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力求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 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兴趣的学习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对知识的掌 握会更加迅速牢固。反之,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笔者对1991、1992、1993三年 进入我校普师班的619名新生在初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不署名、不讨论 、实事求是的调查,结果如下表(学生来自五县一市、两个矿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项目
结果(人数)
百分比(%)
对生物是否感兴趣
是 208
否 411
33.60
66.40
生物是否难学
是 388
否 231
62.68
37.32
初中老师做实验次数
10次以上 89
1-10次 261
0 269
14.38
42.16
43.46
自己做过实验吗
是 58
否 561
9.73
90.63
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吗
是 511
否 2
无所谓 106
82.55
0.32
17.12
是否适应新教法
是 217
否 352
无所谓 50
35.06
56.87
8.07
毕业后是否愿意去农村
是 305
否 273
无所谓 41
49.27
44.10
6.63
从上表可以看出,进入中师的学生,学校换了,教师换了,再加上基础不一,教学的脱节和学习的不适应 现象是很普遍的。他们中有的对生物学习感到困难,有的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有的在初中放弃了生物学习, 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生物课,生物学知识基本上是空白,这给中师的生物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只 有坚持启发性、趣味性,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应尽可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体味到知识、趣味与启发性的有机结合的教法,轻松愉快 地学到知识。为此,笔者多年来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效果较好。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 好的导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我查阅大量资料,尽可 能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入。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也尽量通过实验、模型、讲故事、讨论、设疑等方式引 入。
如在学《生物与环境》前,补充了人口增长与粮食资源危机、人口普查、水法、土地法、矿产资源法等内 容,介绍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并列出惊人的数字:全世界每年增加6000万人,须增加粮食12×10 [6]t,目前尚有8亿人处于饥饿之中,我国也有少部分地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我国1992年与1952 年相比,人口增加一倍多,土地减少1/5,尽管奋斗了40年,人均占有粮食仅增加38kg。全球每分钟有 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20公顷森林消失;每小时有2个物种灭绝,有3×10[6]t土壤流失,每天生产 垃圾27×10[6]t,向大气排放co[,2] 15×10[6]t;有10万人死于污染造成的传染病和癌症; 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60亿元,相当于8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损失。通过这 些数字提高了趣味性。
二、加强生动多样的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对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来说,语言 叙述不如实物、标本直接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感知那样鲜明、具体、完整。
多年来,本人坚持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实验、录像、图表等形式辅助教 学。如在讲鲫鱼时,就将鱼放在玻璃缸中,先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再剪掉一条鱼的尾鳍和腹鳍,放回水 中,观察其运动情况,并与其它鱼对比,了解鳍的功能。再破坏另一条鱼的侧线,用木棍搅水,让学生观察思 考:鱼游的方向与水流方向如何,以掌握侧线的功能。讲昆虫的呼吸系统时,把两只蝗虫同时浸入水中,其中 一只身体浸入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另一只头部浸入水中,身体露出水面,观察哪只先死,了解气门的功能。 在讲《松杉柏》时,把学生带到校园,分别观察松杉柏的树干、树枝、树叶,找出异同点。在讲较难掌握的《 细胞的分裂》时,设计制作了有丝分裂演示仪,配合挂图,演示出各期变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并填写“有丝分 裂简明表”,编写顺口溜,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
三、建立兴趣小组,做好实验 中师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各校条件差异较大,有的农村学生基本上没动手做过实验,因此教师要对中师 新生的实验水平摸底,检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操作,了解存在问题,有计划地纠正与补足。要努力创造条件,增 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广泛观察,使之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培养敏锐的观察能 力;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发展思维能力;也应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标本,开展科技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培养训练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有关书籍,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同学们在初三时面对升学的压力,被大量的练习题、复习题、模拟题搞得自顾不暇,根本谈不上课外活动 。而中师生的未来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包括独立设计一些小实验。所以应较多地开展能发 挥学生特长爱好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将会使他们耳目一新,兴趣陡增,从而训 练和培养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为避免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应定教师、定学生、定计划、 定时间、定地点,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代用品,设计与小学自然课教学内容有关 的生物小实验以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有关的小实验。如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 ;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 。但活动一定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否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减少,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
四、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授之以渔” 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和概念繁多、知识零碎、要记忆的东西多,“记不住”是普遍问题,但只要 指导得法,仍可使课本上的文字变活,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教师首先要根据大纲,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 要求,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学会“点金术”,使之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 者常采用理解、对比、口诀、分类、联想等记忆方法。尤其是理解记忆,易记且保持时间长。如将有丝分裂和 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遗传的三大规律等具有相反、相近以及有联系的内容,列成表格,比较分析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理解越透彻而记忆越牢固。如将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制作过程总结为八个字: 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减数第一次分裂突出六个字;联会、分离、减数;而基因分离规律强调三个分离; 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杂合体后代性状分离。又如将生物的基本特征编成迷语,使其 生动形象、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比如,“身体圆筒状,把口当作肛,口旁多只手,反应不定向(水螅)”; “没有腿、眼、牙,耕地胜犁耙,脱衣产幼仔,钓翁喜欢它(蚯蚓)”;“有尾无腿水中生,有腿无尾陆上登 ,又能游泳又善跳,见到害虫吞口中(青蛙)”;“两个大瓦片,盖个小房间,有个胖娃娃,静静睡里边(河 蚌)”等,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
此外,还要抓住心理变化,因势利导,教书育人。帮助新生克服进入师范后“松一口气”的消极思想,要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差距,严格要求自己,尽快适应中师学生的新环境、新要求、新教法,指导他们把远大理想 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可通过举办生物知识大奖赛,班级对抗赛,系列讲座等,走出课 堂,面向大自然,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突出师范性、地方性、农村性 、教育性,陶冶他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和情操,为他们将来在较艰苦条件下从事小学 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业务根底。
总之,搞好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是多因素的,不是通过一节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把起始教 育与教学抓紧,重点抓好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衔接,创造良好的环境 ,有层次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创造性在一开始就得到很好的发挥,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 从初中到中师的过渡,有利于中师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