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了驼绒藜、梭梭等沙生植物的特征特性,介绍了其繁殖育苗技术,以期为治理海西荒漠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驼绒藜;梭梭;特征特性;育苗技术
德令哈地区属于荒漠区,是青海省分布面积较大的脆弱生态类型区,也是全省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区。目前整个柴达木盆地的林业长期以来苗木繁育一直以杨柳树种为主,苗木品种比较单一,林分结构简单,苗木的抗逆性差。加之,近年随着人口的迁进、过度开荒、超载放牧、不合理的樵采等人为因素影响,使盆地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加剧恶化,人类的生存、生活空间逐步退缩,盆地内已出现大面积的撂荒耕地和退化草场。截至1995年,弃荒地已达耕地的55%,退化草场面积达草原总面积的1/3,这将威胁盆地今后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维系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系统,保存青藏高原高寒干旱生态区特有的特种资源,必须对该地区现有的苗木繁育结构进行调整,并对灌木树种进行繁育试验,选择培育和繁育出一批适应干旱荒漠化地区生长的树种。在该地区现有的沙生植物及乡土树种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人工驯化和快速繁育,扩大乡土树种资源量,研究和探索出一套适合柴达木地区荒漠化沙生植物育苗新路,对促进荒漠防治工作及生态建设进一步开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驼绒藜、梭梭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沙生植物,是沙漠地区特有的超旱生、耐盐、耐风蚀植物,素有“沙漠卫士”之称,是一种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尤其在干旱、高温、寒冷和风蚀等恶劣环境中能顽强生存,对外界环境压力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1-3]。通过对其进行繁育,总结出其生长规律,可缩短育苗周期,对培育本地乡土育种树种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打破目前品种相对比较单一的现状,选育出更优良、抗逆性更强的品种,拓宽其栽培应用区域,用于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海西荒漠化造林起到重要的作用。
1特征特性
驼绒藜(ceratoides lateens reveal)为灌木,产于德令哈海拔3 000 m的尕海陶力车站荒漠地区沙浅凹地,较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是良好的荒漠治理树种。可于当年10月进行采收,并对其种子去杂净种阴干后贮藏,待翌年5月播种。梭梭(heloxylon ammodendron bunge)产于德令哈海拔2 800 m的怀头他拉的半荒漠的沙漠中,较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是良好的荒漠治理树种。可于当年10月进行采收,并对其种子去杂净种阴干后贮藏,待翌年5月播种。
2繁殖育苗技术
2.1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为砂质壤土的地块育苗。在秋季对土壤灌足冻水后进行翻耕,翌年播种前进行整地碎土和保墒等工作,对土壤进行平作,每条地宽度采取相同宽度18 m,条与条间横楞坎打成一致,便于整个大田看上去美观整齐。种子播种和插条每块采取南北方向条播,行间距40 cm×40 cm。
2.2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对种子采取冷水浸种法,给种子创造利于发芽的条件,浸种时间的长短视贮藏期的长短和树种而定,对梭梭、驼绒黎种子一般浸种30 h。
2.3播种
采取条播方式,按40 cm行距将种子均匀地播到开沟中地,播种方向采取南北向,条播的沟幅宽度一般为8 cm。为使播种行通直,人工播种前先拉线、用板锄均匀开沟,沟深一般为6 ㎝。播种时要边开沟边播种边覆沙,以防播种沟失去水分,播种量控制在37.5 kg/hm2左右。覆沙进行保墒、保湿、防止风干和鸟兽的危害等,先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上覆沙厚3~5 cm,梭梭上覆土5 cm、驼绒藜上覆土3~4 cm。
2.4苗期管理
沙生植物的繁殖,从萌芽、缓慢生长、旺盛生长到落叶休眠,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生长时期,各时期不但生长速度差异较大,且管理要求也不相同,因而掌握好其年生长规律对科学的管理苗木十分重要[4-6]。驼绒藜、梭梭等沙生植物,于5月19日开始栽种,6月8日种子开始陆续萌动出芽,一般萌动期续持续约20 d,后进入生长停滞期,该时期为保持插穗的水分平衡,减少蒸腾,每6 d灌1次水。速生期(6月5—28日)需加强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封顶期(9月至10月中旬)主要表现为顶芽形成,高生长停止,此间直径生长仍继续,根系处于旺盛生长阶段,为促进苗木木质化程度增加,可延长浇水期,每10 d为1个周期,此期要停止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3参考文献
[1] 刘友良.植物水分逆境生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 尹卫.青海省野生灌木林分类型及评价[j].青海科技,2006,13(3):40-41.
[3] 周立,胡令浩,等.柴达木盆地开发与可持续发展[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78-151.
[4] 何维明,张新时.水分共享在毛乌素沙地4种灌木根系中的存在状况[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630-633.
[5] 赵明范,葛成,翟志中.干旱地区次生盐碱地主要造林树种抗盐指标的确定及耐盐能力排序[j].林业科学研究,1997,10(2):194-198.
[6] 蒋齐,梅曙光,张源润,等.宁夏黄土地区主要灌木树种抗旱机制的初步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92(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