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传播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制措施,以期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制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在家畜中以猪、牛、羊、犬的带菌率和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水肿等。
1病原
该病病原为钩端螺旋体属中的“似问号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共分为2个种,一是似问号钩端螺旋体,对人、畜致病;二是双弯钩端螺旋体,无病原性。根据抗原结构成分,以凝集溶解反映可将本菌区分为黄疸出血、爪哇犬、秋季、澳洲、波摩那、流感伤寒、七日热等19个血清型[2]。再以交互凝集吸收试验将每群又区分为180个血清型。我国至今已分离出18个血清群,70个血清型。钩端螺旋体很纤细,中央有1根轴丝,螺旋丝从一端盘绕至另一端,整齐而细密,常似细小的链珠状。革兰氏阴性,不易着色,而姬姆萨氏法长时间染色可着色为玫瑰红色,用镀银法染色可染成黑色或棕褐色。钩端螺旋体抵抗力不强,对日光、干燥、高温、常用消毒药剂、酸、碱等都很敏感,50 ℃ 30 min或60 ℃ 10 min即可杀死。1%漂白粉、70%酒精、5%碘酊均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将其杀死。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敏感。
2传播流行特点
病畜及带菌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其中以猪和鼠类为该病的重要传染源。带菌的鼠类和带菌的动物构成自然牢固的疫源地。该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猪、牛、羊、犬、猫、家禽均可感染和带菌,各种野生动物特别是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人也能感染发病。低湿草地、死水塘、水田、淤泥、泥沼等呈中性和微碱性有水地方被带菌鼠类、家畜等尿污染后成为最危险的疫源地。该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和消化道传染,也可能通过交配、人工受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昆虫如:蜱、蝇等传播。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流行,以每年7—10月夏秋为流行高峰,其他季节仅为个别散发。
3临床症状
该病感染率较高,发病率较低,症状轻的多,症状重的少,流产是该病的重要症状之一。潜伏期2~20 d。猪:急性黄疸型多发生于中、大猪,呈散发性,病猪体温升高,厌食、皮肤干燥,有时见病猪在栏圈上摩擦至出血,1~2 d内全身皮肤、黏膜发黄,尿浓茶样或血尿,几天内,有时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很高[3]。亚急性和慢性型多发生于30 kg以下的断奶小猪,呈地方流行或散发。病初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有浆液性鼻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几天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下额、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尿液变黄,出现茶尿、血红蛋白尿或血尿,一进猪栏即闻有腥臭味。病程十几天至1个月以上,病死率50%~90%。怀孕母猪感染后常见流产,流产率20%~70%。牛羊:最急性者开始不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贫血,不同程度黄疸。尿呈黄红色,常在12~24 h发生痉挛死亡。急性者体温升高至40~41 ℃,黏膜发黄,尿色很暗,有大量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胆黄素。常见皮肤干裂、坏死和溃疡,常发病后5~10 d内死亡,死亡率甚高。慢性型常见于乳牛,呈间歇热、饮食减少,黏膜发生黄疸,产奶量下降或停止。乳色变黄如初乳状并常有血凝块,病牛很少死亡。约经2个月后可逐渐好转。人:潜伏期7~20 d。患者突然发热,头痛肌肉痛,尤以腓肠肌疼痛并以压痛为特征,腹股沟淋巴结肿,并有蛋白尿及不同的黄疸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有的病例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类流行性感冒症状。也表现为咯血或脑膜炎症状。
4剖检变化
猪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黏膜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胸腔和心包有黄色积液。心内膜、肠系膜、肠、膀胱黏膜出血。肝肿大呈棕黄色,胆囊肿大,淤血,慢性者有灰白色病灶。水肿病例在上下额、头颈、背、胃壁等部位出现水肿。牛羊:皮肤有干裂坏死性病灶,口腔黏膜有溃疡,黏膜及皮下组织黄染,有时可见浮肿。肺、心、肾和脾等实质器官有出血斑点。肝肿大、泛黄,肾稍肿,有灰色病灶,膀胱积有深黄色或红色尿液,肠系膜淋巴肿大。
5诊断
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需在试验结合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诊断综合分析后才能确诊。
6防制措施
一是消灭传染源。消除各种带菌排菌的各种动物,对感染的家畜进行合理治疗;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淘汰带菌畜或“僵变畜”;对啮齿目的鼠类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二是切断传播途径。清除和清理被污染的水源、污水、淤泥、牧地、饲料、场舍、用具等。严格消毒,对污染地用具采用生石灰和消毒药品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彻底消毒;对粪尿实行堆积发酵处理。三是紧急接种。提高易感染动物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抵抗力。四是加强饲养管理。不在疫区引种购畜,必须引种时需隔离观察30 d后,健康者方能合群。五是严格产地检疫。疫区内动物及其产品不得移动和外调。六是
(下转第347页)
(上接第344页)
隔离治疗,主要是对急性亚急性病畜的抢救和无症状带菌畜的治疗。对急性、亚急性动物的治疗原则是以病因治疗为主,结合对症疗法,即选用磺胺苯甲酸钠和青霉素、链霉素或四环素类药物进行病因治疗;同时选用葡萄糖、vc和强心、利尿剂进行对症治疗,一般4~8 d可痊愈[4]。对带菌动物的治疗原则是全群治疗,即选用土霉素和四环素,按0.05%~0.10%的比例加入饲料中连喂14 d,即可起到治疗效果。有明显症状者按前套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疫区内人发生疑似感冒症状的及时送医院确诊治疗。
7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2] (美)h dunne w,a leman d.猪传染病[m].陈可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 李韵,俞宁.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7):153-156.
[4] 李玉芬,王刚,高海岩.综合防治钩端螺旋体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