc.)到抽象事物(an assumption that our pursues could answer his expectation.)的扩展,从一个物理空间到人们的心理空间的扩展。原因何在?因为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 “thinking is preparing (providing) food”。在这一常规隐喻思维的影响下,providing经常传递着“考虑是一种准备,预先假设某事是一种准备”这样的信息,这是providing被赋予了“假言推理”意义,也就是说,providing与条件从句引导词if具备类似的功能。
(二) 类推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ferdinand de saussure(1980:226)说,“类推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
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形式。”类推可以理解为将语法中尤其是形态层面的不规则形式规则化的过程,被当做研究语法化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之一。使用频率高、范围广的语法格式是类推的优选对象,连词便类属其中。因为连词对两个分句有连接作用,所以被类推成为连词是应有之义。比如:
(3) taking a key out of his pocket, he opened the door.
taking在此句中,一面充当具有行为意义的分词,一面起着连接taking a key out of his pocket和he opened the door这两个部分的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taking在此句中具有连词属性。那么通过类推,包括providing在内的现在分词可以起到连接分句的作用,具有被重新分析为连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在providing语法化过程当中,providing (that)与其他起连接作用的词(如if)之间的相似性,是类推的基础,也是隐喻的完形感知基础;providing现在分词的身份特征使其获得了重新分析为连词的可能性,“thinking is preparing (providing) food”这一概念隐喻,使其获得了假言推理意义。 二、重新分析与转喻作用
(一) 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指语言结构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它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起作用(沈家煊, 1998)。简单地说就是原本的结构(ab)c,可能被重新分析变为a(bc)。例如在结构式“恨不得vp”中,它们本来的结构关系是(恨)+(不得)+vp ,但是由于人们对语义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为了使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保持一致,原先的结构关系被重新分析为(恨不得)+vp。那么重新分析是如何发生的呢?王灿龙(2005)认为,它发生在听话人对话语的重新编码过程中,听话人在接收话语时,打破原来的句法关系,按照自己的估推对所接收到的语言单位予以改造,最终把原有的结构关系改变成另一种结构关系。
重新分析本质上是一种“估推”(hopper & traugott, 1993:41)。估推是从结果出发,根据大前提推出小前提,既不同于演绎法,有不同于归纳法。比如,从苏格拉底死了这个结果,联想到大前提——人都会死,推出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让我们运用事件域结构模型来分析一下:在“他死了”所处的事件域结构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中,如果把“死”这个行为(action)具有的可能的事体(being)看作一个范畴(category),那么其典型特征包括:①具有生命;②会丧失生命。毋庸置疑,在此事件域结构模型中,being不一定是人,它也可以是猫、狗、花、草。具有人与有生命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他是人也许是个伪证,从逻辑推理上讲它也许是无效的。但它是从以部分代替整体的推理中得出的,是基于邻近关系的推理——转喻推理的结果。所以说,估推是与转喻相关的。
(二) 转喻
转喻是由相同经验或概念结构内的映射构成的,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转喻的本质在于用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邻近关系和突显原则是转喻思维的完形心理基础(赵艳芳, 2001:98-99)。第一,这种邻近关系不是语言结构内部的相邻关系,而是指概念间的邻近性。基于邻近性基础之上的转喻有两大综合性构型(configuration):整体转部分或部分转整体,以及部分转部分。比如,部分与整体、工具转喻动作、地点转喻事件等(文旭, 叶狂, 2006)。第二,突显原则即人们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特定情景的某一方面。在表达之中,突显原则造成各部分的不对称,即图形与背景的划分。请看下面一组例句。例如,当听话人听到这样连续的两句话,
(4) --freytag proposes a concert;
--providing that somebody will pay for it.
虽然两句之间缺乏必要的语义关系标记语,鉴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共识:举办音乐会要花很多钱,这两句话仍然可以被听话人结合起来理解。两个行为与整个事件之间是邻近的,即部分与整体关系。因为事件的片断代替整个事件,那么部分可以突显为图形,其它部分将淡化为背景。在这个语境中,听话人会把he proposes a concert突显为图形(主句),而providing somebody will pay for it则为背景(从句),融合到一个事件里面。同时,在这样的语境中,存在行为指代结果这样的转喻。“提供s
somebody will pay for it的准备条件”这样的行为就代表了“他得到了钱”这个结果。这样的话,providing somebody will pay for it就与freytag proposes a concert产生互相的关联。结合 providing后面的宾语是一个从句这样一个现象,以连词才会引导从句为大前提,在估推的作用下,听话人会把providing重新分析为连词。当然,通过重新分析而产生的新语法属性后,还要依靠类推扩展到整个语言中去,使得更多的分词获得了被重新分析为连词的可能。
三、结语
综观以上的分析,现在分词providing的语法化是在类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的;类推作为一种逻辑推理,是隐喻的基础,它会诱发重新分析;并将重新分析而产生的新语法格式扩展到整个语言中去;而重新分析的本质——估推与转喻有共同的推理基础,它会产生新的语法结构。可见认知模式是语言演变的推动力,这是对语言自足论的又一次颠覆。
【参考文献】
[1]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18-24.
[2]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1-5.
[3]张有军.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2009(2):178-183.
[4]丁冉.从语法化角度看英语反身代词的构词[j].沈阳大学学报,2010(2):63-65.
[5]涂志成,谢莉.垂悬分词的语法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63-67.
[6]罗瑞球.have+-en的语义特征探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4-7.
[7]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8]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3):225-236.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8-99.
[10]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6):1-7.
[11]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grammalicatization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heine b, claudi u·et al.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13]alice c harris, lyle campbell. historical syntax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4]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 [m].the commercial pres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