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地质背景、物质组分和岩石组构分析为基础,对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钠长
石-铁白云石岩进行了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热水沉积岩87sr/86sr比值变化范围为
0.71225~0.71781,平均值 0.71561,远高于同期海水和下沟组玄武岩87sr/86sr比值,略高于代表早白
垩世湖水锶同位素组成的藻灰岩87sr/86sr比值,但低于基底壳源硅铝质岩87sr/86sr比值,反映热流体与
海水无关,也不可能为单纯的湖水或幔源岩浆水;其中纹层状泥微晶热水沉积岩为热水矿物直接化学结
晶沉淀的产物,其锶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小,可代表均一化的热卤水池流体锶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
不同喷流口位置的“水爆角砾岩”锶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但同一位置的热水角砾与胶结物锶同位素组
成基本一致,说明两者应属于具相同成因意义的同期热水喷流沉积产物;综合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
沉积岩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推测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可能为富集硅铝质基底岩石高放射成因sr
的深循环下渗湖水与少量上升幔源岩浆水构成的混合热流体,可为青西凹陷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性质的 确定以及热流体循环动力学模型和热水沉积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关键词:sr 同位素 湖相热水沉积岩 热流体 下白垩统 青西凹陷
热水沉积岩和热水成矿作用是当前地学界最 前缘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已报道的资料众多, 但主要集中在海相研究成果中[1]~[7],而湖相的研
究成果很少[8]~[13]。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 沟组(k1g)地层中产有一套厚度巨大,但分布限 于深凹陷内的,具有深湖相沉积特征的纹层状、
条带状和角砾状暗色“泥云岩”(或泥质白云岩、 白云质泥岩和白云岩,统称“泥云岩”),其主要矿 物以微晶-隐晶质的钠长石和铁白云石为主[14],次
为重晶石和石英,局部含有丰富的方沸石、地开 石和黄铁矿等,偶含碎屑状闪锌矿、黄铜矿和方
铅矿[9],以及陆源粘土和粉砂。郑荣才等人通过系 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确定 此类具有特殊矿物成分的“泥云岩”为一类罕见
图 1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热水沉积岩发育位置示意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rock in xiagou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in qingxi sag, jiuquan basin
的湖相热水沉积岩,综合定名为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热水沉积岩[9-10],[15]。据国内外文献资料显示,
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的报道国外基本上都集中在现代湖底热水硅华沉积[16],国内曾由刘建明(2001)
报道过一例湖相热水硅质岩[8]。因此,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中所发育的湖相热水沉积岩,以富含铁
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6061601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72073)
的资助。
1
白云石、钠长石和其他复杂矿物组分而显得非常特殊和罕见,且属于真正满足“海/湖底喷出的热流体
直接沉淀作用的产物”定义的热水沉积岩[9],明显有别于国内外已报道的湖相热水沉积岩,具有极高的
研究价值。本文在岩石学特征分析基础上,首次系统研究了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的锶同位素地球化学
特征,尝试揭示热流体中锶组分的物质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同位素的热流体示踪意义。
1. 湖相热水沉积岩地质背景
酒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最边缘,位处北祁连与阿尔金两巨型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是在古
生界褶皱基底之上,于中、新生代通过北东向基底构造伸展断陷作用而发育起来的陆相断陷盆地,由酒
西和酒东两个次级盆地组成。青西凹陷位于酒西次级盆地东南部,为酒西次级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 面积约
650~800km2,由红南次凹、青西低凸起、青南次凹三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和发育有一系列分割
性很强的不对称箕状或半地堑断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主要分布于青南次凹南部的 深凹陷内(图
1),受燕山期ne—nne走向基底断裂张扭性活动控制。白垩纪期间全球大规模的火山活动,
造成同时期热液活动速度加快,并有显著的热液系统与水-岩反应[17]。青西凹陷内红柳峡、旱峡下白垩
统下沟组中不仅发现古火山口[18],还发现了水下喷发的玄武岩[15],[19],与任战利等(2000)[20]对酒泉盆地
古地温研究,认为早白垩世存在的显著地温异常应该与深部热事件有关的论断相吻合。
青西凹陷下沟组深湖相沉积剖面主要由白烟型热水沉积岩与正常沉积的暗色页岩不等厚互层组成, 与盆缘的扇三角洲呈相变关系[16]。按地层旋回性可划分出 5
个基本等时的旋回,每个旋回中的热水沉积 岩厚度变化为 10~250m,一般为 50~150m,分布范围有随湖盆扩大和水体加深而扩展加厚的特点,以
相当最大湖泛期的msc3 和msc4 两旋回热水沉积岩分布范围最广和厚度最大,并都出现高值沉积区(大
于 100m)与低值沉积区(小于 50m)相间隔的北东向带状展布格局,与基底断裂展布方向相一致[9、10]。
2. 热水矿物共生组合和组构特征
2.1 热水矿物类型及其共生组合特征
据薄片鉴定和 x 衍射资料,下沟组热水沉积岩热水矿物类型较多,包括:铁白云石(20%~66%)、钠
长石(12%~31%)、重晶石(5%~20%)、方沸石(2%~18%)、石英(3%~14%)、地开石(2%~15%),黄
铁矿(0.3%~6.4%),个别样品含有微量的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透闪石、石盐。电子探针分析结
果,上述热水矿物的主要元素含量均与该矿物的化学分子式基本一致(表 1 和 2)。显微镜下,上述矿 物极大多数呈小于 10μm
的隐晶质,仅少量铁白云石呈自形粉晶-细晶,钠长石呈发育聚片双晶的板条
状微晶,重晶石和方沸石个别呈微-粉晶级的他形-半自形晶结构。偶尔出现的闪锌矿具有相对较粗的粒
表 1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热水沉积岩的矿物平均化学组成(wt%)
table 1 average chemical composition(wt%) of the minerals of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rock
in xiagou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in qingxi sag, jiuquan basin
al2o3
sio2
tio2
co2
矿物 样数 na2o mgo
(sro) (so ) k2o
cao
(bao)
cr2o3 mno feo nio
(h2o)
铁白云石 6 0.16 11.11 (0.12) 0.14 30.74 (0.13)
0.36 10.18 47.25 钠长石 27 11.29 0.053 19.52
68.44 0.07 0.16 0.07 0.03 0.03 0.15 0.03
重晶石 12 0.22 0.01 (1.07) (34.59) 0.05 0.06 (63.87)
0.03 0.08
方沸石 8 13.67 0.01 23.46 54.33 0.01 0.01 0.02
0.05 0.04 0.03 0.03
石英 3 0.02 0.02 0.39 98.84 0.05 0.07 0.11
0.03 0.01 0.03 0.01 0.02 地开石 18 0.09 0.44
37.15 43.45 0.47 0.11 0.02 0.04 0.02 0.11 0.03
(18.05)
注:单矿物元素由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徐金沙高级工程师分析,仪器型号:jcxa—733
状半自形晶结构,而黄铜矿与方铅矿集合体为粒度变化大的它形晶。扫描电镜下,以铁白云石和钠长石
为代表的热水矿物具有半自形-自形晶结构的镶嵌状或堆晶状,显示以结晶沉淀为主的化学沉积特征。
表 2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热水沉积岩中金属硫化物电子探针化学组成(wt%)
table 2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tical dat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wt%) of sulphide minerals of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rock in xiagou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in qingxi sag, jiuquan basin
矿物 样数 as se s pb bi ag sb te fe co ni
cu zn au
黄铁矿 2 1.21 0 50.98 0 0.11 0.06 0.01 0
47.07 0 0.003 0 0.001 0.02 闪锌矿 2 0 0 32.626
0 0 0 0 0.086 0.622 0.021 0.012 0.499 66.55
0 黄铜矿 4 0.11 0.17 34.40 0.14 0.27 0.04 0 0.09
30.4 0.03 0.01 34.49 0 0
方铅矿 2 0 0.07 13.49 85.71 0.31 0.05 0 0
0.13 0.02 0.04 0.22 0.03 0
注:单矿物元素由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徐金沙高级工程师分析,仪器型号:jcxa—733
下沟组热水沉积岩常见的热水矿物共生组合可划分为如下 6 种:①钠长石—铁白云石或铁白云石
—钠长石组合;②石英—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③石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④石英
—方沸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⑤地开石—铁白云石组合;⑥单一铁白云石组合。各组合中虽然 可普遍含有黄铁矿和较丰富的有机质组分,但微量的
zn、cu、pb 等金属硫化物仅出现在②至④组合中, 而少量的陆源石英粉砂和粘土等正常沉积组分主要出现①和⑥组合中。
2.2 组构特征
下沟组热水沉积岩组构以发育微-隐晶结构和纹层状构造为主,局部出现特征的热水碎屑结构、热水
角砾结构和条带状、网脉状、旋涡状和同生变形层理等沉积构造。不同的结构构造具不同的成因意义:a.
纹层状构造,常见纹层由上述①至⑤组合的矿物呈亚毫米级纹层相间组成,其中钠长石、重晶石、方沸石
和地开石纹层主要出现在深凹陷内,代表沉积环境较为稳定的热卤水聚积区;b.热水内碎屑结构,可细分
为砂屑结构和角砾状砾屑结构两类,砂屑主要由钠长石和重晶石集合体组成,偶含微量闪锌矿、黄铜矿和
方铅矿的砂屑。角砾大小不一,岩性多为纹层状钠长石-铁白云石热水沉积岩,角砾间被钠长石、重晶石、
方沸石和地开石充填胶结,胶结物中偶尔也含有浸染状闪锌矿。热水内碎屑成因被认为与喷流口内超温、
超压的热水沸腾爆炸作用有关,堆积在原处的角砾很快被热水矿物充填胶结,常被称之为“水爆角砾岩”
或“震积角砾岩”,可直接指示喷流口所在位置或为喷流口充填物;c.网脉状构造,较为常见,由钠长石、
重晶石和方沸石等热水矿物充填基岩裂缝而成,被认为是识别热流体运移通道和喷流口位置的最重要标志
之一[3,8,21、22];d.旋涡状构造,偶见,旋涡直径为数毫米,由平行层面的呈同心纹层分布的钠长石、重晶
石和铁白云石晶屑(或内碎屑)组成外圈,中心管被结晶的钠长石与重晶石充填,个别中心管含有斑晶状
的透闪石,可直接代表喷流口位置;e.同生变形层理,表现为纹层不规则的软变形、揉皱和微剪切,成因
可能与热水沉积物快速堆积形成的陡坎状地形沉积物发生重力滑动有关,亦可指示热水喷流口位置。
3.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锶有四个稳定同位素:84sr、86sr、87sr、88sr,实际工作中,锶同位素的组成一般用r=87sr/86sr来
表示,自瑞典地质学家wickman(1948)首次报道锶同位素在地层学中的应用以来[23],锶同位素的研究不
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分析技术的提高,锶同位素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关于锶同位素与热液流体关系的
研究,由于受到热液流体无法或很难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限制,只能针对其形成的同期沉积物(如火山
岩、热液矿床、热水沉积物等)进行研究。近年来,锶同位素在研究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火山岩的源区特
征和深部过程的应用较多,为源区部分熔融以及浅部岩浆房中的分离结晶、同化混染作用提供大量信息,
是现代成因岩石学研究重要手段[24]~[25]。其次,结合rb同位素对热液矿床成矿时间进行定年研究[4、5、26]。
更重要的是,锶同位素组成可进行同位素示踪应用,其空间变化可用来指示携带成矿元素的流体迁移行
为和方向,已成为推测或确定古热液流体活动及成矿元素迁移踪迹的重要手段[27、28],是探讨成矿流体特
征和成矿物质来源最有力的工具之一[29],这也是本项目进行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目的。
3.1 采样及分析方法
17 件样品中 14 件取自 8 口钻井下沟组深—半深湖相的地层岩心,3 件取自旱峡剖面同层位地表露
头,所有样品新鲜和剔除处理,分别代表湖相铁白云石和钠长石水爆角砾岩、铁白云石-重晶石热水胶
结物、纹层状泥微晶钠长石-铁白云石热水沉积岩、碱性拉斑玄武岩和核形石灰岩,分析结果列于表 3。
样品的sr同位素分析在
表 3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正常沉积灰岩和拉斑玄武岩锶同位素组成a)
table 3 strontium isotope composition of lacustrine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rock, the algal limestone and tholeiitic magma of xiagou
formation in qingxi sag, jiuquan basin
样品号 层位 深度(m) 采样点 岩性描述
87sr/86sr(2σ)
qx08 k1g 3766.43 柳 104 井岩心 泥-微晶铁白云石钠长石角砾
0.71276±0.00010
qx07 k1g 3766.43 柳 104 井岩心 水爆角砾岩铁白云石胶结物
0.71225±0.00006
qx24 k1g 4381 柳 6 井岩心 泥-微晶铁白云石钠长石角砾
0.71588±0.00003
qx23 k1g 4381 柳 6 井岩心 水爆角砾岩铁白云石胶结物
0.71671±0.00004
qx26 k1g 4381.6 柳 6 井岩心 泥-微晶铁白云石钠长石角砾
0.71588±0.00002
qx25 k1g 4381.6 柳 6 井岩心 水爆角砾岩铁白云石胶结物
0.71549±0.00009
qx11 k1g 4240.29 柳 104 井岩心 纹层状泥-微晶钠长石铁白云石岩
0.71616±0.00003
qx16 k1g 4408.5 柳 4 井岩心 纹层状泥-微晶钠长石铁白云岩
0.71781±0.00007
qx22 k1g 4380.5 柳 6 井岩心 纹层状泥-微晶铁白云石钠长石岩
0.71582±0.00006
qx34 k1g 4905.6 柳 9 井岩心 纹层状泥-微晶钠长石铁白云石岩
0.71506±0.00003
qx48 k1g 4459.9 窿 105 井岩心 变形纹层状泥-微晶铁白云石钠长石岩 0.71510±0.00002
qx56 k1g 4354.57 青 1-1 井岩心 纹层状微晶重晶石钠长石质铁白云岩 0.71767±0.00003
qx57 k1g 4045.22 青 2-1 井岩心 纹层状泥-微晶钠长石铁白云石岩
0.71517±0.00006
qx61 k1g 4023 青 2-4 井岩心 纹层状泥-微晶铁白云石钠长石岩
0.71684±0.00002
qx63 k1g 209.2 旱峡沟口 枕状碱性拉斑玄武岩
0.70696±0.00001
qx64 k1g 240.6 旱峡沟口 枕状碱性拉斑玄武岩
0.70678±0.00006
qx65 k1g 297.1 旱峡沟口 核形石藻灰岩
0.71321±0.00002 幔源锶同位素组成平均值b)
0.70350
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平均值c)
0.707401
壳源硅铝质岩锶同位素组成平均值d)
0.720±0.005
a)样品测试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同位素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宜昌)完成,b)据文献[33],c)据文献[30],d)据文献[31].
3.2 分析结果与锶同位素特征
从表 3 可以看出,下沟组不同成因类型的样品锶同位素组成特征有很大的差异,有如下显著特征:
1)代表正常湖水锶同位素组成的下沟组核形石藻灰岩87sr/86sr比值为 0.71321,远高于早白垩世 海水 0.707401 的平均值[30](图
2)。
湖相沉积的碳酸盐岩87sr/86sr比值 要比海相偏大的原因,与湖盆比海 盆更易受高87sr/86sr比值的壳源硅 铝质岩影响有关。
2)各类热水沉积岩87sr/86sr比 值的变化范围为 0.71225~
0.71781,平均值为 0.71561,均低于
研究区来自祁连山北部碎屑岩物源
[32]的基底壳源硅铝质岩锶同位素平 均值 0.720±0.005[31](图 2)。
图 2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典型钻井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组成 fig.2 strontium isotope composition of
lacustrine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rock of xiagou formation in
representative well of qing sag, jiuquan basin
3)纹层状热水沉积岩的87sr/86sr比值变化范围较小,为 0.71506~0.71781,平均值为 0.71620,
远高于下沟组玄武岩和核形石藻灰岩,但低于壳源硅铝质岩的锶同位素平均值(图 2)。纹层状热水沉
积岩的组构分析,已证实隐晶质的矿物组分大都为热流体的直接结晶沉淀物,由于岩性致密,所经历的
后期成岩蚀变改造很弱,因此,其锶同位素比值可代表热水矿物沉淀时热流体的初始锶同位素组成。
4)“水爆角砾岩”的锶同位素组成有 2 个特点:其一是同一角砾岩中的角砾与胶结物的锶同位素
组成基本一致;其二是不同采样位置的“水爆角砾岩”锶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其中采自柳 104 井热水 喷流口内的角砾和胶结物(qx07 和
08)87sr/86sr比值为 0.71276 和 0.71225,平均值为 0.71251,系所
有热水沉积岩样品的最低值,且低于代表正常湖水来源的下沟组核形石藻灰岩87sr/86sr比值,而采自热 水喷流口外的其它样品87sr/86sr比值为
0.71549~0.71671,平均值为 0.71599,变化范围和平均值都与 纹层状热水沉积岩基本一致。
5)代表幔源锶来源的旱峡沟口下沟组水下喷发的枕状碱性拉斑玄武岩,其87sr/86sr比值为
0.70678~0.70696,平均值为 0.70687,远远低于壳源硅铝质岩锶同位素平均值 0.720±0.005[31],与全 球幔源锶同位素
0.70350 的平均值[33]比较则略有偏高(图 3),说明岩浆运移过程中有来自基底壳源硅
铝质岩高放射性锶的混染。该套玄武岩呈夹层分布于湖相地层中,经同位素测年证实与青西凹陷热水沉
积岩同为早白垩世产物[18],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大陆拉张环境,源区为富集 地幔[19]。
3.3 有关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意义讨论
根据上述各类样品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对研究区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意义讨论 如下:
1)已有的研究成果已初步证实该地区下沟组湖底的热水沉积作用发生在具备还原、偏碱性条件的
深源热卤水池环境中,热液喷流沉积过程中断陷盆地的深水、高压和封闭的环境条件,限定了湖底热卤
水池很小的热流体/湖水混合比例[11]。除一件采自喷流口内的样品,所有的热水沉积岩样品的87sr/86sr
比值均远高于代表幔源锶来源的下沟组玄武岩和高于代表正常湖水来源的下沟组核形石藻灰岩,但明显
低于基底沉积的壳源硅铝质岩平均值,表明热水沉积岩中的锶不可能直接由湖水提供,可能部分来源于
下覆基底沉积,部分来自同期幔源岩浆热流体,显示出某种复杂成因的混合热流体来源性质。
2)代表热卤水池环境的各类纹层状热水沉积岩的采样位置虽然不同,但87sr/86sr比值变化范围较
小,说明来自各喷流口的热流体在热卤水池的聚集过程中已发生锶同位素的均一化作用而具有相似的性 质,在沉淀热水矿物的过程中也未发生强烈的sr同位素分馏。
3)采自不同位置的“水爆角砾岩”锶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但同一位置的样品角砾与胶结物锶同 位素组成基本一致的特点,可说明如下 3
个问题:①形成胶结物和角砾的热流体在沉淀过程中未发生
sr 同位素分馏,说明两者在热水沉积的成因意义上不具备差别,应属于同期热水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式
形成的产物;②由于“水爆角砾岩”产自喷流口内或喷流口附近,更能代表热水矿物沉淀时热流体的初
始锶同位素组成特征;③不同喷流口位置的“水爆角砾岩”,只能代表该喷流口的热流体初始锶同位素 组成值。
4)据黄思静研究[34],正常沉积岩在埋藏成岩过程中相对晚期沉淀的碳酸盐胶结物,特别是铁白云
石胶结物由于放射性成因锶的加入,其87sr/86sr比值会高于相对早期沉积物。然而本研究区热水沉积岩
中的铁白云石胶结物87sr/86sr比值,无论是变化范围还是平均值都低于同生期热水直接沉淀形成的纹层 状泥微晶铁白云石(表
4),表明铁白云石胶结物并非正常湖相沉积期后的胶结物,而是喷流口内或喷
流口附近因超温、超压的热水沸腾爆炸而形成的热水角砾岩并与之伴生的热流体迅速沉淀、结晶和充填 胶结作用的产物。
表 4 不同地区“白烟型”热水沉积岩 sr 同位素组成与热流体来源对比
table 4 comparison of strontium isotope composition and hydrothermal fluid
source between
different “white smoke type”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rock
87sr/86sr比值
样品类型 样品数
变化范围 平均值
热流体来源
贵州天柱大河边和玉屏热水沉积重晶石[28] 17 0.70831~0.70896 0.70859
海水与海底幔源热卤水混合热流体 滇西兰坪-思茅盆地热水沉积重晶石[22] 2 0.71150~0.71197
0.71174
滇西兰坪-思茅盆地热水沉积铁白云石[35] 2 0.70874~0.71232 0.71202
壳源与幔源混合热流体
甘肃西成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灰岩[27] 5 0.70994~0.71811 0.71242
海水与壳源热卤水的混合热流体 青海锡铁山热水喷流沉积大理岩[36] 9
0.71131~0.71521 0.71259 海水与壳源热卤水的混合热流体
下沟组“水爆角砾岩”铁白云石重晶石胶结物 3 0.71225~0.71671 0.71482
下沟组“水爆角砾岩”铁白云石钠长石角砾 3 0.71276~0.71588 0.71484
热水沉积的纹层状泥微晶钠长石铁白云石岩 8 0.71506~0.71781 0.71620
湖盆壳源与少量幔源混合的热卤水
5)与同期玄武岩锶同位素组成特征相比较,热水沉积岩明显偏高,且从“水爆角砾岩”的铁白云
石胶结物→“水爆角砾岩”的角砾→纹层状泥微晶钠长石铁白云石岩等样品,锶同位素演化呈现逐渐升 高并偏离玄武岩的影响范围(图
3),说明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的锶来源受幔源影响较少。
但据研究区热水沉积岩与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对比关系分析,显示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亲
缘性[11、16],推测热流体的锶同位素组成中,有少部分来自同期玄武岩喷发活动时混入的幔源锶,如采自
柳 104 井喷流口内的“水爆角砾岩”相对较低的87sr/86sr比值,可能与玄武岩喷发活动时幔源锶混入热 流体有关。
6)通过不同地区“白烟型”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比,对应的热流体来源呈现出以海底
幔源热卤水为主的混合热流体,逐渐向陆(湖)相壳源热卤水为主的混合热流体过渡的规律(表 4 和图
3),伴随各类型热水沉积岩受陆相高放射性成因锶加入的影响增强,87sr/86sr比值加大的变化趋势明显,反映这些热水沉积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热流
体来源、性质和演化有着不同的因果关系,如幔 源锶来源的热水沉积岩87sr/86sr比值偏低,反之 亦然。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的胶结物→“水爆角
砾”→纹层状热水沉积岩的87sr/86sr比值逐渐加 大的演化趋势,与热流体喷流和聚集过程中受陆 相高放射性成因锶加入的影响有关。
综上所述,在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热水沉 积岩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范围不同。由于热 流体中的sr是源区sr和热流体运移过程中途径基
岩sr的综合叠加效应的结果,包含了流体源区和 途径基岩的信息,因此,sr同位素是示踪流体来
源和流经途径的有效示踪剂[37]。通过上述针对青
图 3 不同地区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组成均值直方图
fig.3 histogram for mean 87sr/86sr average value of different “white
smoke type”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rock a.幔源锶;b.旱峡沟口玄武岩;c.贵州天柱和玉屏热水沉积重晶石;
d.滇西兰坪-思茅热水沉积重晶石;e.滇西兰坪-思茅热水沉积铁白 云石;f.甘肃西成热水沉积灰岩;g.青海锡铁山热水沉积大理岩;
h.下沟组“水爆角砾岩”铁白云石胶结物;i.下沟组“水爆角砾岩” 角砾;j.下沟组纹层状泥微晶钠长石铁白云石岩;k.壳源硅铝质岩
西凹陷湖相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可推测其主要来源于深循环的下渗湖水与少量来自同期
玄武岩喷发活动带来的幔源岩浆水构成的混合热流体,并以早白垩世伸展构造控制的北东向次级基底断
裂作为通道和萃取硅铝质基底岩石中的高放射性成因锶,从线性断裂带喷出和结晶沉淀热水矿物而形成
化学成因的湖相热水沉积岩。从贵州天柱大河边和玉屏热水沉积重晶石→滇西兰坪-思茅盆地热水沉积
重晶石和铁白云石→甘肃西成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灰岩→青海锡铁山热水喷流沉积大理岩→青西凹陷
湖相热水沉积钠长石铁白云石岩87sr/86sr比值平均值呈现逐渐增大趋势(表 4 和图 3),,对应的热流
体来源研究呈现出以海底幔源热卤水为主的混合热流体逐渐向壳源热卤水为主的混合热流体过渡为典 型规律(表
4),可进一步旁证研究区高锶热流体来源于湖盆壳源与少量幔源混合热卤水的推断是可靠
的,结合青西凹陷早白垩世受基底次级断裂控制的断陷湖盆构造背景,以及热水沉积岩微量元素和稀土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下沟组玄武岩具有一定的亲缘性,也为热流体中含有幔源组分提供佐证。
4. 结论
通过上述阐述和对比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来自不同喷流口位置的热流体在湖底热卤水池聚集过程中有均一化作用,直接化学结晶沉淀的
纹层状泥微晶热水沉积岩87sr/86sr比值可代表均一化的热卤水池流体锶同位素组成;不同喷流口位置的
热流体锶同位素初始值不一致,可能与不同喷流口位置的热流体受到的幔源锶不同程度的混入有关,因
此,指示不同喷流口位置的“水爆角砾岩”锶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
2)各类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变化范围和均值远高于下沟组玄武岩和同期海水,略高于早白垩世湖
水,但低于硅铝质基底岩石,反映热流体来源与海水无关,也不可能为单纯的幔源流体或湖水,与不同
地区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比结果,表明热流体很可能属于富集硅铝质基底岩石高放射成因sr 的深循环下渗湖水与少量上升幔源岩浆水构成的混合热流体。
3)推测酒泉盆地青西凹陷早白垩世以伸展构造控制的北东向次级基底断裂作为通道,来自深部的
混合热流体沿基底断裂运移和萃取基底中硅铝质岩石高放射性成因锶,从线性断裂带喷出和在湖底低洼
部位聚集形成热卤水池,并从中结晶、沉淀出重晶石、钠长石和铁白云石等热水矿物,从而形成罕见的、 以铁白云石为主的角砾状和纹层状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