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高三理科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有效策略
理科生不重视语文学习固然有学生层面的原因,如理科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态度,思维特点导致的偏科等因素。理科班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高耗低效,有的甚至认为,花时间学习语文还不如解几道数理化题目合算。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教学者的层面去思考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即机械做题、机械讲评存在的弊端以及教师教改意识的缺乏。
对高三理科班学生来说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在高中的最后一学年,挖掘潜力对高三理科学生固然有着诸多的困难,但惟其薄弱,才有提升的可能。教师只有树立教改意识,改变传统的机械练习与机械讲评的教学方法,抓住高三阶段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结合高三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优势,积极探索与钻研,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并在“发现”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理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三理科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树立教改意识,改变传统课堂复习模式
有些理科生之所以语文学科成绩落后,与他们对语文学科一贯的态度、缺乏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外阅读面狭窄等因素有关,更与教师缺乏教改意识、没有结合理科生特有的思维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忽视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有关。高三复习阶段,大量的练习与考试、机械的习题讲评几乎贯穿了整个复习阶段,学生对这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势必会产生倦怠心理。教师本身缺乏教改意识,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则使高三理科班学生“苦不堪言”。如何实施有效策略,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教改意识,改变传统课堂复习模式和机械的试卷习题讲评模式,引教学的源头活水进入课堂,让高三语文复习的高效率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考试、试卷讲评固然是整个高考复习阶段的主旋律,但语文教师适当调整教学方式,甚至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心理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却要以其他理科的复习方法试图改变学生的落后面貌,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复习方法,在常规的教学环节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高三理科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要结合理科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充分利用理科生的思维优势对其加以良好引导、培养和训练,有效提高理科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
二、营造课堂语文气场,用个性化教学吸引学生
营造课堂语文气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对高三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课堂这个师生对话交流的特定环境,创设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用个性化的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三理科生课外阅读知识面狭窄,因此,教师不妨发挥个人的魅力,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风采,营造个性化的教育氛围。同时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个特定的交流空间,对社会上的一些人和事谈谈自己的深度解读。对素材的思考与解读是对高三学生必备的写作思维能力的锻炼,同时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高三阶段,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备考,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了解,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把握关键的教学时机。实施有效策略
1 新接手班级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与把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高三起始阶段,对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情况有必要做实际的调查与把握。每当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你认为语文学科中薄弱的环节在哪
里?你手头还有那些语文复习资料?你在语文方面所花的时间是多少?你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吗?你拥有哪些课外杂志?
2 试卷讲评和分析环节:量化分析,增加认同感
卢梭认为,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最好的也更为可靠的办法是“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因为“现实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的动力”(《爱弥儿》)。可见,现实的成功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高三理科生的思维注重结果,比文科生更功利。在每次的试卷评改后采用量化措施,用数据说话;建立薄弱学生学习跟踪档案。因为理科生对数据和数学分析方法比较认同,所以量化不仅可以让学生知其然、增加认同感,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此方面的分析,激发理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 专题复习环节: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体验“发现”的喜悦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理科生为何对做数学题目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主要原因是做这些理科的题目本身具有成就感,如果在我们的语文复习中,也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作为发现者的乐趣,体验到“发现”的喜悦,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以小说复习主题探究为例。教师在这一专题的复习中,要精心挑选具有可探究性的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在小说文本主题探究的复习中,引入汪曾祺的《侯银匠》、卡尔维诺的小说《良心》这些文本。学生通过自行提问、自行答疑的方式探寻小说的主题,有了自己独特的解读,从中体验到“发现”的成就感。
又如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结合2011年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选取纳兰性德的其他诗词,进行诗歌鉴赏的理论复习。在文本的深入鉴赏与解读的同时,对词人的身世及创作背景进行适当的深入与链接,其中穿插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唤起了学生诗词学习鉴赏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复习文言断句时,选取了《世说新语》中几个有趣的小故事,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不错。
四、虚功实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望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却没有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自觉自愿性。在语文基础基本定型的情况下,关注高三理科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材积累要求学生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更是高考作文备考的必要环节。但受到时间紧、学业任务重等因素影响,高三理科班的课外阅读和素材积累一直处于困境之中。学生一方面没时间看课外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的课外书可读。许多时候,素材积累环节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从收缴起来的寥寥几本摘记中可见一斑。然而,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对高三理科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在素材积累方面做好示范作用,让教师引导示范和学生资源共享相结合,在课外素材积累方面共同努力。例如,我用抽签的方式,每天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摘抄素材,可以是名人名言、可以是人物事件,但要有适当的分析与议论,并指出适用的范围。鼓励学生不定期购买相关杂志,实施资源共享,教师利用上届学生捐献的杂志分发给每个学生,积极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更重要的是如何摘记,教师要交给学生素材积累的方法。理科生思维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足。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做这方面的引导和示范。积累素材的同时,要照顾素材的广度和深度,对所积累的素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