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直接有效的推动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机化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新形势下做好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要实现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这就要求农机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工作的认识,树立“发展农机事业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想理念。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以战略的眼光谋划农机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农机化发展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当我国农业已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多样化的农业结构对农机化发展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就前郭县而言,近年来玉米播种、水稻插秧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玉米、水稻收割,花生生产机械化还比较滞后;设施农业机械化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整体上与结构调整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当前,统筹农机化发展必须统筹好农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统筹好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业的发展,统筹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各环节机械化的发展,使各个环节、各个地区农机化协调平衡发展。统筹农机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拓展农机化发展的外延,将涉农机械由农机部门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和协调,这样有利于整合农机资源,发挥整体效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统筹农机化发展,必须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摒弃传统狭隘的小农机观念,确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思路,克服以往那种认为“农业机械就是粮食生产机械、农机管理就是拖拉机管理,农机与大农业配套可配可不配”的认识误区,要跳出农机想农机、农机抓农机、农机话农机的思想局限,把农机化发展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考虑,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对待,置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变革中筹划,始终坚持农机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发展。
2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兴机富民、执法为民作为第一目标
发展“三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兴机富民”工程,通过发展农机化,让农民分享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成果[2]。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机总量,这既是扩大内需、增加农村投入、拉动农机消费的现实需要,也是解决农民离土转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二是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性能差的老旧机具,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适用、先进的高性能机具,实现机械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结合;三是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通过组织跨区作业等形式,培育和发展农机作业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具的效能,增加农机手收入的新增长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具体到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工作者,即要认真履行好农机行政执法职能,做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困、保民平安、助民增收”。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农机化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质量的关系,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建立长效的投入增长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服务机制,为农机化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3]。一是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积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协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开展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引进培养新型人才,建设一支过硬的农机工作队伍,为农机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二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对农机的投入,积极发挥财政扶持的导向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使农机部门的法律地位、管理权限、管理责任、管理手段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从过去公安委托从属地位到现在独立执法主体地位的转变,确立了农机监督管理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今后随着《行政许可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相继实施,农机监管、推广的职能将更为加强,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要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营造学法、懂法、守法和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农机化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
4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机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兴,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新农村,农机须先行。一是发挥农机化载体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收入差距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再就“三农”而抓“三农”,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推广新式农机具,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农机部门要因地制宜,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积极推广引进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各类先进农业机械,以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提升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推进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以人为本,因此要以农民为本。对农机部门来说,首要任务是组织农民开展农机技术培训,以提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知识。
5参考文献
[1] 农机化科学发展要处理好六个关系[j].农业装备技术,2009(6):1.
[2] 刘静,刘梦非.农来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初探[j].中国农机监理,2009(12):31-32.
[3] 裴新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机市场,2008(12):28-30.
[4] 王丽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j].当代农机,2008(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