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余群,杜凤凤,柴琪,陈谷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到大海,不知道大海的广阔,不到草原,想象不出草原的风光”。一说起草原,人们的脑海中总会自然而然地展开一幅苍茫无垠、草肥水美的秀丽画卷。
草原,的确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古老的传说、迷人的神话,会勾起你无穷的遐想。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会让你流连忘返。美味的奶茶、喷香的羊肉,先抓住你的胃,再留住你的心。还有那无垠的天际、澄澈的碧空、悠闲的牛羊、驰骋的骏马、热情好客的眼神和拂过发际的微风……置身草原,那天高云淡、空阔辽远的世界,会让你的烦恼忧愁统统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管尽情享受那原始绿色生态之美。
人类历史几千年,而草业则历经了上亿年的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草业已由原始的草原狩猎业、传统的草原游牧业、近代的草地畜牧业,发展到现代的具有3个界面、4个生产层的新兴技术密集型草地农业。在草地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旅游开发、牧区文化保护、草产品开发利用、园林绿化及运动草坪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牧草作为家畜食粮,对畜牧业,尤其是奶业发展举足轻重。
牛羊等反刍家畜的消化系统有个显著特点——一个占到整个腹腔2/3之多的瘤胃。瘤胃中有大量微生物,就如同一个“发酵罐”,将草料充分“发酵”、分解为能被家畜有效吸收的各种营养元素。优质牧草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牛羊瘤胃发酵所需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维生素、部分淀粉以及糖份和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通过在瘤胃里一段时间的发酵而被家畜吸收利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优质饲草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微生物体细胞,这些体细胞多由蛋白质构成,它们可以随液状、小粒状食糜进入反刍畜的真胃从而成为反刍畜极其重要的蛋白来源。所以,当优质饲草在牛羊日粮构成中占80%以上时,即便不添加精料,牛羊也一样会得到良好的营养。
与其他饲料相比,优质牧草或饲草无疑是牛羊最经济、最高效、最喜爱的“食品”。优质牧草的消化率一般为70%~80%左右,在瘤胃中的消化速度一般为12个~20个小时,而秸杆等劣质饲料的消化率仅为40%甚至更低,消化速度则高达45~55小时。采食秸秆类饲料,家畜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咀嚼、反刍,增加了家畜消化系统的负担,减少了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所以,饲喂劣质饲料只能使家畜有饱的错觉,其实在生理上是饥饿的。
用苜蓿饲喂奶牛是植物蛋白转化为牛奶蛋白的最佳途径。用苜蓿干草饲喂奶牛,完全可以保证原料奶的乳蛋白率达到3%以上,乳脂率达到3.5%以上,这个指标将达到国际标准。而且,饲喂优质苜蓿,还可减少奶牛的代谢病,使奶牛淘汰率下降5%以上,奶产量提高20%以上,每头奶牛每天可减少3千克精料,1年下来相当于节省了1亩耕地的粮食。一般认为,饲料营养因素对奶牛产奶量贡献率达50%,品种遗传因素占30%,管理因素占20%。国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高产奶牛(305天产奶量大于7000千克)日粮中使用9千克苜蓿干草并采用合理的日粮配方可使产奶量提高到9000千克以上,接近305天平均产奶量9216千克的国际先进水平,从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多数偏高,如小麦、玉米、大豆、菜子油、豆油等的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价格40%左右,因此奶牛日粮中适当搭配饲草对提高奶品质量和经营效益具有双重作用。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给人类两大恩赐:一是豆科植物,二是反刍动物。前者生产丰富的植物蛋白,它的根瘤是天然氮肥发生器;后者的瘤胃是天然发酵罐,将人类不能直接食用的植物蛋白、纤维转化为动物蛋白。这个谚语也是对草、牛、奶之间关系的最好诠释。[论文网]
除了利用传统的天然牧场,在畜牧业发达国家栽培草地日益成为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美国的栽培草地占草地面积的比例在10%~15%之间,欧洲在50%以上,新西兰达65%以上,而我国栽培草地仅占3%。饲草生产不足造成我国需要拿出大量粮食来生产畜用饲料,一方面于粮食安全大局不利,另一方面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无益。饲料中农药、添加剂等的残留直接影响到畜禽产品质量,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畜牧业生产必须转化到绿色、环保、无公害基至有机的道路上来,而牧草是解决这一课题的金钥匙。因此,大力发展栽培草地或农田种草养畜,不仅可以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能减少对饲料粮的消耗,确保国家的食物安全。
草地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我国草原中约有7000多种牧草和上千种动物,是亚洲乃至世界的最大生物基因库。
一种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内也表现不出重要意义,但却有可能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草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了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促进了系统中野生动物物种的增加。多数家畜资源自于草地,人类今天食用的多数粮食作物和瓜类、蔬菜也都来自于草地或由草地植物驯化、培育而成。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草地将越来越显示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从而成为今后进一步挖掘基因资源的基础。
草地可以作为草地特有植物的生存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持地、基因的保存地、自然保护区等,不但有十分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有许多重要的经济用途。
草原是我国传统用药的重要产地。据估计,我国天然草地中药用植物不下千种,著名的有甘草、内蒙古黄芪、防风、柴胡、知母等,这些常见的中草药在草原几乎俯拾皆是。而锁阳、冬虫夏草、雪莲等这些名贵的中药,也分布于天然草原之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草的应用越来越多元化。有些野生草可以作为蔬菜直接食用,如沙葱、野韭、蕨类、百合、桔梗、苦荬菜、黄花、蘑菇等。草原上的野生蔬菜植物种类很多,它们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而且常有药用功效,食疗兼宜。草原还有许多高维生素c含量的植物,可制成饮料,也可作为果品开发食用,如沙棘、杏仁、刺玫果、白刺等。草原也有许多纤维植物,如冬葵、狼毒、罗布麻、芨芨草、马蔺、芦苇、旱柳、水葱等。草原还有许多油料植物,如沙蓬、播娘蒿、沙枣、薄荷、茵陈蒿等。
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目前我国草原生物多样性已大大降低。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的389种植物中,草地饲用植物有29科、51种、3变种,占全部的13.9%。草原上多年生禾草数量在下降,而以种子越冬的一年生植物数量大大增加。一些花朵艳丽的杂草生长占优势,使草原变得更漂亮,提升了草原的景观、旅游功能,但是减少了牧草的优势种,不仅影响了畜牧业及动物种类,而且有可能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年来,濒危草种的研究和保护愈来愈受到世界植物学家的重视,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显得更为迫切。
一株小草虽然细弱,但众多小草结成的草地植
被却拥有强大的地上覆盖能力和地下覆土保水能力,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草的根系发达,存活能力强,在降水不到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的耐贫瘠能力、抗逆能力及适应能力远强于林木。如果说森林是垂直的挡风防雨墙,草地则是水平的护土防蚀被,研究表明草地与林地相结合比单一种树具有更有效的生态保护功能,且增加了互补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陆地生态系统而言,在生态建设中要林、灌、草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为不同地区营造富有成效的植被屏障。
人们常说“无草不净,无树不绿,无花不美”,草地在生态系统中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草地植物叶面积约相当于地表面积的20~80倍,对空气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不断地接收、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和固定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某些重金属气体,再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转害为利。一般草地每小时每平方米可吸收二氧化碳1.5克,一般每人每天呼出二氧化碳平均为0.9千克,吸进氧气0.75千克,每人平均有50平方米的草地就可以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还原成氧气。某些草地植物能分泌一些杀菌素,从而减少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此外,有些草还能起到环境污染的报警作用,如羊茅能指示空气被zn、pn、gr等污染的程度。
直观感觉告诉我们,炎炎夏日,我们置身草坪,会有凉爽舒服之感。而在隆冬,我们如果将草坪与地相比,又会感到草坪有暖融融的感觉。草坪在调节小气候方面的作用,实在功不可没。草地可截留降水,且渗透率比空旷地高,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由于蒸腾作用,草地具有调节气温和空气中湿度的能力, 据试验大面积的草地与裸地相比,草地上的湿度一般较裸地高20%左右。绿地植物能缓和阳光的热辐射,可降低地表的温度,而冬季能够保持地表较高的温度。
噪声或强光等污染,使人感觉疲劳、头晕、记忆力和视力衰退,甚至会造成神经衰弱、高血压和心血管等更严重的疾病。降低噪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栽培绿地。草坪草的茎和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减弱125~8000赫兹的噪声,40 米宽的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绿地,能使噪音降低10 ~15分贝 。因此,在街道、学校、公园及住宅区等处铺设草坪,即可美化环境,又能减弱或消除噪音、改善视觉效果。
多姿多彩的草原风情,令人魂牵梦绕。而这一切都因草而生。由草原牧业发生发展起来的牧区少数民族文化,今天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热点。世界上拥有大片草原的国家都伴生着独具特色的草原旅游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时间内,塞内加尔的国际游客数量增加21%,国际旅游收入增长了33%,肯尼亚的国际旅游收入增长了46%,就因为那里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原始草原。
而我国著名的几大草原区而今也早已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如坝上草原、内蒙古草原、川西北高寒草原、青藏铁路沿线草原、新疆草原、祁连山草原、北京康西草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