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柴达木黄牛的现状,分析了海西州黄牛改良背景,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黄牛改良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牛;现状;改良;存在问题;建议;青海海西
论文 盟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部,北邻甘肃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其主体部分是柴达木盆地,地形地貌由山地和盆地构成,总土地面积34.54万km2,其中草场面积967.28万hm2,可利用草场面积729.79万hm2,约占草场总面积的75.4%。气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5.0~5.2 ℃,海拔2 675~6 860 m,年平均降水量173.4 mm,年蒸发量1 353.9~3 526.1 mm,年平均相对湿度40%,年日照时数3 000 h以上,无霜期87~131 d,枯草期长。
1柴达木黄牛现状
柴达木黄牛是我国黄牛品种资源中一个珍贵地方品种,是海西地区古老的畜种之一,属蒙古黄牛类群,是海西农牧民几千年闭锁繁育驯化而成的黄牛品种,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柴达木黄牛善耕挽、耐干旱寒冷、耐粗饲、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边缘地区。柴达木黄牛个体较大,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呈长方形体态,呈现兼用牛体态。成年公牛体高为115.4 cm,母牛为101.8 cm;公牛体重为344.6 kg,母牛为232 kg。柴达木黄牛产肉性能良好,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2%,净肉率为40.3%,骨肉比1.0∶3.6,肉质细嫩,美味可口。初产牛月产奶64 kg,经产牛月产奶72.5 kg,乳脂率为4.2%。公牛初配年龄2岁,母牛2~3岁,发情周期10~25 d,持续期36~48 h。
2海西州黄牛改良背景
海西州历史上牛品种是柴达木黄牛,主要性能是役用,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海西州的黄牛改良在1959—1969年和1980年以后形成2个阶段,1959年引进秦川牛改良柴达木黄牛,所产杂种牛体形增大、发育良好、耐粗放管理、抗病力强,适应当地环境;1961年引进荷斯坦种公牛改良,同年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受配黄牛55头,受胎率75%,1965年引进三河牛、西门塔尔牛改良黄牛,此时全州开展黄牛改良的有巴隆乡、宗加乡、茶卡镇、戈壁乡;1968年以后因黄牛改良的经济效益不显著而逐渐停止;1980年采用省畜牧厅冷冻精液站供应的荷斯坦奶牛、西门塔尔牛、海福特等冷冻精液品种,以改良黄牛;1980—1986年,全州先后建立两县两市、州属莫河畜牧场、州奶牛场和州兽医站等21处永久性人工授精配种牛改站;1990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使得牛改点时断时续;截至2009年底,全州黄牛改良点仅存乌兰县、都兰县(2处)、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和州兽医站6处,各处改良点开展时间不一,有3个月的、6个月的,都比较勉强的支撑。
3海西州黄牛改良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短缺,致使黄牛改良停顿。海西州黄牛改良起始于1959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金的大量投入下,各县市(除天峻县、茫崖、冷湖、大柴旦)都建立了牛改点,农牧民的积极性都很高,黄牛改良成绩斐然。近几年,由于注重动物疫病防治以及领导不重视和资金的短缺,致使黄牛改良点时断时续,导致随意杂交现象出现[1]。二是冷配技术人员缺乏,无人进行畜种改良。海西州是以蒙古族、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科技意识不强,技术力量薄弱,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推广面小,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尤其当地注重动物防疫使得冷配技术人员缺乏,无人进行畜种改良。三是牛肉价格、饲料的上涨以及包装乳制品对鲜奶的冲击,导致饲养量减少。近年来,由于牛肉价格、饲料的上涨以及袋装奶的冲击,养牛户的鲜奶无人要,导致利益受损,养殖效益低,使养牛户对养牛失去了信心,不愿饲养,大量出售奶牛,对黄牛改良造成巨大冲击,存栏量大幅下降。冷配消耗品是黄牛改良的一大障碍。保存冻精的液氮是冷配存在的一个问题[2],液氮是挥发性的液体,一个17 l的液氮罐1个月就要进行补充,不然冻精就会报废,灌液氮要到西宁冷冻站去拉,路途遥远达400~800 km;由于液氮属于危险品,火车、班车不让带,又没有专用的液氮运输车,基层冷冻站无力支撑,致使黄牛改良点停止。
4建议
一是采取强有力措施,保证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的推广。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和配合,做到“三到位”,即:组织协调领导力度到位,州、市、县、乡(镇)联动,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一环扣一环的工作局面;抓宣传发动,确保群众干部认识到位。全州家畜改良部门本着对农牧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牛冷配工作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抓资金落实,确保冷配点的建设、液氮运输车、器材的购进,为冷配工作提供有力物质保障。二是因地制宜制定黄牛改良长期规划,确定黄牛改良方向,全面提升黄牛质量,牢固树立科技兴牧良种先行的农牧业发展理念,把牛品种因素放在发展养牛业的首位,根据本地牛的特点及自然资源状况制定改良父本,进行级进杂交,制定改良规划,确定改良方向,在全州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牛改良及选育提高工作[3]。三是以科技为先导,推广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培育农牧民改良骨干,加强检查监督,(下转第348页)
(上接第346页)
确保冷配工作顺利实施,各级改良部门以《畜牧法》及《种畜禽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在配种季节进行监督,淘汰劣质公牛,保障冷配质量。四是加强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拓实牛改良工作基础。为了保证牛改良工作的进行,提高改良效果,切实加强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省畜牧总站每年给各地进行冻精补贴,冻精得到了落实,建议在州兽医站建立液氮加工车间或配置液氮运输车及相关设备,由州兽医站统一定时供应。五是确保奶牛良种补贴实施到位,提高农牧民养牛积极性[4]。地农牧部门应积极实施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确保奶牛良种补贴实施到位,提高农牧民养牛积极性。积极推广实用增产技术,全面提高养牛水平转变饲养管理方式,推广一系列实用增产配套技术,如育肥牛技术、早期断奶技术、秸秆处理技术等,提高牛繁殖成活率和出栏率,加快向市场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大幅度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5参考文献
[1] 郑志远.湟中县黄牛改良现状及问题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1-73.
[2] 张祯,罗永珍,祁生梅,等.湟源县黄牛改良效果的调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