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的主人和建设者,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是关系到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头等大事,这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中学地理教师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个阵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火力”。
就地理学科而言,它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鲜明特点,其科学性、社会性都很强。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爱国主义情操培养是相容的,因此,学校地理教学不仅有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能,同时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通过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利用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做法主要是教师讲解祖国辽阔的领土、多娇的江山、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但这种常规的教育方式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已略显陈旧和呆板,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爱国主义教育应在把握教材、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灵活多样地开展。
知国、爱国、报国,这是地理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线索。“知国”就是国情教育,即通过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国情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对祖国有清楚的了解,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
当然,讲国情如果只是简单的讲优点或说不足,这样不但效果不好,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因此,国情教育应联系中学生实际情况,注意以下几点:
1.当前中学生都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是在社会主义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缺乏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
2.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圈子小,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较窄,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腐朽思想的影响。
3.当前,中学生升学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没有较多的时间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新的信息,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知之甚少。
因此,有人对当前的中学生作了这样的概括:“对国情不甚了解,对马列知之甚少,对自己估计偏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讲解国情应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要结合一些地理事实材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国情的利弊和优劣。
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农业的发展速度都远远超过同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对此,有的学生不相信,有的学生则搞不明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还是不如欧美国家。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实例进行纵向、横向的对比,以说明过去落后的情况和现在的飞速发展,以及现在正在缩小和赶上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甚至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他们。在讲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时,一方面要讲明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带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讲明我国的一些边远地区,依然还存在着贫困和落后,还需要建设和发展。讲我国的土地、森林、水、矿产等资源时,不能只讲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要明确讲明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形势非常严峻。并且由于法律不健全,利用不合理,加上污染等各种原因,有些资源破坏非常严重,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影响了生产发展,影响了居民生活。
有事例、有对比、有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知国”,才能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坚定他们爱国、报国的信念。使他们懂得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脚踏实地亲身参与,不能只是主观地评头品足,更不能盲目崇洋,要做有拳拳报国之心的主人翁,不能做那种怨天忧人的局外客。使他们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献身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建设好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勤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