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文联盟【摘要】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要主动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农业产业化意识。要让学生了解农业产业化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将专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关键词】 农学;农业现代化;教育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农业产业化意识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首要任务。
一、让学生了解农业产业化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以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集贸工农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它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这就需要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这就需要新型农业生产者来完成。
第二方面,需要大批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现今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各个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第三方面,需要一定的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的升级。
第四方面,需要一批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学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二、将农学专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在农学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将农学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化的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心中,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农学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第二,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服务农业现代化的本领。农学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第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农学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