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叙述了杂交水稻新两优6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杂交水稻;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新两优6号是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用新安s与安选6号配制而成的中、晚籼两系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2007017)。建阳市徐市镇2008年引进示范种植,经2年试种,该品种均表现为长势好、适应性广、米质优、产量高、抗性较强等特点[1]。现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新两优6号长势旺,分蘖力中上,株型紧凑,整齐度好,有效穗数279万穗/hm2左右,平均株高118.2cm,穗长27.4 cm,每穗总粒数165粒,结实率85%,千粒重27.3g。新两优6号植株清秀,茎秆坚韧、抗倒,叶色绿,剑叶挺直[2],成穗率高,有2段灌浆现象,易脱粒,熟期转色好。在徐市镇作一季中稻种植,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全生育期133d,比对照汕优63早熟2d;作双季晚稻种植,6月中下旬播种,全生育期120d,比对照汕优46早熟2d左右。
1.2产量表现
2008年在徐市镇徐市村作中稻生产示范种植超过13.33hm2,平均产量8 478.0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2%;2009年作烟后稻示范种植21.67hm2,平均产量7 984.50kg/hm2,比对照汕优46增产5.98%。
1.3品质抗性
外观好,米饭香软可口,米质优,经农业部检测: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3%,胶稠度54mm,直链淀粉含量16.2%。2008~2009年在徐市镇作中稻和经(烟)后稻种植,均表现为生育期较短、产量高、适应性广、稳定性好、抗性较强等特点。
2栽培技术
2.1培育壮秧
根据徐市镇实际种植情况,适时播种,适当稀播。作中稻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作双晚或经(烟)后稻种植6月10~25日前播种。秧田净秧板播种量150kg/hm2左右,播前进行消毒催芽,要求稀播匀播。秧田在施好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补施断乳肥和送嫁肥(一般用尿素和氯化钾各15.0~22.5kg/hm2);在水管上,出苗前保持半沟水,出苗后浅水勤灌,同时注意稻蓟马、黑尾叶蝉和叶瘟等病虫害防治。
2.2适时移栽
新两优6号生育期较短,作中、晚稻栽培秧龄严格控制在25~30d。中上等肥力田块:双晚移栽规格为20cm×20cm,中稻移栽规格为20cm×20cm,中等及偏下肥力田块适当增加密度,插22.5~28.5万丛/hm2,每丛插1~2粒谷,保证足够的基本苗。在密度适宜的基础上,注意浅插、插直,以争取低位节分蘖,确保大田早发[3]。
2.3科学田管
肥管上,采取重施基肥、早追肥、后期看苗施好平衡肥的措施,达到促大穗、增粒数、夺高产的目的。施肥原则为:大田基肥采取全层施肥法,用量占施肥总量的50%以上,即插秧前施碳铵75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作基肥;追肥占总量的30%,分2次施用,第1次在插后返青时,用尿素150kg/hm2、氯化钾112.5kg/hm2和田草光粉剂405g/hm2作为促蘖肥和除草剂撒施;第2次视苗势情况在孕穗末期用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作为穗粒肥,以提高分蘖率和结实率。水管上,采用“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的科学管水方法,达到以水调肥、以水控蘖、排水通气、以气养根。注意掌握寸水返青,浅水促分蘖,以湿为主,干湿相间,促进早生快发[4]。一般在插秧后20~25d或苗蘖数270~300万个/hm2进行烤田。抽穗后期干湿交替到成熟,防止后期断水过早,以提高结实率。
2.4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和二化螟等。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根据病虫预测预报情况,适时对症下药。按照优质稻谷生产标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稻瘟病用75%稻艳375g/hm2,或2%加收米1.5l/hm2对水750kg喷雾;防治叶瘟病在初发病中心及时用药扑灭,防止病害蔓延;防治穗瘟病抓好孕穗末破口期施第1次药,隔10d施第2次药;稻曲病、纹枯病在水稻破口前7d与齐穗期各用1次30%爱苗乳油225ml/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稻飞虱用25%阿克泰水剂30g/hm2,或15%金好年1.2l/hm2对水750kg,用喷枪均匀喷施,施药时田间最好保持浅水层;螟虫用5%锐劲特悬浮剂750 ml/hm2,或40%好劳力1.5l/hm2对水750kg喷雾防治。
2.5适时收获
水稻成熟以9成黄时收获较好,收时不混杂,晒时不放在沥青路或污染过的场地晒,确保品质优良。
3参考文献
[1] 张从合,陈金节,蒋家月,等.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新两优6号[j].杂交水稻,2007(5):76-78.
[2] 郑根深,毛一剑,胡依君.超级杂交水稻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7(4):33-34.
[3] 刘涵旺.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9(6):17.
[4] 钟守健.超级稻新组合“新两优6号”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8(6):13.