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世纪,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将对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并给教育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中国论文联盟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课程 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45-0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呢?本人认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利用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良好的前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很多中学配备了微机室、专用多媒体教室,建立电教中心,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打下了硬件基础。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是摆在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谈谈自己的感触。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整合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正如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大自然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资源,但有些却在千万里之外,学生不可能随时身临其境,亲睹之景,这时信息技术可以助一臂之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力手段,不论是课堂教学中的课件展示,还是利用课程辅助学习软件进行人机对话,或是在物理实验中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室”来完成一些现实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等,这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并延伸到课外,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讲授气体性质这一章节中,通过电脑模拟演示一些在教室里难以一时完成的生活现象(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马路上的一辆自行车突然爆了胎;装了热水的保温瓶如果拧的很紧,等一会儿就很难打开瓶盖等),通过电脑的演示,使这些现象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
2.以信息技术为平台,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然规律,激发其兴趣。
例如,高一物理《查理定律》,这一堂课是以dis系统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实例。首先在这之前学生们都基本上具有了使用dis系统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实验室给学生准备了烧杯、小密闭的烧瓶、热水、冰块、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计算机。先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在烧杯中放一些热水,把密闭的烧瓶放在烧杯中,用温度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测出烧瓶中气体的温度和压强,同时把数据传输到电脑中;然后在烧杯中不断地放入冰块,测出随着温度降低后气体的温度和压强。最后通过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学生自己可以总结得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其温度和压强的关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其求知的欲望。
3.以信息技术为平台,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模拟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多媒体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即用16匹马来拉球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小的演示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是重要的一环。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随着信息的普及,课堂信息量较过去有量和质的飞跃,信息技术对知识的形象、规范、科学的展示等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皮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对信息的大量整合,对展示与练习的快速呈现,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许多过去只靠板书呈现的东西现在只需一键下去,就呈现出来,过去靠大量词汇描述的事例和现象现在通过声和色的立体呈现就可让学生熟记于心。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只需老师稍加引导就可高效自主的学习。中国论文联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物理课堂教学,一方面改变了教与学的环境,通过情境创设和网络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注重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知识的呈现方式由单媒体变为多媒体;知识的获取方式由单一性变为网络化;知识的掌握方式由局部刺激变为多元刺激,这些改变会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主动学习优于被动学习;多媒体学习优于单媒体学习;网络化学习优于单一性学习。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环境学习,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同时也培养了理解学术观念、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一种比较符合目前实际情况的网络学习方式,它不排斥教材中的知识,教师选择的课题或学生自拟的课题都是以教材中的知识为生长点,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环境保护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通过这些渠道,学生会了解到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污染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目前的几种主要危及人类的污染问题以及污染现状,从而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班级校友录等,甚至可以用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三、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与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中国论文联盟
1.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物理情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例如,α粒子散射实验是卢瑟福想证实汤姆逊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逊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著名物理实验,高中物理课本是以文字和插图形式描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因为是静态的,比较抽象、枯燥,不易被学生所接受,利用几何画板或flash制作成课件,通过课件让学生观察“α粒子散射实验”。教师只提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建立起“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这种观念的建立和理解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物理情景认真反复地观察,主动思考来实现的,是一种直觉。
2.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物理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由于实验中的小球在空中运动太快,学生看不清,教师通过先做实验,学生观察,再看电脑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小球运动的轨迹图像的课件,借此演示平抛小球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就显得轻松容易了。可见,课件的制作,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详细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旧知识的“温故”和对新知识的“知新”,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提供仿真实验室和营造理想化状态下的实验环境
在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因此有许多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提出了较多的限制;另一方面有的物理实验会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限制。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问题,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来探究物理实验,与我们在物理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教学中,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若用课本上的表述,学生很难理解,可以事先提出问题,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速度的原因?学生可以想象,得出自己的结论后,教师开始用动画来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过程,由于这个实验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可以将现实中无法完成的“理想实验”得以实现。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并不是都有必要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从实效性的角度出发,应选择教材大纲中的重点内容、教学评价中的热点内容,用常规教学法不容易讲清楚的内容、其它媒体难于代替的内容等。如物质微观结构、工业生产的流程、危险性的实验、变化速度太快或太慢的过程(如爆炸、煤和石油的形成)、成本很高的实验。
总之,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物理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物理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物理教学,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挑战。中国论文联盟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