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无论是实现人类的本体价值,还是推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建构与健康发展,或者是引发人类个性的优美化、创新风格的多样化,以至提高人类自身进化的几率,完善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等等,都需要营造良好的“有情”氛围,即,还原与发扬怡然纯真的情感基质,建造完整的情感系统。对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调适与营造,必然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途径,而美育则是其中最可以有所作为的。美育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教育,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生存趣味与人格品位。
【英文摘要】whatever to realize the human value,to develop human society,or to prettify human character and creative styles,even to improve the probability of human evolution,and perfect the social living and so on,an "emotional"environment should be made well,restore and develop the basic property of pure feeling,make a complete feeling system.many factors are involued in regulating and constructing such human emotional world,in which aesthetic is the most primary factor.the character of aesthetic is feeling education,and it'll exert an imperceptible influence on human living interest and personality grace.
【关键词】当代美育/个性情感/生存背景/人的发展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characteristic feeling/background for living/developping of human
关于美育对于包括人的个性情感在内的人文情怀的作用和意义,本来早已是为人们所一再论及并确认的命题了。本文再次特别提出这个话题,主要是在于强调其当代的现实针对性。同时对于当下出现的“无情”的形式化的“美育”现象提出反拨。
一
对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若站在不同角度,作不同层面的描状,自然可以构成种种不同的图景,并作出不尽相同的判断。但透过种种外在的表面现象则又不难见出其明显的相同之处,其中,浮躁与平面化即为突出之点。红尘滚滚,人事劳劳,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时候都在匆匆忙忙地追寻着什么,把捉着什么,甚或企图得到些什么。在此如同赶集一样匆忙的行动过程中,几乎很少来得及驻足体味、思索与辨析。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有此经历,或者正经历着。当代人在此普遍带有扩张性的行为中确实得到了许多,但是对于人自身的内在调节与涵养方面,则往往出现疏忽或缺失,即关于人自身的建树却被遮蔽掉了。人们在扩张性的行为中却丢失了自己有情趣的空间。其中,突出地表现为人们虚灵的心理空间在缩小,那种富有诗意的生存状态缺失,对于包括自然在内的整个生存世界的有情有趣的关爱在普遍弱化,而讲求实用、功利则成为更多人不加思索、毫不犹疑的行为指向。
我们知道,人类的情感从远古动物祖先也具备的情绪进化发展而来。但情感则是在情绪的基础之上,与人类的理性相互作用并在社会多种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得到发展,以至使情感世界成为人类所独有的精神空间与资本。早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们便开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有了对其自身这种优势和本质力量的认识和占有。席勒曾经指出:“希腊人的本性把艺术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严结合在一起。”“他们既有丰满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温柔又充满力量。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成的一种完美的人性。”[1](p49)这种在人类的“童年时期”所体现出的“完美的人性”,显然正是理性精神与情感智慧共同张扬的结果。
而且,人类不断演进与发展的历史也从多方面一再证明,无论是实现人类的本体价值,还是推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建构与健康发展,或者是引发人类个性的优美化、创新风格的多样化,以至提高人类自身进化的几率,完善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等等,都需要营造良好的“有情”氛围,即还原与发扬怡然纯真的情感基质,建造完整的情感系统。在历时态的社会的、文化的考察中不难发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其在特定时期所体现出的全面状况,便与其时其地人们的情感世界的营造、情感智慧的发挥情况,有着内在的影响和深切的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间的协调,人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以及文明进化趋势的协调,都既离不开理性精神的作用,同时也必然要有情感因素的合作与渗透。正因如此,我们又不难发现,凡是不容精神衰落,追求良性社会发展生态的时代与民族,都往往做到,不但不伤害或侵凌社会大众的情感世界,而且有条件使其在与理性精神的互激互扬中优化情感品质。
对于每个作为构成社会存在的重要因素的个体的人而言,良好情感世界的营造,更是其全面而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了人的三种自我确证方式,即实践的方式、思维的方式、感觉的方式。他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2](p79)马克思将这三种自我确证方式视为人实现其类本质的三个层面。在马克思看来,对于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并非仅只实现于人的某一种生存活动之中,而是在多种对象性活动中自我实现的总和。其中情感世界往往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感受。如,一个人的愉快、崇敬、平和或痛苦、悲哀、焦虑等不同的内心体验,个体情感的敏锐或麻木、满足或压抑、丰富或单调等等,都对于其生存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个体生存的完满不仅在于有健康的体魄与认知理性、道德理性,也不仅在于财富、权力、名誉等方面的拥有,而且还在于有丰富的情感需要和积极的情感提升,有敏锐而丰富的生存感受。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丰富而有张力的情感世界,能够有效地滋养、调节、激活人的生存状态,而一个情感麻木萎顿或压抑的人,即使在其它方面很满足,然而他的生存也不会是完满幸福的,其个体人格也不会有全面的发展。
二
情感世界是人类所独领的精神舞台,是关乎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品位的重要方面。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它是人类精神范畴中最为神奇多变的因素之一。苏珊·朗格曾对此作过这样的描述:人类情感是“这样一些东西,在我们的感受中就像森林中的灯火那样地变化不定,互相交叉和重叠。当它们没有互相抵消和掩盖时,便又凝聚成一定形状,但这种形状又在时时地分解着,或是在激烈的冲突中爆发为激情,或是在这种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所有这些交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主观现实就组成了我们称之为‘内在生命’的东西。”[3](p69)这形象的描述揭示出了人类情感的生动性与多变性,指出其所具有的既是体验又是反映,既是冲动又是行为的“内在生命”的无可限量的极大潜能。当然,这也同时表明,对于情感世界的积极调适与营造,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调适与营造,必然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途径,而美育则是其中最可以有所作为的。美育的本质特性就是情感教育,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生存趣味与人格品位。美育对于人的情感培育与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情感的激活、解放与情感的净化、升华。所谓情感的激活与解放,是指通过美育引导或激活主体能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抑或与对象进行自由而和谐的感应交流,从而达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所谓情感的净化与升华,则是指通过美育使主体的情感具有美好的人性的内容,摆脱动物情绪的低层次的本能性,以及片面性、贫乏性、肤浅性,而获得人的情感的全面性、敏感性、纯洁性与深刻性,并有益于完整人格的建树。
关于美育调适人的情感世界的特性与功能,是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得到证实的。譬如,在人类摆脱自然状态而成为社会的、文化的人的阶段,美育对于人的情感解放与情感升华主要指向是感性文化的提升,即,由纯粹的生理本能发展、升华为具有理性因素和精神特征的人的情感;而在人类文明发展到工业化、科技化时代,由于机械对人的生存的强制性影响,理性对于感性的压制或遮蔽,特别是随之而来的实用功利的突现与物欲的膨胀,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疏远或冷漠,甚至出现人自身灵肉间的冲突与分裂,美育对于人的情感解放与情感升华的主要指向,则又侧重于情感的自然回归,特别是要冲破种种理性范式的过分束缚与压抑,恢复情感的自发性、纯真性、敏捷性与丰富性,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与生存之中多一些情与趣的滋润。这既体现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着的人类的不同历史要求,同时也说明美育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使命。
当代美育主要面对的则自然是当代人的情感世界及其生存状态。我们知道,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到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类的情感世界便于有意或无意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挤压或遮蔽。这种科学理性、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适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管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说来是必要的,抑或是必然的,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就人的自身建树与发展而言,它往往致使人们失却许多激发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机缘与空间,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人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形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中十分突出,而且由于更多功利因素的注入,使得人们生存中的精神空间明显萎缩。其中较为突出的体现有:当代人多数以“天之骄子”的自信和手中所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神通,去雄视大自然,征服大自然,而不再有那种“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世界”(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语)的感应与关切,人与自然界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割舍掉了情感上的联系,此可为其一;其二,普遍性的消费过热和金钱理性,使当代人的物欲过分膨胀,占据了更多的心理空间,因而则自然缺少了精神世界中有情有趣的虚灵与弹性;其三,当代人在现实生存中热衷于急功近利的追逐,使得心态浮躁,于自觉不自觉中丢弃了原本倍值珍重的对人对事诚挚以待的纯情,反而容易导出形形色色的心态的物化或物化的心态,使得原属本真而自然的情感世界染上种种势利交易的杂色;其四,以利益得失为纽结的人情关系网千丝万缕,而所网罗得的“多情”蔓延,则缺乏社会责任感,成为以满足一己本能之需、姿意宣泄的情感铺张,使得情感表达变为热情媚眼中低层次的庸俗化释放。凡此种种,都必然影响到人的健康而全面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当代人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也一再提醒我们:对于人,情感世界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以及改革开放,面对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必然带来的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方面的影响,并由此导致社会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的极大变化,都使人们的情感素质面临严峻考验。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判断。人们的情感抒发和交流方式也有或隐或显的变化。当然,其中也有情感的失落或扭曲。就上述几种情况,在当代中国人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特别是在利益追逐中的心态浮躁,物欲膨胀中的情感变质,“关系网”中的心理偏狭阴暗,不守规则的暴发或得意后的“情感”挥霍,以迎合而满足一己私欲的情感作伪,重视眼前利益而对作为人类生存家园的大自然的无情掠夺,等等,分别在一定范围之内和一定社会群体之中是比较突出的,并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和谐而文明的演进。从人类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来,此可谓一个当代不可小视的社会问题。
以情感教育为己任、甚至为核心的美育,当此时则更显得任务艰巨,格外重要。在压抑情感表现,或者是排斥情感价值的地方、时代,美育可以为独立的个性情感营造和提供可资自由生栖的绿洲。人类要实现自我完善,获得全面发展,则需要不断地既从现实中汲取力量和营养,又需要不断地超越现实状态。人类与现实环境是息息相通的,又是永远处于矛盾之中的。其中狭隘的物质利益对人的支配,是对象对于主体的支配,是无生命对象对于有生命主体的支配。主体的对象只能是主体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凡是对象支配主体者,都意味着主体力量的丧失。特别是对于狭隘的物质利益的依附,更标志着人的感觉的单调和片面。对于现实功利的过分沉迷,必然导致情感世界的障碍与局限。在这种情况下,美育是异常重要和必要的。当然,这里必须指出,所谓美育,既非指那种表面化的旨在满足一时快感的情绪调节,也不是指接受几门艺术类课程,或开展几项相关性活动,而是强调主体能够真正认识并掌握美化自身人格以至美化世界的规律,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人在不断开拓新的审美境界的同时丰富情感世界与激活心灵自由,这既不是那种恣意放纵,也不是对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逃避或傲视,而恰恰体现为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的精神升华,是使人本身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发展与价值提升的体现。正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感觉的解放时所指出的那样:“只有事物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跟人发生关系时,我们才能在实践中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事物。”[4](p124)事实即如此,人是受到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客观审美对象的制约和塑造的,没有因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审美对象与和谐完善的群体关系,就无从谈及个体的完美与美的创造。所以,美育对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调适与提升,必须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中力争有所作为,那就是,首先在人与人之间广泛地创设一种重情重义、和谐而愉悦的关系,以表现既有利于群体发展,而且又以高扬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整体利益及自然整体利益的审美价值。总之,美育的价值即最集中地体现于其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激活与调适,进而实现对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对人自身美好形象的塑造。
三
以上论及到了针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种种情形,美育在调适与营造主体情感世界方面的特殊使命与积极意义。很显然,这个命题实则是具有长期性的。那就是,在人类跨入21世纪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之内,仍要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从大的趋势来看,人类总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必然对于未来的世界满怀美好的憧憬,并会作出种种令人兴奋的设想与描状。如马尔库塞在其哲学名著《爱欲与文明》中,即对于未来文明的新特征作出了这样意味深远的推论:“在这种文明中,理性是感性的,感性是理性的。”他还引用了波特莱尔的诗句加以形象地说明之:“这里,一切都是秩序、美,/华贵、宁静与感性。”这也就是说,作为一种人文景观,达到理融情畅,使情感的理性觉醒与智慧的感性直觉一同蓬勃,是人们期盼中的理想状态,也可以称作是一种追求完美人性的取向。
对于我们刚刚跨入的21世纪,尽管在许多方面还只是在构想之中,但在有些方面则是可以作出一些大致的判断的。中国作家陆文夫在2000年初所写的一篇题为《瞻前顾后》的短文中指出:“21世纪的许多事情都难以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活将会有极大的丰富;有一点使人担心,即精神生活将会陷入相对的贫困。”[5]笔者以为,作家所说的这一个“肯定”和一个“担心”,都是有根据的。事实上,从现代工业文明到来之后,这种相对的一“富”一“贫”的情况便越来越体现得明显,直到当下,这种现象的发展势头仍然是有增而无减。所以,另一位中国作家邵燕祥曾在世纪之交不无针对性地讲过一段颇有意味的话:“‘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然而,切不要动不动就侈谈改造世界,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众多社会力量合力的结果;从起码做起,先做到不祸害这世界,或少祸害这世界,就很不错了。这里指的不光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所有对未来没有失去良好愿望的朋友,面对‘风景不殊’的21世纪,律己和识人,恐怕还得从起码的不骗人、不害人做起,背离了这两条,也就有违于中国的和各国普遍的道德,有违于做人的道德,就堕为人类的蠢虫和蟊贼了。”[6]的确,在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总是怀着强烈的物质需求的冲动,并凭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向外伸张,急匆匆地改造这个,征服那个,却很少沉静下来观照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情况,包括绝少能够顾及情感世界的营造、拓展或呵护。如此而所导致的人文生态方面的变异、缺失,以及相关的负面效应已显而易见。因此说,这确实应成为新世纪全面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警示。
尽管对于新世纪的具体发展情形我们至今仍然难以准确料定,但有一点应该是明白的,那就是,其发展绝不应该是极化状态的。即,不应该在某一方面得到极大的、甚至是极端性发展,而其它方面却被漠视、遮蔽或拒斥。否则,这“发展”则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当代社会的发展现实已经启示我们,物欲的列车是无法承载时代的精神和丰满的魂魄的;瞬息万变的世态,只依靠单纯的理性和纯科技的手段将是难以适应的;信息激增所濡染的人间风情画,仅凭借光与色的分辨力将无从把握其全息的内涵,而其间情感的激活、配合以及滋润,反而会显得异常重要。有人曾作出过这样美好的憧憬:21世纪将是信息科学与情感哲学一同重要,一起发展的时代。良好的发展态势理应如此。社会的正向发展的标志不单在于物的增值,而主要在于人的发展,特别是在于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精神品质的提升。
当代人的生存背景中,许多方面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变化。遥感技术、光纤通讯、卫星传播、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当代人的生存中的科学技术成份激增,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重要依托。全球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已成不逆之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变得到处是招标、聘任、竞争。随之而来,旧时的那种世俗的情感依恋的“乡土性”必然会遭到冲击。在此互激式状态之中,实现情感世界的拓展与良性调适,则已成为突出的新的课题。马尔库塞曾提出,人们应该引导灵魂走出单向追求高新技术,并以此换取高物质、高享受的环状的封闭式跑道,而需要着力发展与高技术相适相谐的“高情感”,以求得物质进化与精神提升的平衡与协调。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也指出:在高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来越多,我们就希望高情感的环境”,“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人类社会无论走到哪一步,都不可忽视人的情感世界,否则,任何追求与努力都最终只能是舍本逐末。只有有情的世界,才是有灵性、有谐趣,有生机的,才有益于人的积极向善的本质特性的高扬,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实现个体的与社会的情感全面发展,是新世纪和谐演进的重要保证。从这样的意义上来看,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关系到人的生活情趣、生命情调,以及人格品位。情感教育在21世纪更具有特殊的使命与意义。还需特别指出,21世纪的美育的作为,远不止局限于美学领域进行,而是既有美学的一面,更有超出学术领域而进入生活的必要性,即,需要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人的精神格调的趣味化,物质生活的艺术化,生存状态的诗意化,以导引当代人在新的生存背景下扩展心理空间,获得更多精神的自由与愉悦。
[1]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陆文夫.瞻前顾后[n].人民日报,2000-01-08(4).
[6] 邵燕祥.新年点滴[n].中国文化报,2000-0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