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sns社交网络是集成了博客、微博客、论坛、游戏、视频等多种互联网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国内以“人人网”为代表的校园sns,其主要用户群体为在校大学生。sns网站在为大学生群体搭建起一个多样化的人际交往平台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sns;社交网络;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88-01
一、sns网站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维持友谊、扩大人际交往圈
《2010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显示,网民上社交网站的动机主要是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和娱乐,其中维持朋友关系、扩大交友圈是他们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原因。
国内以“人人网”为代表的校园sns,用户年龄在20-29岁之间,其主要用户群体为在校大学生。他们没有家庭的负担,可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结交朋友,但是课业的繁重、交际费用的困难使得大学生的交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扩大交友圈、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成为大学生这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
sns 在创立初期就采用了“实名制”的注册程序,网站可按照注册信息帮助用户发现可能认识的人。sns还有“好友”添加、查找功能,帮助寻找到熟识的朋友、失去联系的友人,并且通过信息的链接,结交到与自己有同样特征的同龄人。
(二)促进自我表露、增进人际互动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往往开始于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发表出来的过程。关系越密切自我表露的程度往往越高。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的交流具有高自我表露性,更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内心和生活状态。sns用户可以通过分享文章、装扮页面、设置音乐、上传照片、更新博客等形式来展示自我,与朋友产生互动。社交网络用户的自我表露程度越高则更容易吸引他人注意。“自我表露程度与表露的频率与用户登陆、更新的频率成正比,用户登录社区次数越多、发布更新状态越多,则自我表露程度越高。”①在sns通过自我表露进行互动的方式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加强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
(三)浪费大量时间,弱化现实人际交往
娱乐消遣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而社交网站用户对网络娱乐应用使用率明显高于普通网民用户。《2010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社交网络用户使用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的比例分别为73.4%、53.6%、74.7%、89%,高于普通网民的62.1%、42.6%、66.5%、79.2%。这些娱乐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会造成很强的负面效果。
首先,社交网站的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者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社交网站用户周平均上网时长达到20.5个小时,比网民总体多2.2个小时。”②由于身边缺少家长的监督,一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社交。过分沉迷于网络社交使用户用于专业学习、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相对减少。其次,社交网络的满足感很容易使大学生耽于幻想之中,降低现实生活社交的需要,弱化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sns网站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还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也容易成为社交网络成瘾者,高校应该通过公共课、讲座、心理辅导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sns网站。要让大学生明白网络社交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工具性,并不能取代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
(二)鼓励学生参与现实人际交往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过分沉迷于虚拟性的网络社交,会使得学习知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减少,并且最终损害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可以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学校社团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减少他们依赖社交网络的机会。让他们在现实实践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扩展人际交往圈。
(三)推广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监管
网络匿名性带来的问题已经日益突显,网络实名制已经是大势所趋。网络实名制可以对网民的言论形成一定制约,提醒他们真实身份的存在,这对于净
化网络环境、消减社交网络的负面影响具有建设性意义。大学生群体社会阅历尚浅、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在这样一种相对真实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社交可以减少风险。
注释:
①董依明.从人际传播学角度解析sns用户粘着度.人民网传媒频道.
②cnnic.2010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