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的养殖方法与技巧
鲻鱼是鲻科鱼类中的一种,属海洋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适盐性强、饵料要求不严格、肉质鲜美等优点,在我国海水养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广大科技工作者与养殖户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近几年在不同水体中与不同的养殖品种进行混养,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对鲻鱼的养殖方法与技巧进行了认真地总结与分析,现介绍如下:
一、鲻鱼的养殖方式
在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利用池塘单独精养鲻鱼的并不多见,其原因是产量低而不稳定,主要养殖方式是粗养和混养,就是人为地将鲻鱼同相互有利的不同养殖种类,按一定比例搭配,在同一个池塘中进行混养,使其池塘中各生态位和营养位均适宜于混养的其他对象,形成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生态互补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二、混养品种搭配
目前鲻鱼与其他养殖品种混养的模式很多,主要有鲻鱼与对虾、贝类混养,鲻鱼与对虾混养,鲻鱼与海参混养,鲻鱼与贝类混养,鲻鱼与梭子蟹混养,鲻鱼与其他海水鱼类混养,在淡水养殖中通过驯化处理与四大家鱼和南美白对虾混养等。通过生产实践验证,采取以上混养模式,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在海水养殖中以鲻鱼与对虾、贝类混养最为理想。
三、养殖池塘条件
根据不同混养品种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宜的养殖池塘,如鲻鱼与对虾、贝类混养,选择池塘首要考虑的是底质,以泥沙质为好,池塘底部要平坦并能排净池水;其次要根据鲻鱼和对虾的生活习性,选择面积适宜、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而无污染论文联盟http://、水深保持在1.3~1.5米、盐度不低于15‰、水体ph值在7.5~8.5之间的池塘。放苗前要按混养品种的栖息要求进行池塘底质整修、消毒以及肥水工作。
四、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1. 苗种选择。混养鲻鱼可选择当年3~4月份从海区捕捞的一龄小规格苗种,一般体长2~3厘米、体重0.1~0.3克,进行苗种养殖;也可选经过暂养的二龄大规格苗种,体长16~18厘米、体重40~60克,进行成鱼养殖。
2. 苗种放养。鲻鱼苗种的放养时间最好选择在4月份,水温在10℃左右。进行苗种养殖的池塘每亩放养量为300~500尾,进行成鱼养殖的池塘每亩放养量为100~180尾。在捕捞、过数、装苗、运输环节操作要仔细认真,尽量避免损伤鱼体,影响成活率。鱼种可采用装鱼桶或薄膜袋充气法运输。鱼苗运到目的地后,要先测量装苗水温与养殖池水温是否一致,如相差较大要将两者调到基本一致,再将苗种轻轻放入养殖池中。
五、养殖管理
1. 饵料的投喂与施肥。混养的鲻鱼在养殖前期,由于池塘天然饵料充足,不需要投放任何饵料。养殖中期随着各混养品种摄食量的加大,池内天然饵料开始不能满足各混养品种的需求,这时要根据其他混养品种的主次适当增加投饵量。例如鲻鱼与虾混养,可适当增投对虾饵料,鲻鱼可充分利用对虾摄食后剩余的残饵,从而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在养殖后期随着各混养品种摄食量进一步增大,此时池水要及时追肥或及时投放适量麸皮和其他鱼类饵料,以保证鲻鱼能摄食到足够的饲料。
2. 水质管理。养殖期间要做好水质调节,鲻鱼苗种放养后水位要保持在0.5~0.7米。若有冷空气侵袭,水位要调至1米以上,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养殖中后期以换水为主,换水量应控制在15%~20%,并随时观察水质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始终保持池水肥而不老和嫩而爽,严防水质突变造成养殖品种缺氧浮头。
3. 病害防治。养殖鲻鱼虽然发病率低,但苗种体质娇嫩,性气躁,喜跳跃,往往在运苗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损伤严重而死亡,因此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鱼体。苗种放养时要进行药浴处理,养殖期间若发生水霉病,应采取加强水质管理措施,防止水质老化,同时可投喂掺有大蒜的饵料,可有效地防止病害的发生。
六、收获
鲻鱼的收获时间,可根据市场行情具体确定,通常在秋季的11月份,此时成鱼规格一般可达750~1000克/尾。收获可采取放干池水或铺大网起捕的方法。
七、小结
经过多年的养殖实践和调查研究,鲻鱼不宜单养,应与其他品种混养,混养有以下优点:
1. 生长速度快。鲻鱼的胃十分发达,对饵料的消化能力强,在混养过程中每亩投放100尾左右的鲻鱼苗,不用增投任何饵料,即可正常生长,当年达到商品鱼规格。
2. 适应能力强。鲻鱼是一种广盐性鱼类,可生活在各种不同盐度的水质中,对池水缺氧适应性比其他鱼类强,混养的其他品种往往因池塘水质败坏而缺氧死亡,鲻鱼仍能存活。
3. 可起到报警作用。在夜间,鲻鱼往往喜欢跳跃或集群于水面吞食水花并发生“啧、啧”声,当池水溶氧量降到一定程度后,鲻鱼活动和摄食声音消失,警示养殖人员池水可能缺氧,其他养殖品种将会出现浮头,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4. 有利于净化池水。鲻鱼主要摄食池底的有机碎屑和泥沙底中的藻类以及浮于水面的衰老蓝绿藻,可有效地改善池底污染、净化池水水质。
5. 病害少。在养殖过程中,只要在苗种捕捞放养时避免损伤鱼体,就可有效地避免病害的发生。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