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了盘锦湿地的概况与价值,并对在保护与管理盘锦湿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盘锦湿地进行科学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盘锦湿地;价值;保护;对策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和自然资源,它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体系,包括湿地组成部分、湿地功能和属性;其组成部分是指它的生物和非生物特点,如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湿地体系直接养育着亿万人民,人民除直接利用湿地外,也从湿地的功能和服务中受益,如湿地控制洪水、调节水流和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降解污染物等[1-3]。
但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农业用地扩张和经济发展,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考虑到湿地在人类社会生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认识湿地,并积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对保护人类自己和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就盘锦湿地的价值与管理进行如下探讨。
1盘锦湿地概况与价值
1.1自然概况
1.1.1盘锦湿地生态系统构成。盘锦湿地位于盘锦市辽河三角洲最南部的大辽河、双台子河和大凌河入海口处,行政区划跨盘山、大洼2县,总面积16万hm2,属滨海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分为芦苇沼泽、滩涂、浅海海域和河流、水库及水稻田6种湿地生态类型[4]。
1.1.2地貌。地貌类型为辽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内地势低洼平坦,海拔高度为1.3~4.0 m,坡降为1∶20 000~25 000,河道明显,多为苇塘泡沼和潮间带滩涂,包括小面积的冲洪积平原。
1.1.3气温。盘锦湿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4 ℃,年平均降水量623.2 mm,年蒸发量1 669.6 mm,是年降水量的2.7倍;平均干燥度为1.1,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渤海的影响,主导风向是西南风。
1.1.4水文。区内集水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包括流经该区入海的双台子河、大辽河、饶阳河、大凌河等河流水系和降水的地表径流。双台子河和大凌河为形成和维持该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其中双台子河流域面积219 000 km2,全长1 390 km,年平均径流量44.7亿m3(铁岭站)。大凌河流域面积为23 549 km2,河长397 km,年径流量20.2亿m3(锦州站)。
1.1.5植被。盘锦湿地植物区系属华北植物区,受区域湿地生态环境影响,分布种类比较单一,主要由盐沼和耐盐植物组成,据调查,有维管束植物126种,多为草本,其中芦苇为优势种类。
1.1.6野生动物。鱼类有124种,隶属19目57科,其中淡水种类8种,海洋种类41种,洄游种类16种。昆虫299种,隶属11目79科,水生昆虫是水禽的主要食物。鸟类253种,主要种类有丹顶鹤、白鹤、黑嘴鸥、黑尾塍鹬等,在众多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二级保护鸟类28种;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鸟类145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鸟类47种。
1.2生态功能与价值评价
1.2.1泻洪和净化污水的功能。盘锦湿地内大面积芦苇植被的发达根系,具有极强的吸收、转化功能,对流入辽东湾的污水起到降低有害物质含量、降解有害物的作用,保障了渔业资源的生存环境。
1.2.2调节区域气候环境功能。盘锦是一个少林地区,其区域大气循环主要依赖于这块湿地。据有关资料报道,1 m2沼泽湿地1年内可以吸收13.75 kg co2,释放10 kg o2,产生15 kg生物量。总体来讲,盘锦地区能够拥有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湿度和晴朗无沙的天气,与大面积芦苇沼泽湿地是分不开的。
1.2.3科研价值。盘锦湿地岸滩的淤积演变过程就是辽河三角洲乃至下辽河平原形成过程的缩影,这一岸滩类型在全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该区内分布的120余种维管束植物中,有优势种30余种,主要有芦苇、翅碱蓬、灰绿碱蓬、香蒲等,在滩涂生长的翅碱蓬单一群落,生长季节一片赤红,是我国沿海少有的自然景观;陆上沼泽环境是以芦苇居绝对优势的耐盐植物群落,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这种红绿分明的带状植物分布规律在我国沿海很少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
1.2.4保护物种功能。盘锦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特有的植被类型与生态环境养育着丰富的动物资源与特有的动物群落,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尤其是多种珍稀鸟类理想栖息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在全区分布的405种脊椎动物中,仅鸟类就有264种,是野生丹顶鹤繁殖分布的最南限,也是世界上黑嘴鸥种群最大面积的繁殖地,每年迁徙经过该区的丹顶鹤有800余只,繁殖的黑嘴鸥有3 200余只;而广阔的退海滩涂,也为西伯利亚—东南亚迁飞的涉禽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和取食场所,在湿地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1.2.5高能量的生物生产力。区内大面积的芦苇湿地,分布有丰富的纤维植物、饲料植物和药用植物,尤其是芦苇资源,每年可生产芦苇30万t,是造纸的主要原料,每吨芦苇生产的纸浆相当于2 m3木材的纸浆产量,年产30万t芦苇就相当于60 m3的木材,用材林需20年成材,而芦苇每年可收割1次,可见其生产能力之高,因此,对于湿地保护,不仅可维护极高的生物生产力,又能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1.2.6巨大的经济价值。根据一些学者所做的湿地价值评估方法,对盘锦湿地的各类系统构成进行货币化评价,包括湿地产品的直接使用价值、服务功能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目前通过非使用价值4类经济价值测算,盘锦湿地货币价值总金额为100亿元,尽管这个测算结果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对于盘锦湿地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可以有一定的了解。
1.3管理现状
鉴于盘锦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加强其保护,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盘锦市政府于1985年划建了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包括了盘锦湿地保存较好的12.8万hm2湿地面积,保护区于198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加入“东亚及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航道保护区网络”,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涉禽保护区之一。
保护区管理处成立16年来,在湿地保护、管理和科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赵圈河、东郭、混江沟、滩海4个管理站,建筑了黑嘴鸥繁育人工岛4处(总面积153.3 hm2),圈护土地380 hm2,建成鸟类救护中心2 000 m2,并为赵圈河管理站配备了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二是宣传教育。几年来,发表各类宣传稿件800余篇、图片100余幅,对扩大自然保护区影响和加深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法制建设。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制定了《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把保护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四是科研合作与交流。几年来,完成了“盘锦湿地鸟类区系调查及综合利用研究”、“辽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遥感监测研究”和“黑嘴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的研究”等多项研究工作。在国际合作方面,先后与自然基金会和日本进行了黑嘴鸥的生态研究和环志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锻炼了保护区科研队伍,也积累了基础资料,为保护区今后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2盘锦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2.1水资源缺乏,造成湿地环境质量下降
盘锦湿地大面积苇田为人工管理苇田,其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大辽河、双台子河和大凌河河水,但近年来,大凌河几乎成为季节河,双台子河在春季也无水供给下游,因此,造成苇田在春季难以及时灌溉或灌溉水量严重不足,湿地面积萎缩,芦苇退化,杂草萌生,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湿地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2生物资源迅速减少,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威胁
盘锦湿地的渔业产量近几年严重下降。据估算,渔业产量减少大约90%以上,“有水就有鱼”的美称在盘锦近乎成为历史,许多种类基本灭绝[2]。野生动物资源受到威胁,许多种水禽已难以见到,如黑鹳、鸳鸯、小杓鹬、黄嘴白鹭等;尽管黑嘴鸥繁殖数量有大幅度增加,但这与保护区建立和加强湿地与黑嘴鸥栖息地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黑嘴鸥繁殖地过于集中,仅东郭南小河地区就有黑嘴鸥2 000余只,如此高密度的繁殖种群是难于承受栖息地变化和疾病压力的,必须尽快解决栖息地环境管理和疏散繁殖种群等问题。
2.3社区发展对湿地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随着湿地的农业开发,村屯建设和人口增加,对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使人均占有资源量下降,而长期不合理过度开发利用,致使自然资源退化严重,在资源退化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影响下,社区经济难于持续增长,并形成过度利用和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而周边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迅猛发展,增加了资源需求。因此,若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湿地保护的紧迫性,并认真研究经济发展建设和湿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妥善解决好它们之间的矛盾,势必使湿地在巨大的压力下,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3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立于1985年的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建设,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保护管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整个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1土地权属问题
目前,保护区管理处仅拥有少量的土地使用权(仅占保护区面积的4.6%),其他土地权属归苇场、海洋和水产等部门,由于土地管理混乱,致使乱捕乱捞、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影响鸟类的栖息繁衍和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持。
3.2环境污染
辽河经保护区流入渤海,河水污染造成渔业产量下降、鸟类食物质量和食物丰富度降低。
3.3各类开发活动的影响
油气开采活动、土地开发活动、养殖业生产活动都不利于生态环境和鸟类保护,尤其是一些部门从短期经济利益出发,将保护区海域承包转让,造成乱捕乱捞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4保护对策及建议
4.1整体性原则
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为了保证湿地开发和利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坚持总体规划和统一管理。湿地的每一项利用或保护工程都要充分考虑对整个系统可能构成的影响。
4.2复合性原则
湿地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级别结构的立体生态系统。根据复合性原则进行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使尽量多的生物种群按自己的生态位、代谢类型和种性充分占领各种空间,以获得对湿地各类生态资源最有效的利用,环境功能有效发挥。
4.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湿地最大的特点之一,表现在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方面。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组成机构越复杂,反馈回路也就越复杂,其冗余就越多,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大,即所谓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规律”。因此,对湿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也应该坚持多样性原则,维护其多样性特点。
4.4协调性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网络,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对别的子系统以至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某一具体项目的决策时,必须从协调性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各因素间关系的协调性,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5可持续性原则
湿地开发利用要注意2点:一是有限性,即一切都应该在环境安全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二是保护和建设,要把湿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建设统一起来,以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