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文化产业呼唤观念创新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用于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多,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我国目前的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加以解决。

文化产业就是在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大潮中崛起的,它的崛起对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确实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的发展依靠的是自然力,工业社会的发展依赖的是资源、资本和技术,那么,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知识和信息即“文化力”取代资源、资本和技术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学家约瑟夫•奈认为:“在信息时代,资本、自然资源,甚至土地不见得是财富。今天投资驱动型(investment driven)经济已经走到尽头,我们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型(innovation driven)经济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它需要新思维、新知识来推动。”经济学家米切尔·j·沃尔夫则在《娱乐经济》中指出:“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可以肯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还会日益增大,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会愈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跟上世界经济和文化的步伐,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现代经济是一种“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知识经济,更是一种高度“人文化”的经济,从产品设计到生产流程设计,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到品牌形象管理,从对客户需求的全面的人文化服务到对企业团队精神的全面文化建设,无不充满了现代人文精神。传统的“人文科学”已经通过“人文设计”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甚至已经找不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不体验文化意义的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经济已经开始在总体上以“文化意义”为基础了,现代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与文化活动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清楚了,现代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的主体。

现代文化产业强调“在世性与神性追求的双赢”,这首先是指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突出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特点、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含量;其次则是强调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与“和谐理念”,反对因单方面发展经济而破坏人类的自然生存环境和损害弱势国家与群体的利益,反对掠夺性开发、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是强调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份量和本土文化特色,提倡保持文化的生态平衡,反对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防范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的短视行为和负面效应。“在世性与神性追求的双赢”,其主旨在于破除物质与精神的隔膜、协调现世与未来的关系、平衡人类行为与自然演化的冲突,走出经济或物质中心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人类精神不断升华之间的和谐共存。

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中崛起的,我们应该将文化积淀与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转化为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把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我们民族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过渡。我们应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不仅是我们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使中华民族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为未来世界文化的形成与繁荣做出应有贡献的根本。在目前的文化交流中,出现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对历史短暂的文化的交流逆差,譬如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导致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在交流上出现了暂时的逆差。这种情况在中国入世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变得愈发严重。这说明,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经济的强势。这其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还需要深入地研究,我们应该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尽快扭转这种状况。

文化从非产业化的社会活动向产业化的经济资源转化,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整个经济计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国政府应该将自己放在文化全面开放的交往平台上,按照世贸规则调整和重构中国的交往理念、制度形态和法律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用竞争促发展的眼光和文化生态主义的思想范式充分发挥“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后发优势,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原动力与思想智性支撑。

所谓文化的全面开放,首先是强调“地球村”理念下积极的文化交往与对话,学人之长、为我所用,不断实现外来先进文化的本土化;其次是适时适机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在强大的外部文化参照下,不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世界文化市场的全面开放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文化的开放与融入,要使中国经济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是不可能的,况且,封闭与保护对任何国家与民族来说都是暂时现象。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上的后发国家可能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越来越与先进国家处于同样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应该在这种思路下重新理解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尤其是在中国已经走完五年的wto过渡期以后,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准确定位,合理安排我们有限的社会经济资源。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中国政府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遵守多边贸易原则,实行市场准入,增加贸易政策和管理的透明度,对外国公司和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执行非歧视政策;中国政府必将改革一切与世贸组织原则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交往理念,立足于制度创新,在世贸规则这个新的平台上整合与确立自己的文化管理理念和文化产业政策,即: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维空间所构筑的文化平台上,全方位推进中国的文化产业化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文化开放政策。只有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清楚了,文化产业发展起来了,所谓的“后发优势”才有可能发挥出来。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实力的巨大落差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这包括生产总值、市场占有量、产业结构、研发投资、科技含量、产品与服务质量等的落差。有差距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对待差距的“态度”是什么。因此,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应该着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非加强政策性保护;我们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实践。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不断进行观念创新:

第一,要改变“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家”的传统观念。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但是如果从人文资源的角度看,中国却具有五千年不间断发展的文明及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极具特色的文化风俗,这些文化资源将会越来越具有经济开发的价值。仅以旅游业为例,中国的历史文化古迹越来越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吸引物,其潜在价值无法估量。在“文化经济” 时代,中国将再一次有资格成为“资源大国”。

第二,要改变单纯从“物质生产”角度评价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习惯。因为仅仅从物质产品总量的角度已经无法估价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就一些传统产而言,特别是已经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应该以“下游化”的观点重新设计未来的发展,而对于那些代表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应该逐渐转变为以文化内容作为其价值主体来加以估价。

第三,要改变对文化创作、传播、接受活动的“非生产性”的看法。由于许多产业越来越依靠文化符号为其生产附加价值,文化活动从创作、制作、传播到接受都已经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其依赖国家支持的“事业”性质将越来越淡化。

第四,要彻底改变以前在文化认识上的单一的“意识形态观念”,真正确立新型的“文化经济”理念。对文化产品的属性,要从承认单一的精神品性转变为承认精神品性和商品品性两种属性;对文化的功能,要从强调单一的意识形态转变为强调意识形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两者兼备。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文化完全市场化的误区。发展文化产业毫无疑问地要立足于市场,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许多行业要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选择,但是由于市场固有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需求都是合理的;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文化中那一部分无法、也不能完全推向市场的文化事业,如义务教育、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图书馆、博物馆等等,不能简单地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国家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对科研机构、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要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在始终把社会效益与社会全面进步放到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第五,发展文化产业要摆正一个观念,即:我们不应该将文化装到产业的平台上去就以为是在搞文化产业了,而是要用产业的手段来经营文化,这才是正确的文化产业运作方式;说到底,这是一个以文化为主的产业平台,而不是一个以产业为主的文化平台。

指导思想的扭转和实践理念的改变,其落脚点还在于体制的改革、制度的创新和政策的制定上。一部好莱坞大片等于几十万辆汽车,美国人创造的这一奇迹展示了文化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利润空间。中国人已经在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文化氛围尚未完全改变的时候,接受了文化的产业化运作的冲击,人们现在开始渴望将一本书、一出戏经由崭新的创意和高新技术的武装之后,变得价值连城。因此,资源的重新配置、跨行业的重组、参与国际竞争的交叉重组、产业重组过程中资本的介入、文化产业向资本市场挖掘资金孵化产品与提高竞争力等等问题,是我们今后在“制度创新”中亟待突破与完善的重点。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交往方式和生存理念,是现代文明不断走向成熟的本质;因此,及时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完备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文化的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的高科技水平是我国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所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

当然,发展文化产业在中国不单单是一种纯经济的考虑,更是全球化大潮中我们面对强势文化冲击所实施的一项文化战略。因为发达国家依靠先发现代化的经济和科技强势,借助文化商品将其价值理念尤其是美国的文化观念大量输出到别的国家,尤其是那些渴望实现现代化又以美国为样板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样就造成了对文化接受国原有文化形态的巨大冲击甚至是毁灭。我们国家作为新兴的市场化国家,虽然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但是在全球化影响下也难免遭受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蚀。为了发展和壮大自己,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也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我们党的文化优势、保持我们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就必须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在微观层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与世贸规则接轨等途径,提高核心竞争力来提升我们的文化产业层次;二是在宏观层面,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先进文化,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公信力、重建文化道统来提升我们民族文化的国际地位和阐释效度,最终实现新时期、新环境下的中华民族崭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立。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更新时间:
    面向可持续的住宅产业发展公平性分析
    从模因论的维度看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试论我国智能终端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性缺失
    从网络推广讨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基于妖怪文化影响下的动漫角色塑造
    生命视角下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校园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文化工作探讨
    古籍普查工作与地方文化整理研究
    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
    根据文化特色 优化舞蹈编演
    《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初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