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日本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的万物有论是日本妖怪文化产生的源头,日本妖怪故事中比例最高的女幽灵复仇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日本人独特的怨灵信仰。除此之外,道教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日本妖怪故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阴阳师是在中国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关键词】妖怪文化;宗教信仰;神道教;佛教;道教
在日本,有关妖怪的传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可以说,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眼中的妖怪有一种灵异的美感,妖怪的故事更是曲折离奇,颠覆人的想象。当今日本恐怖电影都是在日本的妖怪文化熏陶下产生的杰作。妖怪在日本人眼中除了符合他们残酷的审美观念以外,其文化故事包含了很多宗教因素,在日本,宗教人口2亿1598万3567人[1],约为实际人口的两倍。在日本,作为信徒,可以同时信仰一种或几种宗教,安然相处。日本的妖怪文化正是融合了神道教、佛教、道教、儒教文化,体现了日本包容的宗教信仰和母性思维。
一、妖怪的定义与范围
在日本,妖怪的概念十分宽泛,在妖怪产生的初期,“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 [2]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曾对妖怪做过定义,认为妖怪就是失去人的信仰的、堕落的神。鸟山石燕的《百鬼夜行绘卷》中也囊括了各种超越人类和动植物现实形态的存在,把妖怪、灵魂、幽灵、鬼怪等都置于“妖怪”这一概念之下。日本学者诹访春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妖怪下的定义是:“妖怪”也可以说是广义的“精灵”。但是,“妖怪”是失去了人的信仰性,而对人间有着恶意的“精灵”。诞生“妖怪”的最基本的路线如下:曾经是“精灵”,然后因失去了人的祭祀而妖怪化。[3]可见,日本人对妖怪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在日本妖怪与神也有着共同的渊源。据上分析,本文也将妖怪、幽灵、鬼怪等统称为妖怪。
二、妖怪与万物有灵论
日本形成独特的妖怪文化并不是单纯空洞的想象之物,它们是过去人类经过长时间培育起来的一种文化习俗,和生活周遭的风土民情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4]独特的妖怪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岛国,由于山地面积占日本国土的71%,所以又被称为山国,其国内覆盖的原始森林大约达到日本森林总面积的90%,所以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野兽横行。同时,日本的气候虽然四季分明,农业资源丰富,但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尤其是日本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地震及火山爆发频繁,同时常有台风以及海啸的发生。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复杂多变的地理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日本人对自然产生了强大的敬畏感和恐惧感,造就了日本人的神秘主义倾向。妖怪文化便在此种环境中孕育和发展。日本人对自然的既感恩热爱又畏惧顺从的态度,为妖怪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所以妖怪的产生起初是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
日本的原始宗教神道教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崇拜万事万物。日本人崇拜山神、河神、日神、月神,以及一切能够让农作物生长的大自然的。远古的日本人认为太阳、水、空气认为都被赋予了神的气息。太阳是自然界的中心,山、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们都是神,时刻庇护着人类。同时从瀑布、高山、大树、各种动物到祖先的神灵,处处充满灵性,都是祭祀崇拜的对象,所以日本号称有八百万神灵。日本古时候有专门的神祇官,每当农作物遭遇自然灾害时或出现异常现象,神祇官便会在神社中举行祭祀,祈祷神灵们能够息怒,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佛教不同,日本神社中供奉的自然神不是固定的偶像,神灵们只存在特定的神域中。“这种没有为神灵修筑固定建筑物的神域,是神社的最古老的形式。所以原始神道也称神社神道。这种不在神域里设置象征神灵的固定偶像的做法,表现了神道信仰的对象是观念神——神的精灵,并把神灵的作用、力量、观念等神格化、多神化。” [5]这种相信万物都有生命的“泛灵信仰”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它是日本妖怪文化产生的源头。
三、女幽灵复仇与佛教因果报应
日本的妖怪故事中女鬼是一大特点,首先数量颇多,其次多为生前遭受欺凌,死后化为厉鬼复仇,在日本妖怪文化中统称为女幽灵。柳田国男在《妖怪谈义》
说,幽灵和妖怪的不同在于:妖怪通常在固定的场所出现,人类只要避开妖怪出现的场所,就能够避免妖怪的侵害。幽灵则常常缠住同一个人,而且那个人是生前心愿未成、缘分未断的人或是仇恨未报、怨恨难消的人,这种幽灵就是日本人所谓的“怨灵”。日本传说中的女幽灵,生前被人欺负、蹂躏,冤死后,化为厉鬼向人索命,而且用人皮伪装自己,进行报复。
日本的女幽灵是在日本原始灵魂信仰与佛教轮回转世等观念影响下集中产生的,突出体现了佛教的来世、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佛教在六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佛教的传入使日本的思想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世、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从此在日本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日本物语文学的杰出作品《源氏物语》也深深地“体现了厌世观、无常观、因果报应等潜在主题,与佛经教义多么契合”。[6]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其通过佛教民俗化、民俗佛教化的双重进程实现了在日本的本土化。所以佛教不可避免地对日本传统文化、文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古典文学的超现实、出世、无常等思想都与佛教有深刻的联系。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将人世间发生的关系分为: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四种,因果报应思想贯穿日本日本小说史,它与轮回、转世等观念互为表里,成为孕育日本妖怪小说的土壤之一,并与儒家劝惩观念相结合。[7]因果报应是佛教中影响最广泛、最通俗的理论,因果报应思想传人日本之前,日本人的传统意识认为报应不是针对作恶的个人,而是针对集体,因为个人的错误不是本人承受,是给所属部族乃至国家带来灾难。此观点这与佛教宣讲的恶报只会降临作恶者本人有着本质的不同,但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势力不断扩张,以及《日本灵异记》、《今昔物语集》等众多佛教故事对老百姓的诱导,日本人开始接受因果报应的思维方式。《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最早的佛教故事,在这本书里面,善恶果报往往与“灵异”故事联系在一起,即我们说的妖怪故事,故事中因果报应与宿世、轮回、转生等概念互为表里,开创了日本小说崇尚怪异的先河。正如森鸥外指出的那样:类似“百鬼物语”这样的讲述也不过反映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欲望和意志,是人的内心的外化。【8】同时,在中国文化及文学的综合影响下,日本妖怪故事中因果报应的重要特征,也体现为与儒家“劝善惩恶”观念的结合。 四、女幽灵复仇与怨灵信仰
日本妖怪故事中女幽灵的复仇则来源于日本人的怨灵信仰,有的文章中用“御灵信仰”这个词,是直接引用日文汉字,笔者认为翻译为怨灵信仰或冤魂信仰更简单易懂。所谓怨灵,就是生前怀有很深的恨意而亡的的人在死后作祟即被称为怨灵。日本人对怨灵抱有恐惧的心理,自古以来怨灵作祟的传说不绝于耳,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菅原道真变成怨灵复仇的故事。对怨灵的恐惧深深渗透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认为如果人在死的时候还怀有某种怨念,死后就会阴魂不散,迟迟不肯离开人间,有时还会去扰乱人们的生活。今天,闻名于世界的日本电影主要是日本鬼片,而日本鬼片又集中于女幽灵复仇的故事,如《午夜凶铃》、《鬼娃娃花子》、《咒怨》等无一不体现了日本的怨灵信仰。
日本的怨灵复仇以“祖灵崇拜”和“死者祭祀”的原始宗教思想为根源,表现出日本人对鬼神的敬畏之心。“怨灵作祟”的观念在深入人心,体现出浓郁的民族宗教特色。早在奈良时代之前日本就有祭祀忘者灵魂的仪式,但那时人们认为亡灵会加入到更早死去的亡灵集体中,成为氏神的一员,不会以特定个人亡灵形式出现,但到了奈良中期个人亡灵就以怨灵形式出现了[9],特别是怨灵之神菅原道真的故事,菅原道真(845-903)聪明能干,但是遭到官僚们的忌恨和反对,所以被流放,两年后忧郁而终。菅原道真死后,当时日本的首都京都出现若干异相,朝廷对此相当惊恐,认为是道真的怨灵在作祟,因此菅原道真后被朝廷追赠为太政大臣。道真的亡魂典型地表现出日本的怨灵信仰,女幽灵的故事又强化了怨灵信仰。这种怨灵信仰体现了日本人的复仇心理,日本人复仇情节很重,中国人的民族复仇心理是建立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的,而日本人复仇心理中原始复仇心理存续时间较长,虽然日本武士阶层也倡导忠孝复仇观,大多数日本人也是睚眦必报。岛国心理下,一报还一报成为维护自身尊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做法,而从来不会有宽恕对方的概念,所以在日本无论是大众百姓还是
武士阶层都有着强烈的复仇意识,尤其是日本武士有着严重的复仇情节,他们认为复仇中有着满足人们正义感的东西,[10]受到统治阶级和社会舆论的推崇。和中国不同,日本善和恶没有明确的界限,相反,是由“情义的世界”、“仁的世界”“忠的世界”、“孝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他许多世界组成的。因此,日本的妖怪故事强调的是怨灵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有着各自所遵循的原则。
五、妖怪故事与中国道教
日本鬼怪文化受中国道教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7世纪,日本有一种被称为“汉文传奇”的用汉字创作的作品。如日本人人皆知的传说故事《浦岛太郎》,其体现了与道教的渊源,首先在创作意识中包含了浓厚的道家思想的底蕴[12],《浦岛太郎》描写了一位日本的青年渔夫先救了一只乌龟,然后与蓬莱龟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此故事场景是在中国道家文化所建构的蓬莱仙境上,故事中所出现的仙龟、蓬莱、金庭、仙洞、等语词以及飞升上天等情景无一不是道教的模式。所以道家思想与道教传入日本对日本早期的文学创作影响至深。10世纪出现的《竹取物语》以女主人公赫映姬最终回归月亮作为结局,这是以中国秦汉时代以来道家方士的“日月神客体论”为构思的基础。
道教是一种谋求现世利益的原始宗教,它一直试图解决人们生活中生老病死的问题,因此传入日本之后,很快便与日本的神道教融合,特别是对日本的妖怪文化中起了重大影响。如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阴阳道为日本阴阳师的出现提供了可能。[13]在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阴阳师大行其道,阴阳师的职责是在灾难降临时通过占卜等手段弄清灾因,找到作祟的邪灵和妖怪之后斩妖除魔,用自己的本领和法术保护人类平安。当时最著名的阴阳师安倍晴明(公元921—1005年)的身世就被演绎成一个无与伦比的灵异故事。传说安倍晴明的母亲是一只白狐,因此他天生就有一副看得见百鬼的眼睛。至今安倍晴明的传奇故事还在被传述。另外,道教的一些传说也汇入了日本妖怪文化,如日本大名鼎鼎的“百鬼夜行”,就吸取了道教中“物久成精”的思想。所以,道教对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影响颇大。
结 语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认为欧美人的思维方式重在父性,而日本人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母性,母爱包容世间所有一切,它不附加任何条件,无论善恶,一概包容。所以对外来文化,日本人是网开八面,包容一切的。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妖怪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除了本民族宗教的影响以外,佛教、道教、儒教文化都深深融入其中。
注释:
[1]武心波:日本宗教面面观,http://www.fjdh.com/wumin/2010/09/212926120925.html
[2]李婷.浅析日本妖怪文化[j].知识经济,2009(2):164.
[3](日)诹访春雄.日本的幽灵[m].黄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21.
[4](日)水木茂.世界妖怪事典[m].吴佩俞,译.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12.
[5]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6]赵乐珄.中日文学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45,146.
[7]勾艳军.日本古代小说的佛学烙印与文化成因[j].外国问题研究,2011(4):69.
[8]王茹辛.日本文化中的“异类形象”浅析[j].日本研究,2007(2):95.
[9](日)川田稔.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民俗学与社会构想[m].郭连友,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4.
[10](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3.
[12]河合凖雄.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73.
[13](日)梅原猛.地狱的思想[m].刘瑞芝,卞立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