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中医典籍翻译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中医典籍翻译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世界医学中的一朵奇葩。中医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对中国医学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医学中最宝贵、最光辉的遗产。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医学交流日益增多,中医越来越受到海外医学界人士重视,来我国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进修生也不断增加。要向海外传播中医文化,真正做到中医药学全面对外交流,实现“中医现代化”和“中医国际化”,让中医药学早日走向世界,中医典籍翻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历史上有着长远的解释经典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基于诠释学方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中医学术的发展史,也可以说就是对古典著作的诠释史。[1]而就翻译的性质而言,语言学和哲学早已达成共识:翻译即诠释。[2]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研究中医典籍的翻译,探索如何有效、准确地将中医经典翻译成外文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诠释学
  诠释学是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学科论文联盟http://,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古代诠释学发展到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及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等为主要代表,以本体论为主要取向的哲学诠释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诠释学科奠定者伽达默尔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中给诠释学定义为:研讨对文本的理解技术的古典学科就是诠释学。[2]理解的历史性、文本的开放性和未定视域与视域的融合是哲学诠释学三大重要概念。哲学诠释学认为翻译即解释,翻译必须基于理解,有理解就有解释,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哲学诠释学和翻译研究都是探寻意义转换问题,因此能够对翻译研究产生指引作用。
  二、中医典籍的翻译
  1.理解的历史性
  理解的历史性是哲学诠释学中一个至为关键的概念。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的理解必须始于筹划熟悉的东西,这种熟悉的东西就是前见。正是人的历史性决定了人具有前见,任何理解都是带有前见的理解,只有合理的前见才能达到正确的理解和解释。伽达默尔认为谁试图去理解,谁就面临着那种并非由事物本身所产生的前意义的干扰。[3]任何理解都是在历史内进行的,任何作者和读者都以自己的一定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中,阐释活动就是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历史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阐释者不可避免地要把他自己的前见带进所要翻译的原文本之中,而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译者的前见对原作所作的阐释实际上是创造性的表现,这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译者的地位及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价依据,中医典籍翻译应该体现译者因素。以李照国(以下简称“李译”)和吴氏父子(以下简称“吴译”)所翻的《黄帝内经》为例: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李译:qibo answered,“the sages in ancient times who knew the dao(the tenets for cultivating health)followed [the rules of] yin and yang and adjusted shushu(the ways to cultivate health).
  吴译:qibo answered,“those who knew the way of keeping a good health in ancient times always kept in their behavior in daily lif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they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yin and yang and kep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art of prophecy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
  在以上翻译中,“道”李译为“the dao(the tenets for cultivating health)”;吴译为“the way of keeping a good health… always kept in their behavior in daily lif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术数”李译为“shushu(the ways to cultivate health)”;吴译为“the art of prophecy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
  李照国先学英文,后习医学,他翻译《黄帝内经》的原则就是译古如古,文不加饰。[4]李译中术语倾向异化,将相关翻译作为文内注解附于其后,以保持中医概念的原始内涵。篇章翻译较严格地遵守原文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需要增加的词语均置于中括号之中。李译本普遍被我国中医翻译界认为是汉语背景译者英译《黄帝内经》的代表,入选《大中华文库》。
  吴连胜(1916-1998),著名经济学家,1995年移居美国加洲。吴奇1988年起先后在美国教中医至今。为了增加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吴氏父子翻译《黄帝内经》倾向于归化,获1996年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最高荣誉金奖。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2.文本的开放性和未定性
  文本本身并没有意义,文本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文本只是提供给读者一个图式化的框架,这个框架无论在哪一个方向和层次上都有许多空白,有各种未定点和无数个可以把握的确定点,这种意义结构的疏状形形态便造成文本的意义总是呈现出未定性和开放性。文本的这种未定性和开放性不断地唤起读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赋予未定性确定的含义,从而更新原来的视域,使文本的意义永远处于向未来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之中,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定时代的译作只是特定历史和特定文化条件下的临时性产物,同一个译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会有不同的视域,而不同的译者由于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不同,其视域也不可能相同。文本的意义总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之中,译者可以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激发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相同的意象,产生不同的意义,形成不同的译本,这就为译者提供了重译同一文本的机会。
  从1925年dawson节译的《素问》至今,《素问》共正式出版过13个重译本。而《本草纲目》英文节译本早在1736年便以《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在伦敦出版。从1929 年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的英文版有10多种,其中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及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任职的伊博恩(b. e. read)与同事一起,把《本草纲目》近86%的卷数内容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和研究,较忠实地反映了原著的面貌。最近由罗希文教授领衔的团队翻译的500余万字的译本是世界首部《本草纲目》全文英译本,中草药名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拉丁文名称和英文名称对照的方式,译本加了大量注释并附上了汉语拼音和wade-giles拼音对照表等八个附录以帮助读者理解中华医学的精髓。
  中医经典文本的真正意义是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和不断更新的结构,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重译是翻译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合理的现象,中医典籍的每一次重译,都是对文本的再次开掘。正是通过这样不断重译,赋予了中医典籍新的诠释角度和时代气息,让读者更接近典籍本身,而不同译本的存在也符合异语读者存在着不同阅读视域的客观需求。
  3.视域与视域的融合
  视域就是视力所及的区域,它囊括了从某个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3]视域是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总和,文本总是含有原作者的视域,而译者具有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形成的视域。译者会带着他原有的视域去阅读文本,从而与原作者的视域产生冲击,形成新的视域。而这个新的视域还要与目的语视域碰撞,又产生个完全不同于前面的视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浸润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总是生活在客观历史环境中,人所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就是文化,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译者的视域。译者视域与原语文本视域的相互融合,不是发生在某一个文化内,更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发生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而形成新的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形成新文本的过程,[5]中医典籍翻译应该体现文化因素。
  道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中医是在道家精神理论所阐述的宇宙整体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套治病和保健的方法。中医提出的天人相应观是关于生命形成与成长衰老过程与自然接受变化通应的重要命题,是中医整体观的基本内涵。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几例中“天地”应译为“heaven and earth”而不是“sky and earth”,以维护中医文的文化内涵和原始气质。
  中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颜色词带有强烈的民俗色彩。中医的五色为:青色、黄色、黑色、赤色和白色。其中青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介于蓝色与绿色之间的颜色,在文字描述上常无法确切表达出肉眼所见效。青色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传统的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中医中青色合于肝脏,其味为酸,其色泽变化可反映人内在脏腑气血的运行情况。如:“东方青色,入通于肝。”“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青如翠羽者生。”等,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译为“green”或“blue”。
  在中医里,五脏在形态学上都等同于西医解剖学中同一名称的器官,可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远远不同于西医生理学和病理学对它们的解释。如“肾”西医学说它是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人体泌尿系统的一个脏器,其生理功能是主导尿液分泌排泄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中医对肾的理解含义、范围要广得多。五行中水与肾相对应,指的是肾在中医中的重要性,肾主持人体水液代谢,还具有主藏精、主骨、主司二便、主管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等生理功能。肾亦为肝之母脏,当肾阴不足时,肝阴也常虚亏,治母也能治子。因此“肝、心、脾、肺、肾”直译成西医的“the liver,the heart,the spleen,the lung and the kidney”而不加任何处理容易使目的语读者产生错误理解。
  三、结语
  哲学诠释学是指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科学,中医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医典籍研究的历史就是一部诠释史,它的译介对中医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翻译同时也是阐释,亦即译者对所给定的文字、文本进行全面阐释的过程。哲学诠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文本的开放性和未定视域与视域的融合等观点揭示了理解的复杂性和历史性,用其指导中医典籍翻译具有重要意义。哲学诠释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典籍翻译是动态的,应体现译者的主体性;是开放的,不同时空、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译者的背景也决定翻译策略选择的多样性,重译现象的存在具有合理性;是一种跨文化解释,翻译活动应置于文化背景中。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更新时间:
    科技哲学思想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在中国哲学的原乡
    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金岳霖:保持童趣是给心灵…
    20世纪下半叶牟宗三“中国哲学”观论略
    《中国哲学史略》的世界之旅
    读《中国哲学简史》小悟
    怎样看待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的影响
    浅谈中国哲学“德字诀”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
    读《中国哲学简史》
    论哲学思想中的逻辑预设前提
    浅论孔子政治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从《论语》看毛泽东的辩证哲学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