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西咪替丁联合喜炎平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小儿急性喉炎患儿78例,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用西咪替丁联合喜炎平注射液;另一组对照组33例,用病毒唑注射液。并对两组患儿腹泻时间、呕吐、脱水消退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均比对照组消失早(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77%,对照组总有效率84.8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咪替丁联合喜炎平,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可迅速控制病情,与病毒唑比较,在腹泻时间、呕吐、脱水消退时间均明显缩短,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轮状病毒;肠炎;西咪替丁;喜炎平;药物治疗
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多发生3岁以下儿童。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多发于秋冬季节。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呕吐、发烧、尿量少或无尿;常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出现休克;大便中可有数量不等白细胞。大便做细菌或病毒学检查时可能查到病原微生物。我们于2011年1月-2012年7月应用西咪替丁联合喜炎平78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就诊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78例,全部符合1992年中国腹泻病防治研究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将78例患儿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西米替丁联合喜炎平治疗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0.5岁-2岁;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治疗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0.5岁-1.5岁。两组在临床症状、性别、年龄等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注射用喜炎平,用剂量5mg/kg.d,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加西咪替丁10-15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静滴。每日1次,5天为一个疗程。
1.2.2 对照组 注射用病毒唑用剂量10-15mg/(kg.d),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每日1次,5天为一个疗程。
1.2.3 治疗期间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补液、维持酸碱、水电平衡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显效 治疗3天内大便次数及粪便性状恢复正常,呕吐消失,脱水消失。
1.3.2 有效 治疗3天内内大便次数及粪便性状恢明显好转,呕吐症状明显改善。
1.3.3 无效 治疗3天后病情无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型资料采用χ2分布检验方法,计量型资料采用t分布检验方法,所有计量型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高度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疗效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97.77%;对照组总有效率84.84%。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治愈时间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腹泻、呕吐、脱水消失时间及治愈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秋冬季节多发, 常见于6 个月-3岁之间的婴幼儿,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导致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大量肠液在肠腔内积聚引起腹泻。建议治疗与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并行,对抗轮状病毒效果显著。病毒唑,虽为广谱抗病毒药,因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强,易产生耐药性,使其临床疗效受到限制。 喜炎平为纯中药制剂,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有清热解毒、抗病毒、抗病性细菌、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肠道内环境影响小,不易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快速恢复肠道生理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西咪替丁,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此外,西咪替丁为组胺h2受体拮抗剂,还具有增强免疫作用。能抑制组胺、食物或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降低酸度。减轻h+对病损肠黏膜的刺激,有利于绒毛修复,恢复肠黏膜的吸收功能。从临床病例分析,喜炎平与西咪替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有效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琳.婴幼儿期肠道正常菌群演变及影响因素[j].临床儿科杂志
,2004,22(7):488.
[2] 何朝晖.喜炎平治疗肺部感染350倒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药学杂志,200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