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张连友
3月,不经意间看到不知何时返青的草坪,不禁感到北京的春天真的来了。整个北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最早的春意,人们往往就是从草坪和草坡上发现的。
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弱小卑微的意象。正如《小草》这首歌里的歌词: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人们喜欢这几句歌词,其实是契合了人们很多时候的心境。尤其是在失意、失落、不被人重视的时候。
但是草也有谦逊不屈、生生不息的意象。所以人们在把自己比作小草的时候,内心也暗含这层意思。著名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的就有这个意蕴。
事实上,在大自然中,草也正是这样的生命。它们没有树木的伟岸,没有花儿的艳丽和引人注目,但是它们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比花儿生长得更长,比树木分布得更广。在没有树木没有花儿的地方,草还在生长。
在既往的中国文化里,草在很大层面里是被轻视甚至排斥的。别的语言体系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对汉语里有关草的词语、成语的简单统计,结论是涉及到草,绝大多数是贬义词,草的形象也因此是负面的。例子就不必举了,随便翻翻汉语词典、成语词典,谁都会得出结论。这一点都不奇怪,恰恰说明了人类曾经走过的是怎样的历史。因为现代语言的词语尤其成语多数是形成于过去的生活,而在过去长期的生活中,人类农业社会的历史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历史相比是最漫长的。人类曾长期面对吃饭不足的问题,因而主要生产活动是种植粮食。在种粮为主的农业生产中,草就是对粮食作物最大的影响。因为草比粮食作物生命力要强得多,又与粮食作物争水、争肥、争光,当然是要被排斥和清除的了。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粮食农业,甚至转基因作物很大程度就是对付草而产生的。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在中国乃至亚洲,人们的饮食结构中谷物偏多,肉食偏少,这对草的负面认识会更强化。相反,在那些肉食在食物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民族和地区,可能对草的正面认识就会更早地产生。[论文网]
但是,除开粮食农业,草对人们来说就更多的是有益的了。过去东北民间就流传一个说法:“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里面,乌拉草竟然与人参、貂皮同等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发现乌拉草具有保暖防寒的作用。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最低可达摄氏零下四五十度,一般的棉鞋难以御寒。而先人用兽皮做成的鞋,再垫上乌拉草,再冷的天也不冻脚。数百年来,这种普通的小草,与东北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成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到秋季,人们便到山上去割乌拉草,捶打晒干存放,冬天时絮到鞋里,避免脚生冻疮。东北地区野生的草,形状类似乌拉草的很多,但惟有乌拉草的保暖性能最好。而究竟乌拉草为什么有非凡的保暖作用,还是个谜。
到了今天,欧美澳洲的草业已经向人们展示了草业的巨大价值。优质的畜牧业和乳业,都仰仗于现代草业的发展。新西兰更是草业兴国的经典范例。草业专家指出,中国仅仅南方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就远远大于新西兰,水热条件也不逊于新西兰,那么理论上,中国也可以轻松发展新西兰规模的乳制品业。可见中国具有多么大的草业发展前景。
草对于今天人类的意义又岂止是草地畜牧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草对于裸土的遮盖作用是任何别的植物或工程方式都无法取代的。事实上,我们很多城市空气干燥、尘粒太多与草坪绿地缺乏息息相关。而现代草坪业的发展,为我们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了无限可能。可惜的是,很多城市草坪还不够多,铺植得还不够细致,甚至很多城市行道树下,竟然还是一小块一小块的裸土。也有把草坪仅仅理解成装饰和美化,很多草坪竟然不让人踩踏,这其实是对草坪的误解。草坪是可以践踏的,人完全可以更好地享用草坪。至于在乡村,通过种植牧草来发展草地农业,还能美化、遮盖裸土。
草对于大的环境改善作用不言而喻。相比于树木,草可以分布得更广,可以在更需要植物的地方出现。草原的存在就是证明。因为所谓草原,正是降水量少到树木不能生长的地方而出现的植物景观。草原不是最适合草生长的地方,而是只有草可以生长的地方。草原以外是荒漠。从这个意义上说,草是人类生态环境最前沿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