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的训练不容忽视,它可让学生具体而深入地思考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真谛,进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
一、链接生活,培养数学思想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有效方式。
通过对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的开发和运用,可形成由载体连接生活的中介。例如在教学“利息、利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调查银行、信用社当时的利率,预算储蓄压岁钱的年息。又如在教学“形体知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可感知的形体,同时收集各种数据和信息,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这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自主实践,提高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推理、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主动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应暗示。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自主探索的尝试,多一些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圆”,认识“圆”。“怎样画一个标准的‘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先不作示范,而是让学生勇敢实践、大胆尝试,看哪个学生的方法又多又好。就这样,学生人人动手,主动探索画“圆”的方法。很快地,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硬币、圆形茶杯盖等)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讨论圆形大花坛、圆形大水池的画法。就这样,学生发现了
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了,于是他们越发乐于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探究“圆”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进行实践操作,既使学生的灵性得到完全的释放,又使数学的“教”与“学”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数学学习不仅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数学教材和学生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就数学教材中的“形体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用橡皮泥、土豆和萝卜等材料自制成圆柱,再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从而发现圆柱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让学生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通过反复实验,最后发现规律——圆柱形容器盛的沙子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的三倍;如果两者的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经历这一实践操作的过程,学生不仅亲身体验,更构建了多方面的知识,进而形成探究此类数学问题的方式。
面对数学问题,小学生具有独特思维。因此,教师应放开小学生的手脚和思维,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实践操作,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发现数学知识,从而将他们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使数学教学回归本真。
三、应用拓展,发展数学素养
现实生活能不断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与内化,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要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又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象所迷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数学载体走向现实生活,充分开发和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使数学教材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赋予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