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有效的“地理活动”
一、背景描述
课堂教学中设置活动,让学生认知获得由偏重于“从学科知识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活动是教育教学的载体,是连接社会、教师、学生的纽带和桥梁。采用学生乐于接收的活动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活动为例,就地理课堂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作一探讨。
二、情境再现
为了让活动的组织过程更加具体,笔者将2.3常见的天气系统中课本p55-p56的活动进行了改进重设,设置了一些更加清晰、明确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活动任务。
实录如下:
锋面特征对比活动:
活动过程:读课本图2-35、2-36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两幅图中标示相应的气团性质的名称、锋面的移动方向;
(2)在图上相应位置画出锋面符号并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标注出降雨的位置;
(3)完成下面的表格
活动策略与活动方式:班级学生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进行活动。每组各选出一名组长、记录者、展示者来进行记录展示本组的学习活动结果。组长负责分配工作,进行总体组织和协调,带领组员共同完成活动任务。记录者负责根据组员分析、讨论结果进行记录。展示者负责交流汇报,并根据交流的要求组织好语言进行当堂汇报。
要求学生首先独自观察教师演示的flash动画“冷锋”、“暖锋”活动移动过程,辨别空气的流向,认识冷锋、暖锋的降水区域和成因,以及其在移动过程中的天气变化,然后再结合课本将认识结果与同组伙伴交流探讨,得出本组共同的结论。
学生展示:组一:(1)两种性质的锋都位于锋面下的是冷气团,位于锋面上的是暖气团。暖锋锋面移动方向是暖气团移向冷气团;冷锋锋面移动方向是冷气团移动向暖气团。
(2)暖锋用直线加半圆标示,冷锋用直线加三角形标示(学生并为指明锋面符号和锋面移动方向间的关系)。两种性质的锋的降水点都在气团的交界处(即锋面位置)。
(3)
(由于第一组学生回答有一些不妥处和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又请了第二组学生来补充回答)
教师:第一组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其他组有和第一组同学答案不一样的地方和有补充的地方,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下。
组二:第二个问题——锋面的降水位置,依照锋面的移动方向来说,冷锋的降水位置在锋后,暖锋的降水位置在锋前。第三个问题中的过境前的天气,冷锋过境前时由于受到单一的暖空气控制,天气应该是晴朗,并且气压比较低,气温比较高;而暖锋过境前受到单一的冷空气控制,天气晴朗,气温低,气压高。
教师:其他组还有没有补充完善的?(因为没有组主动要求发言,同时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教师没再邀请其他组发言,而是自己进行了补充)。通过两组同学的发言,基本阐明了冷锋和暖锋的特征。老师再做几点补充:画封面符号时一定要注意半圆或者是三角形的指向一定是和锋面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冷锋的天气一般表现为狂风暴雨,暖锋的降水一般表现为连续性降水;象我们温州春季常常表现的绵绵细雨一般就是暖锋引起的。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冷锋、暖锋的理解对比,教师在上述环节完成后及时进行了追问:比一比你能找出多少冷锋和暖锋的不同点?(组内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移动方向不同;降水位置不同;锋面符号不同;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不同。
教师相同的找其他组做补充,但基本就围绕这几个方面阐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述,并无找出其他方面的差异,教师自己对其做了补充。
教师:除同学们说的几点之外,冷暖锋中冷暖气团的势力不同,冷锋中冷气团势力强,暖锋中冷气团势力弱;锋面坡度还不同,冷锋面坡度大,暖锋面坡度小;两者对我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冷锋对我国影响大,相对的暖锋对我国的影响小,不占主要地位。(整个活动用时大约18分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活动虽然对教材的活动有进行了改进,并且学生分组合作也基本得到了比较正确的答案,但是从活动的过程、形式、具体的效果来看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1.活动基本还是流于形式。比如像本科活动中的问题(1)在图中标示相应的气团性质的名称、锋面的移动方向这种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教师的动画等资料就能独立思考找到答案,也采取这种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进行解决就显得有点浪费时间,而到了真正需要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像本活动中教师追问的让学生找冷锋、暖锋间的不同点这个问题反而就没时间进行了。
2.学生参与度还是不够。课堂看上去挺热闹,好像是人人参与讨论了。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访问发现实际并非如此。在这个活动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成为了“主角”,而学困生虽然在活动当时也能说出正确的答案,但这往往是被动接受的,并非自己独立思考得到的,这样的效果并无持续性,长此以往,反而容易形成学困生的惰性,等着别的同学“喂”答案,难免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
3.依赖于课本进行解释活动,忽略了课外学生亲自动手的活动。由于受到时间限制等实际困难的制约,采用这种课本身具有(或是改变自课本)的活动进行教学,略显呆板、生硬,缺少新意。同时在活动中,由教师演示动画,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完成,往往只是描述了现象,告诉了学生一些结果,而少于学生的亲自动手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并获得知识,从而构建知识。
4.活动的微观设计不足。课堂中的活动环节是为整节教学活动服务的,这样的活动教学在教学的整体设计上并无太大的问题。但是,教师未将活动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系统去考虑,使得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情境不实际、活动方法不丰富、活动内容不生动、活动重难点不突出、活动评价不具体,从而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四、活动教学策略与建议
1、仔细解读教材,明确活动目标。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和学习资源,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栏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师要想准确定位活动目标就必须做好教材的解读。首先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通过活动所要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解决、怎样解决好等;其次要明确在活动中如何实实在在落实“三维目标”。
2、精心设计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内在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构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进行活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的活动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最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认知程度不同的学生的认知需求,切忌太易、太难而使得设计的活动成为无效的活动。
3、针对教学实际,有效改造课本活动。在实际的活动设计中,应依据课标、教学对象和课时等等实际情况对教材提供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改造。主要通过整合教材中那些零散无序但又关联的活动;舍弃那些不能很好为实际教学服务的活动;补充一些重要的教材中没有或是篇幅过于短小的活动等方式来加以改进。只要我们设计的活动是依据不同的群体、个体,设计的量和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就是有效的活动。
4、教学中巧妙应用活动,优化课堂整体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整体的教学结构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课堂活动的设计,使得知识的传授方式更加开放,课堂也更具有生成性。
以活动实施教学为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一线教师在利用活动开展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更好发挥活动的教学功能,我们要认真总结活动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教训,还要我们教师用开放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活动资源,加强活动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设计灵“活”、能“动”真正有效的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能力服务。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