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释意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释意理论的关照下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英语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改革 释意理论 交际
大学英语改革近年来一直是高校课程改革的焦点。尤其是在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下,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于侧重对文本语言结构分析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巴黎释意学派的释意理论从交际的角度对口译过程进行了分析阐述,强调双语交际过程中人的认知参与,并指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这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实用意义。
一、从翻译层次的角度看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释意理论又被称为交际与释意理论,是由法国著名口译专家塞莱丝科维奇教授创立。释意学派认为“语言有多少层次,释译就有多少层次”[1],并进一步把翻译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词义层次、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的翻译是机械地逐字翻译;话语层次的翻译是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而篇章层次的翻译指译员把语言含义和认知知识结合产生的意义。释意理论把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归纳为语言对译或代码转换,并不能真正实现交际目的,而篇章翻译是“译者和文字或有声语链的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产物”[2],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只有源语言和目的语言所表达的篇章意义等同才能真正实现交际目的。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教材编写受传统语言学影响,课文和练习多围绕特定语言点展开,注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拘泥于对文章的“精耕细作”,过多强调“对句子进行详尽地语法解构和词汇的解释以及脱离上下文语境的句型操练”[3];课后学生作业也多为传统的遣词造句、句型转换和英汉互译练习。大学英语教学太过于偏重词义层次和话语层次的理解和记忆,恰恰忽略对学生在篇章意义理解的训练。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了单词和语法,却不能在特定语境下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同个人的认知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正是大多数学生在双语交际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这也造成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详尽讲授,而学生在课后也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和掌握这些语言知识,但是一旦脱离了课本和书面考试,学生就感觉到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特别在写作时, 学生的语言表达经常出现词不达意、篇章结构不完整、文体不分的问题。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甚至无法与外籍教师进行正常地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学生渐渐产生“学了也没用”的挫败心理,学习英语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学习主动性大大降低。最终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学生也无法具备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从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来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释意学派将翻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来研究,认为翻译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层次;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意义的产生和传递的过程上,并依此提出了释意理论的核心观点即“理解→脱离原语外壳→表达”的翻译程序。塞莱丝科维奇还指出“这不是一个线性转换过程,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而是一个三角的过程。”[4] 释意理论通过三角模型说明,在“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意义产生的重要阶段即“脱离原语外壳”阶段。所谓脱离语言外壳指的是意义一旦形成便可以脱离于源语言形式而独立存在。释意理论把“意义”这一要素置于三角模型的最高点表明:意义是翻译行为围绕的中心。释意学派还强调在意义脱离语言外壳的过程中认知参与的必要性:意义是语言含义和认知知识融合的结果。
随着近年来高考录取率的提高,高校学生数增长迅速。不少高校大学英语课采取合班授课的方式,学生数最多的班级甚至有一百多人。受到学生人数的制约,大学英语课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成为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通道,课堂上缺乏足够的互动;学生只能单向地被动接受教师授课内容,并没有结合自身的认知知识对传授的内容进行再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了课堂上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埋头做笔记,课后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而大学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交际行为的一种。根据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接受教师声音内容后,不仅需要
够听懂教师话语的语言含义,还必须结合自身的认知知识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提炼才能够真正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要表达的意义即教师的授课内容。而在目前老师讲授→学生机械记忆这样单向线性模式下,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认知知识储备并不对等,学生不可能能完全理解教师话语的意义。这样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很多,可是学生接受到的有效信息却很有限。因此常常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学生任然没有掌握的状况。另一方面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把大量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则在讲台下忙着做笔记,根本无暇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进行再思考和吸收。这样学生只是机械地把教师的板书或课件抄录下来,对教师传授内容的理解任然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也就无法脱离源语言外壳储存于长时记忆之中。在这样的英语学习模式中学生缺乏自主性,过分依赖课堂教学,但在课堂上又得不到足够的机会来实践所学的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三、释意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办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偏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对单词,句型和语法结构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在特定认知语境下对篇章意义的理解。而实际上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释意理论的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把语言形式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对篇章意义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大学英语教材应该选择与时俱进,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对内容和形式一无所知的文章,只有课文与学生的认知语境产生交集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篇章含义。其次,配套练习的编排应该避免过去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来训练学生对篇章意义的整体把握。传统的单词、句型和语法练习可以统一到篇章的层面上,通过一个句群、段落、文章甚至是多媒体片段的形式来呈现;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特定的认知语境下进行语言形式的操练。而习题内容尽可能贴近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模拟在现实情景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第三,针对学生认知知识储备不足而产生接收效率低的状况,教师在授课前应当适当拓展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和认知知识以增加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有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第四,教师对语言点的讲授不应拘泥于对课文中单个生词和语法结构的讲解;语言形式的解析可以以句群,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为单位。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罗列出每个单元中出现的语言点,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而是把具体的语言形式自然而然地带入相应的上下文语境中,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做到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最后,大学英语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在实际交际中使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必须打破现有的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也不能再局限于语言形式的范畴。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模拟各种现实场景,把课堂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特定的认知语境中来实践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
四、结语
在释意理论视角下,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双语交际活动存在着重教师轻学生、重形式轻内容、重记忆轻实践的弊端。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高校和社会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释意理论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找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大学英语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 塞莱丝科维奇,勒代雷. 汪家荣等译. 《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2] 勒代雷. 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杨树臣,杨敏. 阅读教学中的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的尝试性应用[j]. 外语界,2004,(2):41-44.
[4] d.seleskovitch. 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m]. washington d. c.: pen & booth,1978.
作者简介:林绿帆(198
82-),男, 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学士,福建泉州人,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