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养猪小区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我国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已逐步趋于完善。通过对养猪小区的调查,分析目前农村养猪小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养猪小区;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些地方就已经开始探索以养猪小区的方式来发展农村的养猪生产,到目前经历了2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然而,养猪小区的这种养猪方式推行并不很快,进展也不是很顺利,但该养殖方式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正在逐步的趋于完善,笔者通过对湖南省部分农村养猪小区的调查和总结,就养猪小区的建设,提出几个可能影响养猪效益和成败的问题,以供参考。
1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猪场的选址是搞好防疫工作的先提条件[1]。养殖小区应建在村庄的下风向,且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地方,猪场应远离屠宰场、生猪加工场地、农贸市场、居民区、交通要道,距离至少达1 000 m以上。地势高燥,水电充足,且水质符合养殖要求,运输便利。而目前的很多养猪小区由老猪场、废弃厂房改造而成,或是建在居民区附近,地势低,栏舍潮湿,排污不便,对防疫工作非常不利。因为很多养殖户受教育程度低,且年龄多在35~50岁左右,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较慢,在选址和猪场布局上根本没有防疫意识。在调查过程中甚至发现有的养猪小区将简易猪舍建在山丘的背风坡,小区的猪舍之间也没有安全间距,这对于防暑降温、采光通风、水源的保障以及防疫都非常不利。
养殖小区整体建筑布局要科学合理。从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等方面考虑,场内建筑物的安排应结合地形、地势、水源和当地主风向等自然条件及猪场近期规划进行[1-2]。一般小区分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废弃物及无害化处理区等几部分,生产区中清洁道和污染道分开,人员、畜禽和物资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养殖小区还要有兽医诊断实验室和病畜禽隔离室,负责小区内畜禽疫病诊断。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大门设消毒间,猪舍门口设消毒池;建立定期消毒制度。
2适度规模,强化管理
养猪小区不是简单组建养猪“集团”或是“大办集体养猪场[3]”。盲目追求大规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最终只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养殖规模大小,要视当地具体的情况决定,符合当地自身发展情况和环境承受能力的规模才是最合适的。目前比较好的做法是多点分布,一个养殖点就是一处独立的猪场,饲养50头左右的母猪和2~3头公猪,开展自繁自养,年出栏1 000多头肥猪,实行全封闭式饲养,活猪只出不进。在相隔1~2 km或更远的地方再建一个养殖点,这样既可防止交叉感染,又便于管理,这与我国整体规模养猪发展水平也是吻合的。
刘琳于2007年统计了全国养猪小区的养殖规模:在养猪小区饲养规模中,存栏量1 000头以下的占62.5%,1 000~2 999头的占25.8%,3 000~4 999头的占6.8%,5 000~9 999头的占3.3%,10 000头以上的占1.6%[4]。就我国农村当前规模养猪的发展程度而言,中小饲养规模的养猪小区是合适的。
由于目前养猪小区的建设中以小农户居多,各养殖户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技术力量参差不齐。以农户为生产单位运转,生产过程中猪多、人杂[2],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自我约束制度,因此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养猪小区应实行不同程度的“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饲养品种、统一配种改良、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范制度、统一销售产品[4]。对小区运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有预案及对策,切实提高综合控制动物疫病的能力。在小区入口处设立标志,禁止闲人入内;坚持防疫消毒制度化,对舍内外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制定一套符合本区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和环境净化措施;建立从生产到营销全程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各养殖农户遵纪守则,照章办事。同时,养猪小区还应开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使农户不断接受新的养殖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养猪科技水平。
3控制粪水污染,坚持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国14个省已有4万多个各种养殖小区,2006年全国各类养殖小区已近7万个[4]。目前,绝大部分小区没有粪污处理设施,固体粪便随处堆积,污水明沟排放到河道、沟渠,而养猪小区是各类小区中污染问题最突出的,几乎没有对猪粪等污物处理的综合措施,导致粪便等污物不做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严重污染环境。1个年存栏3 000头的养猪小区年排粪约为2 200 t,年排尿逾1 000 t,加上冲洗的污水,排污量相当大。由于排泄物的污染,有些养猪密度较大的地区甚至都很难找到卫生安全的饮水源,给公共卫生、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1]。因此,有些城市已经禁止生猪养殖,如东莞市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
目前,“固液分离—酸化水解—氧化塘”模式已被许多猪场用于处理废水,并能应对当前养猪环保的压力,但从达标排放、安全无害化以及能源发展考虑,以厌氧发酵(沼气)为主体的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如“猪—沼—鱼”、“猪—沼—种植”,按鱼塘水面或土地面积决定养猪规模,做到粪污的适时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都是成功的猪场管理运行模式。
4转变生产方式,开展标准化养殖
虽然目前建立了不少的养猪小区,但一些养猪小区只是简单的“集中饲养”,养殖场条件差,管理水平低,比散养的隐患还突出。因此,有必要转变生产方式,实施标准化养殖,这可能是当前提升养猪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养猪工艺流程的改变是生猪养殖的重要内容。广泛采用多点生产、批进批出、分胎次饲养、负压通风等管理和设计理念,将猪流、人流、物流合理分开,推进用传统方法饲养向用科学方法饲养的转变,推进随意化饲养向标准化饲养转变,解决传统养猪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松散性等,不断提高养猪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现代的养猪工艺逐步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如全自动饲喂系统、畜舍自动温控系统等设备的投入,能保持恒定的标准化操作,实现猪舍环境清新恒定。数字化养猪技术在北欧已应用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荷兰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不仅将母猪从定位栏中解放出来,还能做到个性化的精准、安全、无应激饲喂,能准确识别发情、生病的猪,避免个人经验带来的失误;无针头注射器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应激,计量精准、深度到位、快捷高效,是注射器械的历史性革命。高度智能化的管理和器械节省大量人力,在人力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意义重大。
5抵御疫病发生,降低养猪风险
有些养猪小区由于防疫意识淡薄,防疫工作不到位,当猪烈性传染病发生时,造成巨大损失。随着养猪业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养猪密度的增加和生长速度的加快,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养猪业疫病开始增多,相比较而言烈性传染病的发生率相对下降,而一些条件性病原菌引起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如附红小体、猪圆环病毒病-2和繁殖及呼吸道综合症病毒等以前没有或本是无病原性的微生物,近十年来均已成为养猪业重要的致病因素。而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支原体肺炎(气喘病)原本不重要的疫病,其危害也显得相当突出。因此,与发达国家对动物疫病防控的成就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猪烈性传染病仍相当严重,条件性疫病也变得十分猖獗,这是我国进行生猪养殖必须重视的事实。
猪场疫病净化技术及无特定病原猪场的建立是今后养猪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采用隔离早期断奶(sew)技术,是一种有效净化猪群疫病的方法,其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养猪体系”和“养猪业的第二次革命”。sew技术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西欧各国及我国台湾等地都有较快的普及推广和深入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常见猪病(猪瘟、口蹄疫、伪狂犬、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圆环病毒病-2和繁殖及呼吸道综合症病毒)的检测方法,也使sew的实施具有较大的优势。
6参考文献
[1] 蒋智博.生猪养殖小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湖南畜牧兽医,2008(3):33-35.
[2] 王雪,康晓慧,王平竹.生态养猪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畜禽业:南方养猪,2008(1):45-46.
[3] 王林云.“养猪小区”不是“大办集体猪场”[j].猪业科学,2007,24(3):23.
[4] 刘琳.养猪小区现状谈[j].猪业科学,2007,24(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