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番薯是药食兼用的保健型番薯新品种,总结了紫番薯在大荆镇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紫番薯;种植表现;栽培技术;浙江乐清;大荆镇
紫番薯,学名川山紫,又名渝紫263紫甘薯、富硒“迷你”甘薯、富硒紫地瓜等,简称紫番薯。紫番薯及其茎叶有食用价值,1 000g鲜紫薯含硒量可达0.01mg,有抗氧化、衰老、便秘、肥胖、活血强心脏等多种功能[1,2]。鲜薯价格2.6元/kg,比普通番薯高1倍多,市场前景好。2007年大荆镇屿后村引进试种,现将其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产量表现
2007年大荆镇屿后村引进紫番薯藤蔓700株,试种面积133.3m2,当年秋收鲜紫番薯750kg。第1年试种该品种表现比较突出,薯块多、抗病性强、耐肥,品质比当年种植的当家品种荆选4号好。2008年全镇设荆东、下山头、叠石、屿后、龙滩等5个村示范种植,面积3.47hm2,调查30户,面积1.93 hm2,平均鲜薯产量36.30t/hm2,龙西乡山老区种植800m2,平均产鲜薯达36.17t/hm2,旸谷岙、双峰2乡种植2 466.67m2,调查12户,平均产鲜薯36.24t/hm2。2009年种植面积达14.73 hm2,调查50户,面积达4hm2,平均产鲜薯36.83t/hm2,通过3年试种,该品种可在山区、半山区的砂性土、香灰土、黄泥土,平原、沿海的碱性田、酸性地、黑土地、水田种植。
2特征特性
紫番薯风貌奇特,有直柱形、仕女形等。紫番薯有2层皮,外皮浅紫色,第2层皮是鲜艳的玫瑰红色,薯肉深紫红色,近黑色。紫番薯生育期短,从扦插至收获全生育期在大荆镇为134d,生长期抗风力特强,主藤粗壮,匍匐爬地生根紧钉入土里,耐受住大风及台风袭击。种植容易,产量高,不论是砂性土或黄土贫瘠地或半肥沃的水稻田均可能种植。
3栽培技术
3.1培育壮苗
一般采用薄膜、酿热物作温床(栏肥稻草等),温床坑深30~50cm,宽1.5m左右,床底中央高四周低,坑内酿热物先切碎混合,床堆厚13~16cm,然后轻拍,覆盖薄膜。当床温上升至30℃左右,在踏实酿热物上铺1层细碎疏松的床土,厚6~10cm。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床温达到30℃左右,即可抢晴天排放种薯。排放种薯20kg/m2左右,种薯平放,背部向上。从排种至发芽,保持床温在30~35℃,床土湿润,可促使薯块快速萌芽,抵制黑斑病。晴天中午可揭膜曝晒1~2h吸热增温,床温超过38℃时遮阳降温,雨天、大风和晚上覆盖保温。出芽初期保持床温28~30℃,齐苗后降到22~25℃,不要超过32℃,以免薯苗细弱徒长;但也不能低于20℃,以免影响生长。床土过干时适当洒水。移栽前2~3d揭膜炼苗,可将床温降到20℃左右,但要防止突然见到强光,以免焦芽,同时保持床土湿润,做到细水勤浇。
3.2适时移栽
在做垄前深翻土壤,边做垄边施基肥,施猪牛鸡鸭肥25.5t/hm2,垄宽45~50cm,做狭沟高垄。除从温床直接剪苗插扦外,为了多育壮苗,当温床种薯出苗后,可把出苗种薯或剪取其早期育出的薯苗移栽到采蔓圃育圃。采蔓圃要施足基肥,定期追施速效氮肥。当苗长适当时即可随时剪壮苗扦插。大荆镇一般在立夏后扦插,此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发根快,成活率高。
3.3科学施肥
番薯生长期长,需肥量大,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苗肥早,裂肥巧,叶肥补”。一般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占总施肥量的70%~80%,配施磷钾肥,在做垄时集中条施,适当深施[3]。当薯苗扦插成活后10~12d,结合中耕除草追肥,以稀薄氮肥为主,或施草木灰6.0~7.5t/hm2,基肥不足的田块及时施用“夹边肥”(破垄夹施垄侧),以满足中期茎叶生长的需要,一般施腐熟有机肥、灰肥、饼肥等。当垄面出现裂缝、薯块开始膨大时,结合培土看苗施用裂缝肥,尽可能使最大叶面积维持较长时间,保证光合作用旺盛,以利光合产物顺利输向块根贮存,促使薯块加速膨大。后期需要磷、钾肥量大。根部吸收力减弱时,可喷施叶肥,以0.1%磷酸二氢钾液效果好,在叶片发黄时,尽早喷施1%的尿素液或10%人尿液。
3.4田间管理
在番薯扦插后10~12d后,疏松土壤,深削垄脚,敲细土壤,增加通气性,一般中耕除草2次。待藤蔓封垄后培土,做到高做垄、浅扦藤苗、浅培土,还要做好摘心打顶,以促分枝生长[4],扩大叶面积,保持藤苗稳健生长。在防病除虫方面,选用无病壮苗藤蔓扦插,杜绝病源。抓好黑斑病、小象甲的防治,小象甲的防治以春诱、夏保、秋治、冬净为原则,压低虫口密度,确保丰产丰收。
3.5适时采收
番薯生长没有明显的终止期,但后期忌霜害。通过3年试种摸索,紫薯在扦插后10d至7月底为地上部生长较快的时期,立秋后转入地下部长快阶段,以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是结薯的最好阶段。紫薯以11月上中旬收获为宜。
4参考文献
[1] 刘保健,潘巨忠.富硒紫番薯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6(5):4-8.
[2] 李德智.秋番薯高产栽培法[j].农村新技术,2009(15):8.
[3] 万云巧,孔祥流,吕业成.南海乌心番薯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46-147.
[4] 马美兰,戚正华,周跃中.大棚西瓜、秋番薯高效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9(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