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双赢”合作模式。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迫切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本文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和“校企合作”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校企结合模式对策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但是相应的校园建设、图书馆储量、实践教学基地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却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要求。政府的投入少或不投入,中职院校教师待遇极低,留不住高水平的教师,也无法从企业引进高级技师或工程师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实习实训所需教育资源极为短缺[1]。中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决定了生源的复杂性。很多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往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量”, 而非“质”。从根本上说增加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难度。部分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令人堪忧,其主要表现在为缺乏有信心, 自卑感强。认为自己能力低, 前途渺茫,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和个人保护意识。文化基础差,中职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学生基础的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又非常的不均衡。同时新生代中职学生往往缺乏吃苦创业精神,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 法制观念淡薄[2]。但是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尤其是西部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双师型”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些都是制约中职院校发展的因素。
二、校企结合模式的定义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可根据不同区域及对象以及合作的深度情况进行适度的合作。所谓深层次合作就是指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3]。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三、校企结合模式在中职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教会人的技能,培养学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并以一技之长找到工作的教育。中等职业院校通过教育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学生经过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后参加工作,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在增加了盈利的同时节约了培训成本。“校企结合”中“订单式”培养模式同时为学校节约了教育成本费用。现代社会才的培养提出了多层次的要求。课本上的文化知识面很狭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注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在基础课程中穿插进行实践技能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的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要根据用人单位的自身业务特点及工作需要,调整培养方式,以“出口”决定“进口”,实行典型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人才。在成功提升学生的一技之长和就业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四、校企结合模式的具体实施
“校企合作”在一般情况下缺乏政府机构的协调,长期处于自发合作阶段,导致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学校的合作一般仅限于一城一地甚至是固有的一个企业,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机会[4]。“校企合作”缺少“双师型”师资,造成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离,学生的理论很难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在实施“校企合作”时要保证校企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必须得到政府与企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来自政府的强力支持,保证政府在合作期间的引导和干预,以保证教育质量。按照“校企合作”的主体来分,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有以下四种。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企业引进学校即“校企合作”建立校办工厂。这种模式可以在解决企业场地不足
同时解决了学校实习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2)劳教结合、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是实现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必然要求。具体主要是指在非毕业学年,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专业技能实习、专业技能培训、校外教学实习、校内教学实习等。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
(3)企办学校模式
企业办学是当前很多技术院校的形式。其最终目的是让被培训者能够成功地完成其作为企业人士的责任,招生即招工,所培养的学生参加工作也更加能胜任专业岗位。
(4)“订单”式合作模式。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它是培训机构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经考核鉴定后,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了用人单位的用工缺口,同时用人单位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培训费用和部分生活费用,有效的解决了学校的经费和学生的消费。“订单式”培养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稳定。但是该培养模式的满意度容易让人诟病:“双师型”队伍的匮乏和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如何建立校企之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是在培养学生技能,促进就业基础上中职教育发展和企业提升的“双赢”途径,校企双方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充分的沟通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中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杰山.中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 职教论坛.2010(10):64-70
[2]曹淑兰.浅谈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科教文汇.2007(04):28
[3]安杰山.中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 职教论坛.2007(04):64-70
[4]宗彬花.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现存模式及突出问题分析[j] 职教通讯.2007(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